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6.1 复习笔记
一、老子的社会思想
1.产生背景
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私有者阶层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代表这一阶层要求的社会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2.理想社会的模式:小国寡民
(1)理想社会模式的提出
老子看到当时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理想社会模式
老子的理想社会,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他们不识不知,全听自然的支配。
(3)评价
①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特征,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消极退避的心理状态。
②虽然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他并不是要拉历史倒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去。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从根本上说,它是消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③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是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种有关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个理想社会而发的。
3.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
(1)提出寡欲、无知、知足的原因
①老子认为社会冲突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欲望太多。
②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③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老子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圣、智、仁、义、忠、信、孝、慈、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若是人们能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就能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实现理想的社会模式。
(3)具体解决方法:寡欲、无知、知足
①“寡欲”
a.人生之有欲,便设计出种种方法以满足这些欲望。然而,用来满足欲望的方法越多,其欲望越不能满足,而且人们在争相满足欲望过程中也自受其害,社会也因此而产生种种问题,也只有从根本上寡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b.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所谓“寡欲”,也就是他所谓的“俭”。老子认为节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啬”,不铺张浪费,爱惜民力,所以“治人事莫如啬”。但求满足衣食之需,不去追求奢华,才“可以长久”
②无知
a.要使人们寡欲,又必须先使人们无知无求,惟其如此才能无欲。所以老子说,要以“不欲”作为欲的内容,以“不学”作为学的内容,学习各种智谋是众人的过错。
b.老子强调民众的智谋越多,社会就越难以治理。只有人们都无知识,无智慧,才能寡欲。这是因为:
第一,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对象之一;
第二,知识能使人们知道更多的欲望对象,而造成人们“不知足”;
第三,知识也是人们用来实现欲望的手段,从而造成人们“不知止”。
③寡欲、无知、知足的关系
a.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
b.要寡欲必须无知,要知足也必须无知。
c.人们既寡欲,又能在寡欲的情况下知足知止,就不会有争夺发生。
d.人们都寡欲、知足、知止,没有争夺,天下自然大治,老子的理想社会也就开始实现了。
(4)评价
①老子的这一套寡欲、无知、知足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反映了老子站在农民小私有者立场上,对当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对态度;
②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权力的反抗,但是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4.社会管理模式:愚民与无为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中,也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即他的“圣人”。他认为圣人治理社会必须做到愚民和无为两点。
(1)“愚民”
①何为“愚民”
老子的“愚”,是一种混沌未开的淳朴状态。老子认为,使民众回归淳朴是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
②如何“愚民”
a.在方法上
社会治理如同养育小孩,要时不时地哄着他,不能开口闭口讲大道理,或者如牛马般鞭笞管教。
b.在政策施行上
如果社会不再重视贤能、珍贵、稀有等价值,民众将保持淳朴安定的状态,不会陷入争斗、盗抢,人心也不会纷乱浮躁。所以治理社会,最好塞住乱的源头,而不是在防堵上妄下工夫。
③“自愚”
在愚民的工作没完成之前,社会管理者要先“自愚”,自己先回到淳朴真诚之中。当社会管理者和人民都达到“诚朴”之后,理想中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2)“为无为”
老子认为,得道的领导人(圣人)在管理社会时最根本的是要“为无为”。
①老子与孔子的异同
a.相同点
老子与孔子一样,对于现实中的统治者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国君或大夫们借治理社会之名,行鱼肉百姓之实,致使民不聊生。
b.不同点
第一,儒家主张以仁义忠信之德与礼乐制度之文,以救此弊。
第二,老子则认为仁义礼智的产生有违自然之本,用于拨乱反正、救乱至治,无异于扬汤止沸。只有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应天下的本质规律的治理者,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天下人的承认。
②老子“为无为”的本质
老子不过是为那些管理社会的“圣人”们设计了一套以退求进,以无为求有为的策略。
(3)对老子的评价
①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主张在忍让和退避中求苟安,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②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当时情况下仍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反对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残酷政治、经济统治方面,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
③老子是中国第一个论证剥削压迫不合理的思想家。他观察社会是很深刻的,他提出的各项设计方案都是具有辩证思想的。所以他的思想常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和空想的社会改革家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常被后来的统治者利用来作为麻痹人民的思想工具,老子其人还被后来出现的道教推崇为祖师。由此不难看出老子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二、庄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人(今河南、安徽交界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他的思想核心是相对主义,社会思想是悲观厌世的。记录庄子思想的著作有《庄子》一书,现存33篇。
2.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庄子认为,造成天下大乱,社会关系失和的原因,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人们推崇的明、聪、仁、义、礼、乐、圣、智等,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1)“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庄子说,自从仁义成为一种价值之后,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社会对仁义的过分关注和追求,改变了人类的自然性,使仁义变成蛊惑人心、扰乱天下秩序的因素。
(2)“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庄子说,由于社会上要举贤,人们都争当所谓贤人,于是就互相倾轧;由于社会上起用有智慧的人,于是人们就各用自己的“智”而互相欺骗。
(3)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教育和知识的增长,给了人类破坏自然的力量,随之破坏了秩序的自然性。好智的社会负功能如此,教人学智也就不能例外。
(4)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庄子认为,人类的社会秩序应任其自然,采用赏罚等社会控制手段,是有害而无益的。一切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类社会中有各种文化、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3.社会管理的方案
庄子提出的管理社会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以不治治天下
①庄子认为人们虽然所好不同,但没有不想社会秩序安定的,这是社会秩序恢复的根本力量,根本不用什么“圣人”、“贤人”去治理它。
②庄子认为历史上只听说过宽容天下,任其自然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安乐的经验,没有听说过靠治理能使天下人幸福的。只有使人们心虚静,气平和,不夹杂有私心偏见,社会才能走向大治。
③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是领导社会者无欲无求而天下自足。无为才是“天德”,是整治当时社会各种弊端的唯一道路。
(2)任其自然
庄子认为,“无为”就是不妄为,要按照万物本来的样子去做,而不是要人为改变什么。只有承认差异,任其自然,才能名实相符,权责适当,使每个人都心情舒畅,获得幸福。所以他主张,要治理社会就应听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
要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就不能有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存在。庄子指出,必须抛弃一切社会规范,才能恢复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
(4)寡欲而不扰乱人心
庄子认为,人类追求欲望满足的同时,也是把枷锁套在自己脖子上。所以,要想管理社会,恢复其自然秩序,就不要刺激人们的欲望。
(5)抨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①天地间本来就有自然的秩序,无须人为地进行管理。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
②圣人与大盗实在是异名而同类。他宣扬从绝圣弃智开始,捣毁一切社会规范和人类文明,才能使“天下不惑”,自然成序。
③庄子主张,使人们从纷然大乱的社会现实中摆脱出来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
a.“心斋”就是要静心定虑,默观万物的发生发展。
b.“坐忘”就是忘掉名利地位及一切社会规范而达到忘掉自己的存在的境界。庄子设计的坐忘的三部曲是:忘仁义—忘礼乐—忘自身存在,从而实现理想境界中的“大道”。
4.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1)人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害于人的本性,对社会极为不利。人不要有任何社会价值观念,应以“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要求自己,在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不以自己的好恶损伤心知和身体,也不以道法自然来追求长寿,自得其得,自适其适。没有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就不会在你身上有所反映了。
(2)好坏、善恶、贵贱等社会评价都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就看站在什么角度上去评价它。在这种情况下,“有德者”知命而顺适,不强求改变,不患得患失。
(3)庄子认为人不仅要抛弃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应该放弃爱生恶死,没有生死观念最好。
(4)是非之间根本没有客观标准。如果各个社会成员都认识到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就会戛然而止了。
5.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1)庄子的处世态度
庄子的处世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中讨生活。
(2)庄子社会交往的态度
①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
②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剔除那些出于两喜或两怒的溢言;
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
④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
(3)评价
庄子的处世态度和社会交往态度是从保全自己和自私角度出发的,这是应当批判的。但庄子的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作用。
6.理想社会模式
(1)庄子理想社会的特点
①他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禽兽杂居的社会。人们过着居处相连而不分彼此的群居式生活,但没有人造的居所。
②人对自然界不进行任何改造。山上没有小路和人们凿通山石而成的隧道,河泽中也没有船只和桥梁,人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人们出游,只是凭着生物的本能盲无目的地游荡。
③这个社会的人没有私心和欲望。只知劳作,但不知道把其收获的东西私藏起来,把这些东西施舍给别人而不知求对方报答。但人们的生与死都能得其所必需。
④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也不知什么君子小人等社会等级及社会价值观念。人们都无理智,无目的自由自在地活动。
⑤总之,这个社会是一个人的天然属性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是一个踏上了“大道”的社会。但庄子的理想社会也还有其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庄子还是把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状况不自觉地带入他的理想社会中去了。
(2)庄子与老子理想社会的差异
①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是有“什伯之器”、“有舟舆”、“有甲兵”的,而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这一切是根本没有的。
②老子的理想社会还有社区(“国”),到庄子的理想社会,已经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而根本没有什么“国”的概念了。
③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还养着鸡犬,而庄子的理想社会则是纯粹的任乎自然,根本没有什么家禽家畜之养了。从这里可以推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有家庭生活的,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根本没有家庭的。
(3)庄子理想社会的实质
①庄子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从社会进化的角度讲,比老子的理想社会又倒退了一大步。
②他提倡人类社会恢复到原始社会去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乌托邦理想,同时又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理论,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由于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不顾社会前进,妄图开倒车的愿望。因而庄子的思想虽曾祖述老子,但从其社会功能上讲,是不能和老子的思想同等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