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课后习题详解

1.夏商时期从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答:殷商时代与夏代的最大不同是殷商时代已由夏代的巫觋文化占主导转变为祭祀文化占主导。无论是巫觋还是祭祀,都是神权思想的表现,但这一转变却有重大的社会学意义:

(1)巫术只是错误地应用了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以求强制自然界服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某种需要。

(2)祭祀则具有以讨好、顺应自然力和超自然力量,使之不与人类作对,或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理想社会生活的意义。这种对自然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认识,显然比巫术思想文化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更具有理性化的色彩。

(3)殷商祭祀文化的发展,使祭祀礼仪逐步规范化,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规范的主要内容,发展到周代,这种源于祭祀的礼仪规范又进而逐步脱去祭祀的外衣,而演变为摆脱了宗教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即“周礼”,或可称之为“礼乐文化”。这便成为后来的儒家社会思想文化之滥觞。

(4)由于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很狭隘,人们无从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于是从社会生活中折射出“神的社会”。但这种神的社会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存在于人间。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具体内容的嬗变,是人间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生活与超自然力关系的认识水平发展的产物。

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答:(1)商代统治者在宣扬神权社会的同时,还极重视人的个人修养和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

(2)从“德”字的含义上讲,就是“得”的意思。“德”,是指人们做事要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或灾是对其德善或恶的报应,报应也就是“得”。

(3)由此可知商代是很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的。一个人有了“善”的内在修养,才有善的行为,而这个人也可以从中得到福。如此,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角色中,就能实行自我行为的控制。

3.“礼”和“孝”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其在当时是否属于进步的社会思想?

答:(1)“礼”的形成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周人甚至把商代享国久长归结为“礼”的作用,可知商代是极重“礼”的,把它视为“德”的外化形式。

没有“礼”作为行为规范,就无从表现一个人的“德”;没有“德”,人就不能保持“礼”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德”和“礼”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商人认为,人们有了“德”的修养和“礼”作为行为的规范,社会才能稳定,只有这样,才便于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权力。

(2)“孝”的形成

商代“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商代已有了孝的思想。周公以武丁为殷王守孝为例,来教训臣民,宣传“孝”的思想。通过宣传孝道,可以使宗族血缘关系长期维持,在这种环境下,“孝”观念得以形成。

(3)评价

“礼”和“孝”在当时属于进步的社会思想。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它是殷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思想。

4.与夏商时期相比,西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什么新发展?这种发展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答:西周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上。

(1)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周公对殷遗民说,不是我们周人有意夺取王位,而是上天命我们周人取代你们的统治。天命你总不能不听。

天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转移的。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而民心的向背,又以当政者的德行为归依。有德就能受天命,为天子,失德也就失去做人问统治者的资格。

(2)社会意义

殷人的天命观,经过周公的继承发展,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人生的重心,已从天帝鬼神一边,转到人类内在德行一边。

社会思想是对人事的思考,从宗教观转为人文历史观,自然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发展。中国后世宗教思想不发达,而人文历史精神非常浓厚,自然受到周公旦的这种天命随德行转移观念的影响。

周公注重人文历史的观念,也把殷人与周人置于平等的地位。

a.在周公思想里,并没有民族优越的观念存在。既然上帝并非偏爱某一部族,那么殷人自然不能永远为下界的统治者。但周朝子孙也不能大意,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不敬德,天命也会转移。

b.文化观高过了民族观,历史观高过了宗教观。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易于使被征服者心服,征服者也不敢放纵。所以其对社会管理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在周公的思想中,并没有征服者骄傲心态的流露,而总是对上帝、对民众小心敬畏,不敢放纵,他似乎倾向于把政治当成责任。

a.要注意谐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不要互相残伤,互相虐杀,而应相敬相让,敬养寡弱。妻对妾要和睦,妾要好好侍奉妻;人与人要双方相容而不生怨恨。

b.他还强调,对于不合礼治,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多加注意,防止越轨行为的发生。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就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适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周公旦的社会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5.试评西周宗法制度的社会学意义。

答:西周宗法制度建立的社会学意义包括:

(1)周代的宗法制,反映了周代社会继替与殷商的不同。

亲其所亲,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其带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母权制残余;

尊其所尊,是以名分和等级等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父权制已取得了绝对的地位。

可见,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得比血缘更重要了。这虽不能说完全摆脱了氏族社会的影响,但无疑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2)宗法制度的建立,说明周代统治阶级已意识到,要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一个人依其出生既得的身份、占据的地位来决定他一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争执的余地。

(3)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

周代确定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而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4)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历来强调血缘的重要性,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以血缘的亲疏远近作为划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准,即所谓的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这种关系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来源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6.西周礼治思想中反映的社会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礼治”,是指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西周礼治思想中反映的社会思想的特点如下:

(1)与宗法思想关系密切

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则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西周时期制定的各种礼制之中,最重要、最富于宗教色彩的是祭祀之礼。

在祭礼中,又分祭天之礼与祭祖之礼。祭天大礼,只许天子举行,诸侯卿大夫以下,都不许私自祭天,祭天之礼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周代的祭礼富于政治的等级性。天子祭天,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老百姓祭灶神等更低等的神,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僭越。

周代的宗教则受到世俗政治力量的规范,未能形成独立的力量。

(3)家天下

祭天之礼外,最重要的就是宗庙之礼。

宗庙之礼是祭祀祖先的,它可以团结家族,强调并宣扬孝的观念,巩固宗法制度,奠定封建制的基础,同时体现西周统治者的文治精神。

文治精神的和平倾向,有利于形成天下太平的大一统局面。大一统将逐渐消除国家民族的界限,结成以全人类为单位的人类大群。

宗庙之礼本质上能发挥强化家族群体(即政治组织)的秩序,增强其凝聚力的功用。

(4)重孝

殷商时期“礼”,主要表现为孝。周代礼治思想体系继承了殷人的思想,也极重视孝道。

这是因为“孝”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点,无论是父子关系,还是君臣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都能通过“孝”反映出来。

周人认为如果贵族们都能守孝道,做孝子,就能承保周王朝的统治。因为贵族如果都不忘祖先,就不会僭越,就可以互相忍让,就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团结在一起,周代统治也就可以长久,而且一个人既然能对祖先行孝,自然就会忠于国君,忠于天子。

7.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它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

答:(1)敬天

周公对殷遗民说,不是我们周人有意夺取王位,而是上天命我们周人取代你们的统治。天命你总不能不听。

天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转移的。天命是无常的,不可信的,不可揣度、不可倚恃。虽然天意渺茫难测,但可以从民心上得见。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

民心的向背,又以当政者的德行为归依。有德就能受天命,为天子,失德也就失去做人间统治者的资格。

因而殷人固然曾获得上帝的欢心,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在殷王朝之前,夏王朝也曾获得过上帝的欢心,但他们后来失却了上帝的欢心,于是上帝委派殷人统治天下,但后来殷人也失却了上帝的欢心,于是上帝才选中了周人来统治的。

(2)明德

周公注重人文历史的观念,也把殷人与周人置于平等的地位。

在周公思想里,并没有民族优越的观念存在。既然上帝并非偏爱某一部族,那么殷人自然不能永远为下界的统治者。

周朝子孙也不能大意,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不敬德,天命也会转移。

文化观高过了民族观,历史观高过了宗教观。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易于使被征服者心服,征服者也不敢放纵。所以其对社会管理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3)保民

在周公的思想中,总是对上帝、对民众小心敬畏,不敢放纵,他似乎倾向于把政治当成责任。

他要求诸侯在他们的封国里遵循文王、武王的德行,还要广求殷代哲王的治理社会之道来安民,万不要只贪图安逸,要先知农夫种田的艰难,然后再谋安乐闲逸,这样才能保民;要戒酒、戒淫,慎刑。

不要让人民有怨恨心理,不要因为怨恨小就有所忽略,要设法使人民顺从,勉励他们尽力,这样怨恨无论大小就不会产生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谐调人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不要互相残伤,互相虐杀,而应相敬相让,敬养寡弱。妻对妾要和睦,妾要好好侍奉妻;人与人要双方相容而不生怨恨。

他还强调,对于不合礼治,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多加注意,防止越轨行为的发生。

(4)评价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就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适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周公旦的社会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5)周公旦的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

a.周公旦是一位有深刻社会思想的政治家,他的各项政治方案都极富进步的思想文化意味。他并不仅把眼光局限于现实,而是注意到历史。

b.在上层的政治权力之外,并未忽略下层的社会伦理。他以政治家的身份而建立了一番文化事业(即君师之合一)。在他的社会治理方案中,有一种理想,一种极富学理的精神。这种政治与文化合一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第一,从事实际政治者常常抱有一番文化理想,注重礼乐教化,着眼于社会全体,以求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学者也往往不能忘怀于政治事业,向往能像周公一样,以圣人的人格,建立王者的功业。

是儒家学派的远祖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孔子则是以周公为理想的政治楷模的。在汉唐以前,学者常以周孔并称,把孔子看成与周公一样,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家。制礼作乐始终是儒家所向往的政治事业。所以,周公可谓是儒家学派的远祖。

周公转变了殷人的天命观

把社会人事的重心从天命鬼神一边转到德性民心一边。虽未明确否定天命的存在,但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说法已经是很开明的见解了。后世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可谓由周公开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