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习的迁移
5.1 考点精讲
考点1 学习迁移概述
1.迁移
(1)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2)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而把迁移划分为: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分为: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又可以把迁移划分为: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把迁移分为: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迁移的作用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迁移不仅可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的改造、建构,使其得以完善,为解决新的问题创造一定条件。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人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考点2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和发展,即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了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学习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2)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4)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2.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研究中,提出了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即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奥苏伯尔还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其中,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如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则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2)对迁移更为深入的探讨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中:
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
a.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他们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与动作的配对构成。
b.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认知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最初学习以及迁移时的物理环境、社会活动情境等都是产生迁移所不可缺少的成分。也就是说,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考点3 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当然,强调概括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只掌握抽象的概念、原理就可以广泛的迁移,如果脱离具体事例而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助于有效的迁移。
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拥有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沿着正确、合理的程序分析问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要迁移的问题上,促使个体知道何时、何处、如何迁移某种经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前面提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
5.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属于(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双重干扰
D.新旧干扰
【答案】B
【解析】干扰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老师上课前,先要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学过的相关内容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做法遵循的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说
B.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C.形式练习说
D.相同要素说
【答案】B
【解析】认知结构的迁移观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
3.学生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后再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对学习长方形的影响是(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答案】A
【解析】①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如果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为逆向迁移。②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负迁移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题目中的迁移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积极的影响。
4.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制也有倒摄抑制
【答案】D
【解析】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内容对之后学习内容的抑制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抑制作用。学生背诵课文,开头部分容易记住,是由于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容易记住,是由于只受前摄抑制影响;中间部分由于既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也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容易出错。
5.大量类似习题反复练习,易使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难以找到新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 )。
A.迁移的作用
B.定势的作用
C.情绪的作用
D.原型启发
【答案】B
【解析】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应用定势解决相类似的问题时,定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应用定势解决新问题时,定势会对问题解决产生阻碍作用,使人思维僵化,难以找到新的方法。大量类似习题反复练习,有利于学生同类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利于新问题的解决,就是因为定势的作用。
二、填空题
1.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将迁移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正迁移;负迁移
2.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身体活动,这种迁移属于________。
【答案】一般迁移
3.专家比新手拥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原因之一就是专家拥有更丰富的背景经验或________。
【答案】知识结构
三、名词解释
1.迁移
答:迁移是指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学习定势
答: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必要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消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
请你系统论述学习的迁移理论。
答: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说、认知结构说以及三维模式说。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意志、记忆等组成的整体,每一种官能都是独立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得到增强和发展,迁移就是心智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某些学科可能具有训练某一或某些官能的特殊价值。因此,教育的目的仅在于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而学习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这一观点在欧洲盛行了200多年,后来受到了实验研究的挑战,如詹姆斯和桑代克的实验。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相同要素说。他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时,才有可能进行迁移;两种情境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对当时的教育实践起过积极作用,使学校脱离了形式训练说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也开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相同要素说具有一定局限性,它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相同元素也就是相同联结,学习的迁移不过是相同联结的转移而已,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
(3)概括说
贾德所提出的概括说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以“水下击靶”实验论证了概括化理论。他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这一理论解释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涉及到较高级的认知领域中的迁移问题,为迁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关系说
在迁移概括说的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同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的要素之间或原理之间的关系,即学生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关系说强调个体对关系的“顿悟”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本质。
(5)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说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时,就产生了迁移。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特征发生影响的,这些特征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认知的组织特性,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等。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清晰度、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大。这说明迁移的发生不仅是由于前后两种学习在刺激和反应方面的相似程度,还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
(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奥斯古德在总结了配对联想学习中的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式,即“迁移与倒摄曲面”,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相同,反应也相同,则会出现最大的正迁移;第二,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相同,反应由相似到不同至对抗,则迁移由正到负,以至最大的负迁移;第三,若先后两个材料的反应不同或对抗,刺激由不同到相同,负迁移由最小到最大;第四,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不同,反应由相同到不同,以至对抗,迁移效果都是零。由于奥斯古德的这一模式只是对配对联想学习的迁移规律的总结,因此只适用于机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