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 篇

第1章 内容心理学

1.1 复习笔记

一、内容心理学概述

(一)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确定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为心理学提供了思想、观点以及方法论。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方法更直接地为心理学提供了材料、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艾宾浩斯和缪勒。

二、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验心理学。二是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科学观

1.冯特批判地继承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实验科学。

2.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理学是关于生命的一切,是那些由我们感官知觉到的身体过程;心理学是研究我们意识过程的相互关系。生理学和心理学合起来就包括生命现象的全部,它们研究一般生命的事实,特别注重人类生命事实。

3.冯特特别重视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意识过程更要注重实验方法的应用,做到科学的内省。

4.冯特认为尽管心理学与生理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还是有区别的。心理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不能从生理生活中发现对心理现象的解释。

5.冯特还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一种纯科学,他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从一独立便脱离了社会生活,从而大大削弱了它的生命力。

(二)心理学的对象论

1.冯特认为,科学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

2.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3.冯特把经验分为两个因素,即所给予我们的内容和我们对这种内容的理解。前者被他称为经验的对象,后者被他称为经验的主体。

(1)两种方向

在自然科学的方向上,它把经验的各种对象,从它们被设想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特性方面来加以考虑。

在心理学的方向上,它把经验的整个内容从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由主体直接所赋予它的特性方面来加以研究。

(2)两种观点

自然科学的观点,就它必须从每一种实际经验所包含的主观因素中进行抽象的作用,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一点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间接经验的观点;

心理学的观点,由于它有意地排除这种抽象的作用和一切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则可以称之为直接经验的观点。

(三)心理学的方法学

1.冯特认为心理学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他主张把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冯特为实施实验内省法制定了几条规则:

(1)要让被试了解自我观察开始的时间,以便使被试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2)观察自我的过程开始以后,被试必须集中注意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影响;

(3)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使自我观察的过程能重复进行以便于验证;

(4)经常变换刺激条件,以便被试能把刺激和自己的心理过程分离开来。

3.冯特清醒地意识到实验内省法的不足,因为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观察的是自己的经验,观察者与观察物是混淆在一起的。为了做到观察者与观察物的分离,就必须利用各种客观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而不仅仅依赖被试对自我观察所作的报告。因此冯特搜集了示波器、速示器、测时仪等工具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

(四)心身平行论

1.冯特的心身平行论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同一经验两种观点的平行

冯特认为他的心身平行论是立足于经验基础之上的平行论,因为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他把经验区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者是生理的和物理的,后者是心理的。两者平行存在,其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2)两类因果系列的平行

冯特的平行论还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类因果系列的平行。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因果系列。虽然心理过程总是有生理过程相伴随,但心理过程并不依赖生理过程,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支配。

(3)平行性与互补性

冯特认为一切物理的或生理的事件与一定的心理事件是相应的。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心理学和生理学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辅助的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一方如果在因果系列中缺失了某个环节,另一方就可以辅助或做相应的补充。

2.对于外在客体的感觉总是以知觉的形式而不是以纯感觉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感知同外部世界相联系,它们代表着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但是在心身平行论观点的指导下,冯特又认为感觉经验和外部刺激引起的中枢神经兴奋是两种平行的现象,后者并非前者的原因,前者也并非后者的结果。冯特无法回答其中的矛盾。

(五)心理学的任务论

冯特认为,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意识事实的一门经验科学,其任务就在于分析出心理或意识的元素,并确定由它们构成的复合观念的原理与规律。他将心理学研究概括为需要依次加以解决的三个问题:分析复合的过程;弄清由分析得出的元素所产生的结合;探索在这种结合的形成中起作用的规律。

1.心理元素的分析

(1)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经验的内容都具有一种复合性的特征,因此作为研究“直接经验科学”的心理学,要把经验内容分析为不可再分的、绝对简单的心理元素。心理元素是心理现象最基本的成分,也是分析和抽象的产物。这里的抽象是指这种元素在不同的方面都具有真正的一致性。

(2)冯特通过分析,发现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元素与感情元素或简单的情感。

概念

a. 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它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客观元素;

b.感情或简单的情感则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感觉这一客观元素而产生,是客观元素的主观补充。

区别与联系

a.区别:感情并非像感觉那样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它仅仅是感觉的伴随物。

b.联系:它们都具有强度和性质两种属性。

区分

a.按照性质属性,我们可以把每种简单的感觉、情感与所有的其他感觉和情感区别开来。例如把感觉区分为温觉、冷觉、光觉、触觉等,把情感区分为严肃、愉快、悲哀、忧郁、阴沉等。每种心理元素的不同性质构成性质系统。

b.按照强度属性,每种心理元素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大小观念来表示,如微弱、强烈、相当强烈、非常强烈等。换言之,每种心理元素的不同强度构成一种维度上的连续体,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我们称之为最小感觉和最大感觉或最小情感和最大情感。

2.心理元素的结合

(1)心理复合体

冯特认为,尽管任何心理现象都可以分析为元素,但纯粹的心理元素是没有意义的。例如黑只是黑,白只是白,单凭感觉不能知道黑、白为何物。因此,任何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心理复合体。

概念

心理复合体是指由简单的心理元素结合的产物,它是由纯粹的感觉、简单的情感或感觉与情感的联合所组成的,但是心理复合体的特性并不局限于组成它们的心理元素的属性。也就是说,心理复合体的特性不是各种心理元素的属性的简单相加,而表现出其自身的新特性。

分类

冯特认为,心理复合体的分类,在性质上是以组成它们的元素为依据的。凡是完全或主要由感觉所组成的复合体,我们称之为观念,观念分为三种主要的形式:集中的观念、空间的观念、时间的观念;凡是完全或主要由感情所组成的复合体,我们称之为感动或感情过程,感动也分为三种主要形式:集中的感情组合、情绪、意志。

总结

冯特指出,在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纯粹的观念过程或纯粹的感情过程。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心理复合体抽象为观念的成分或感情的成分。

(2)心理元素的结合

冯特主要用联想、统觉来说明意识元素的结合过程。

联想

联想是传统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冯特利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元素的被动的、消极的结合方式。他认为联想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不受意志的影响。联想的方式有下列四种:

a.同时联想或融合

同时联想或融合是指把若干个心理元素融为一体。通过融合,不同的心理元素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复合体,从这一复合体中很难再辨认出个别的心理元素。也就是说,各个元素一经融合,便失去其独立性。

b.同化

同化是指由当前的感觉联想到先前的印象。当一个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进入意识时,我们总是通过联想找出与之相似的事物,并将它们组合起来。这便是联想的同化机制在起作用。同化作用包括类似的和对比的两种。

c.复合

复合是指不同种类的感觉之间的联合。不同种类的感觉或感情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如当我们听到枪声时脑海里就出现枪的形象,同时也产生恐惧。

d.相继联想

相继联想,即记忆的联想,它把过去的感觉、感情回忆起来,并与现在的心理元素相结合。这种联想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统觉

a.统觉是个人使用或把握经验元素的过程,是把各种元素联系成一个统一体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统觉是在集中注意的条件下产生的,受意志的影响,是一种主动经验的过程。统觉的组合包括许多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涉及思维、反省、想象和理解,它们都被认为是比感官知觉或纯粹记忆过程更高的一类心理过程。

b.根据统觉组合的主要性质,冯特又把统觉分为简单的统觉作用和复杂的统觉作用。前者是指关联和比较,后者是指综合和分析。

c.冯特还认为意识具有一定的范围,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范围才有可能得到理解。意识的范围内又有一个较小范围的中心区域,冯特称之为“注意的焦点”,进入注意焦点的心理内容获得最大程度的清晰性和明显性。统觉就是那种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那种过程,类似于现在的“选择性注意”。

d.统觉具有心理组合的功能,它使得各种心理元素以处于注意焦点的那些心理内容为中心,形成复杂的意识状态。统觉的组合功能具有创造性综合的作用,各种心理元素就是通过统觉形成与原来成分不同的具有新的性质的复合体。

3.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

(1)创造性综合原理(心理生成物原理)

由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并非原有元素的简单相加,实质上,元素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性质。例如,一个声音复合体,就其观念和感觉属性来说,正是多于个别声音的简单总和。

(2)心理关系原理(制约性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意指统觉的分析比较。依据该原理,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换句话说,每一种基本的意识状态总是在与其他意识状态所处的关系中获得它的意义。

(3)心理对比原理(强度对比原理)

这条原理实际上是心理关系原理的特例。根据这一原理,两种相反或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这一原理在情绪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若不愉快之后愉快随之而至,那么愉快的特殊性质就显得特别明显。

(六)情绪论

1.实验基础

实验利用一个发出节律性嘀嗒声的节拍器来进行。

(1)在一组有节律的嘀嗒声结束时,有一些节奏比另一些节奏听起来好像更愉快或更

悦耳。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的一部分是一种愉快—不愉快的主观感情。

(2)当等待每一相继的嘀嗒声时就出现紧张的感情,而在所期待的嘀嗒声出现后就产

生松弛感。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的第二部分是紧张—松弛的主观感情。

(3)当嘀嗒声的速率增加时,会引起适度的兴奋感情,而在速率减少时则引起较为沉

静的感情。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的第三部分便是兴奋—沉静的主观感情。

2.感情三维度说

(1)冯特认为感情的三个维度是彼此独立而不相同的。每个维度代表一对感情元素沿相反两极的不同程度的变化。感情的三个维度相交于一个共同的零点,即冷漠无情的零点。

(2)每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就可以按照这三个维度而确定它的位置。感情的三个维度的构成情况具体如图1-1所示。因此,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种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

(3)感情是动态的,它既可能在一个维度上发生变化,也可能在三个维度之间发生变

化。例如最初的搔痒可能是令人愉快的,随着瘙痒程度的增加,逐渐令人感觉紧张和激动,再继续增加强度则会令人感到痛苦。

图1-1 冯特的感情三维度说

3.情绪

(1)冯特认为,在意识中,依附于观念联结的感情过程通常称为情绪,情绪是比情感更为复杂的感情过程,它是由不同的感情元素结合而成的。每种情绪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感情元素占据支配地位。例如在欢乐和高兴的情绪中,愉快居于支配地位。

(2)冯特还认为,情绪和感情一样都是不直接关联外部物体的主观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情绪还包括观念的变化和运动器官的反应,因此情绪是容易接受外部观察的,而感情则不能接受外部观察,至少只有在它们转化为情绪时方才可以进行外部观察。

(3)情绪的发生具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初始的感情;其次是随后在观念系列中的改变,也即在强度上和质量上改变初始的感情;最后是最终的感情,它具有或长或短的持续时间,可能产生一种形成初始感情的新的情绪。

(4)冯特认为可以把情绪划分为两类,即兴奋性和抑制性情绪。前者如快乐和愤怒,后者如恐惧与害怕。情绪还可以按其强烈的程度进行分类,不太强烈的情绪称作心境,激烈的情绪称作激情。前者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后者是指情绪在频繁爆发中找到表现机会。

三、其他的内容心理学

(一)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1.研究方法

艾宾浩斯为了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专门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

(1)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用字母拼成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这就使联想的内容结构划一,排除了成年人用意义联想对实验的干扰。这对记忆实验材料的数量化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工具。例如研究不同长度的音节组(7个、12个、16个、32个、64个音节的音节组等)对识记、保持效果的影响以及学习次数(或过度学习)与记忆的关系等。

(2)节省法

节省法要求被试把识记材料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第一次(或连续两次)能流畅无误地背诵出来为止,并记下诵读到能背诵所需要的重读次数和时间。然后过一定时间(通常是24小时)再学再背,看看需要读多少次数和时间就能背诵,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次数和时间比较,看看节省了多少次数和时间。

节省法为记忆实验创造了一个数量化的统计标准。例如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证明:7个音节的音节组,只要诵读一次即能成诵,这就是后来被公认的记忆广度。12个音节的音节组需要读16.6次才能成诵,16个音节的音节组则要30次才能成诵。如果识记同一材料,诵读次数越多,记忆越巩固,以后(第二天)再学时节省下的诵读时间或次数就越多。

2.研究结论

(1)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

他发现,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根据艾宾浩斯实验所得数据画出的遗忘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规律是遗忘在学习完后就立即开始,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趋势,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2)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

他发现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我们知道,英国联想主义者早就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过“频因律”。艾宾浩斯则对此加以实验证明和数量分析。当然,艾宾浩斯也认为过度学习是无益的。

(3)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

对一定的识记材料,每天重复学习到恰好成诵所需诵读的次数,约按几何级数逐日递减;一定数量的材料分配到几天之内学习,比集中一天学习的效率要高,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比较研究的开端。

(4)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

这是艾宾浩斯对直接联想(接近联想)、间接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邻近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不过就保持的程度而言,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优于远隔的和反向的。

3.研究意义

艾宾浩斯的研究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这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如学习、记忆、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二)缪勒的实验研究

1.关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1)他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和扩充。他反对费希纳心物平行论观点,而要确定心理物理学的生理基础。

(2)他尤其批评费希纳运用韦伯定律,即产生可觉差的刺激增加量是原来刺激量的比例数。他坚持感觉传入的损失只会发生在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中。他认为较弱的刺激易氧化神经中的原质;因此,如果要增加兴奋性,相应地就需要增加较大的刺激量。

(3)他还继海林之后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定理,即心理过程如何与脑生理过程相当的原理,这是后来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的先声。

(4)他对以后心理物理学的更大影响,是他对费希纳心理物理法作量化和实验技术的改进。他所改进的方法成为后来心理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2.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

(1)缪勒和他的助手及学生一起进行了很多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为了使记忆实验更加客观和精确,他采用仪器进行测量。

(2)他与舒曼一起发明了记忆鼓,使每对音节用一定速度在记忆鼓上的小孔表现出来,让被试熟读,一段时间后,再用记忆鼓将第一个音节呈现出来,要求被试说出第二个音节,并记录下回答所需的时间,最后统计正确回答的百分率。用这种方法,测量效果当然要比艾宾浩斯更精确。

(3)缪勒要求被试报告记忆时心理活动的历程。结果他发现人的记忆过程并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有目的、主动的过程。

(4)他和舒曼进行的重复辨别的实验,发现了定势现象,他对于心理定势的发现对后来的屈尔佩的无意象思维实验有启发作用。

(5)缪勒还发现整体学习比分段学习效果更好。因为整体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整体的完整特征,它们从一开始就帮助学习者组织和巩固记忆。

(6)他早在20世纪之初于格式塔心理学家之前,就发现了完形特征和格式塔性质,尽管它们是其记忆研究的副产品,后来他的学生都致力于完形性质的研究。他还做了记忆术的个案研究。

3.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

缪勒对于海林的色觉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海林的色觉说假定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样会引起感觉,而缪勒只假定有两种相反的而又可互相逆转的化学作用,不说是同化或异化作用,这就解决了同化作用一般不引起感觉的难题。

(2)按照海林的假定,彩色或黑白色互相平衡后应该没有任何感觉,但实际上还有灰色感觉,于是缪勒便假定皮质经常有相当于中灰色的作用,所以一切平衡后仍有这个灰色感觉。

四、内容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一)对冯特评价的原则

这里主要对冯特的内容心理学进行评价。对冯特的评价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要区别冯特的早期思想与其后期思想

(1)早年的冯特主要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的成就特别是创建实验心理学的成就是主要的。

(2)他也具有自发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后期,他的理论著作中还包含了许多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也逐渐侵入其心理学体系中。

2.要区分冯特的哲学观点与其心理学贡献

(1)关于冯特的哲学思想,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有较多的评价,认为他“抱着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冯特的哲学观点不仅是混乱的,而且是狡猾的。

(2)冯特是哲学史上的侏儒,他的哲学观点是混乱的唯心主义,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对心理学作出的重大贡献,不能否认他是心理学的伟大奠基者。

3.要注意澄清过去对冯特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些误解

(1)冯特并没有因为对心理元素的分析而忽视意识的整体性。

(2)有人忽视了冯特对实验方法的重视,认为他完全是一位内省主义者。实际上,冯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省主义者,而是把实验方法和内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他是一位实验内省主义者。

(3)传统上,许多心理学史家将冯特视为—位构造主义者,实际上,冯特从来没有用“构造主义”来标明其心理学体系,构造生义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提出的,构造主义完全可以称为铁钦纳主义。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没有接受冯特心理学的全部思想,特别是冯特关于统觉、意志等思想。因此,冯特不是一位构造主义者。

(二)冯特的历史贡献

1.心理科学的建立者

冯特把哲学心理学的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课题结合起来,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种实验心理学刊物,确定了一批典型的心理学实验项目,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和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2.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

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冯特建立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宣传冯特的心理学,创建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奠基人物。

3.心理学问题的思想者

(1)他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把传统的内省改造为实验的内省,从而使经验、思辨的心理学成为实验的心理学。

(2)他主张以分析意识元素和探索这些元素结合的方式和规律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从而首创了内容心理学派。

(3)冯特不仅重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而且强调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还用分析社会历史产物的方法从事民族心理学的研究。

(4)他主张二分法,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和情感两种元素,主张意志的情感说等。总之,这些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冯特的理论局限

1.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在经验的范围内,对于促进心理学的科学化是有帮助的。但是,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尽管冯特公开宣称反对传统内省法,在其实验中也尽量使实验的内省法客观化,但是,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的比例。

3.冯特的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混乱。他受到多种哲学流派的影响,同时他又兼收并蓄了许多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观点,这就使他的心理学体系充满了矛盾,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从而阻碍和限制了心理学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