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学院618中国古代文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8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8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35分)

1.今古文《尚书》

2.永明体

3.玉台新咏

4.词“别是一家”

5.侠义公案小说

二、简答论述(60分)

1.简述先秦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简述农事诗和田园诗的区别与联系

3.谈谈你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理解与评价

三、诗词赏析(20分)

贺铸《踏莎行·芳心苦》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四、论述题(二选一 35分)

1.试以三首以上的作品为例,说明魏晋南北朝以来,迁徙类主题作品的特点。

2.试论述《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及其文化内涵。

2013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8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今古文《尚书》

答:《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被发现(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并未在秦代的焚书中烧毁),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

2.永明体

答:“永明体”亦称“新体诗”,因为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代表诗人有沈约、阴铿、谢朓等。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玉台新咏》

答:《玉台新咏》是继《昭明文选》之后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下至南朝梁代的汉族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汉族文化内涵。

4.词“别是一家”

答“别是一家”出自李清照的的《词论》一文,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别是一家”说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5.侠义公案小说

答:侠义公案小说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产生于清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还有《施公案》、《彭公案》、《续侠义传》、《小五义》等。此类作品,迤逦不绝,直衍变为后来的武侠小说,则又与公案脱离开来;公案则为侦探小说所取代。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先秦寓言大量存在于先秦叙事散文和先秦说理散文中,丰富了先秦作品的文学色彩,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1)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启发了后世文学在体裁方面的拓展。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先秦寓言直接影响了唐代、明代等人的寓言创作,使寓言脱离了论说、史传而独立成体,甚至日后还出现了带寓言性质的诗歌、歌曲,极大丰富了后世文学创作。

(2)启发了后世文学中小说的产生。先秦寓言有人物形象,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例如《韩非子》中的《说林》、内外《储说》,记述了许多,实为汉魏杂事小说的萌芽;《庄子》中许多寓言记述了鬼怪异事,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

(3)先秦寓言丰富了后世文学的题材与内容。后世诸如小说、传奇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取法与先秦寓言。同时,散文创作中也有寓言的影响,如韩愈的《三戒》等篇便是创造性地学习诸子寓言的成果。至于诗、词曲中熔铸先秦寓言为故事的,更是俯拾皆是。

(4)丰富了后世文学的语言。如《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数”,以及“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2.简述农事诗和田园诗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二者都会写到农村风景、田园风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事诗在先秦便已出现并一直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事诗的发展,其中关于田园风光的部分经过陶渊明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古代诗歌中的田园诗。但二者内容相似处仍然比较大,后世文人士大夫的田园诗往往也离不开农事的内容。

区别:(1)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趣的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一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创造出一种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2)而农事诗则重点写农村和农民生活,反映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如《诗经》中的《七月》,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通过此诗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状况,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3.谈谈你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理解与评价

答:“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是苏轼评价韩愈散文成就的。

(1)首先表现在韩愈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的现实意义。

(2)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同时,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他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如其《送权秀才序》、《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

(3)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他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4)在创作方面,他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其《柳子厚墓志铭》等。

(5)韩愈的一些论说文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同时,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原毁》、《讳辩》、《争臣论》、《论佛骨表》,都是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三、诗词赏析

《踏莎行·芳心苦》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答:此词全篇咏写荷花,借物言情,暗中以荷花自况,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愁思与无奈。开头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于迂回曲折之处的池塘。“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荷花在回塘、别浦,暗示了她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因而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同时,用“杨柳”、“鸳鸯”来陪衬荷花,整个画面显得自然、和谐,这种整体的景象描写为后文作了铺垫。

第三句由荷花的美丽转入她不幸的命运。古代诗人常以花开当折,比喻女子年长当嫁,男子学成当仕。但眼前水中浮萍太密,莲舟的行驶困难,因而荷花并不见采。以荷花之不见采由于莲舟之不来,莲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来比喻自己之不见用由于被人汲引之难,被人汲引之难由于仕途之有碍。托喻非常委婉。

第四句再作一个比譬。荷花既不能见采,蜂蝶也不知其幽香之可爱,断然不来。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在上位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此处承上两譬作结。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

过片推开一层,于情中布景。“返照”二句,所写仍是回塘、别浦之景色。这两句不仅本身写得生动,而且还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间自开自落,为时已久,屡经朝暮,饱历阴晴而始终无人知道,无人采摘的情况。用以比喻自己也遭遇过多少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这样写景,就同时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接着,“依依”一句,显然是从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变化而来。但指明“语”的对象为骚人,则比李诗的含义为丰富、深刻。同时,词中作者以荷花自比,犹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结尾两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同样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最后“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

这首词表面咏荷花,实际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中感情低回、韵律和谐,从而使得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四、论述题

1.试以三首以上的作品为例,说明魏晋南北朝以来,迁徙类主题作品的特点。

答:略。

2.试论述《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及其文化内涵。

答:宋江谱写的是一曲忠义的悲歌。

(1)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他作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结交天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安于现状的习性。从“义”字出发,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晁盖,也同情他们被逼上梁山,但又认为“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杀惜”后,他辗转避难,就是不想去水泊投奔晁盖,“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他劝人家落草时,也希望人家牢记“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但与此同时,贪官污吏对他的残酷迫害,逼着他向梁山一步一步靠近。

浔阳楼吟反诗,自然地流露了被“冤仇”所郁积的叛逆情绪。从江州法场的屠刀下被解救出来后,他一方面感激众位豪杰不避凶险,极力相救的“义”,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如此犯下大罪,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再难在常规情况下尽“忠”,于是他表示“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

(2)作为义军领袖,宋江有他的特点和长处:他反对强暴,反对贪官污吏,同情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好“济人贫苦,碉人之急,扶人之困”,因而被称为“及时雨”。生辰纲事发,他“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营救过晁盖;为维护和梁山的关系而杀了阎婆惜。

他为人又精明练达,懂得斗争策略,并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上至官僚地主,下至江湖好汉,多和他有深厚的情谊。他能把大部分梁山好汉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并不是偶然的。

(3)但是他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又使得他在小说中具有动摇性、妥协性。上梁山后,他牢记着九天玄女“替天行道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一再宣称:“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他坐上第一把交椅后,即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进一步明确了梁山队伍“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的基本路线。就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他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创造条件,接受招安;征破辽国,平定方腊;直到饮了朝廷药酒,死在旦夕,还表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盖棺论定,宋江就是一个“忠义之烈”。自称为“书林”、“儒流”的《水浒》作者,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并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全忠仗义”、“替天行道”的武装队伍。至于像叫嚷“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的李逵等,只是作为“忠义”的映衬而存在罢了。同时,在宋江身上忠和义也并不是平衡的,其中忠对义的主导作用,使得他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