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农业的概念、特性、地位与作用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生物体;

农业生产的目的:获取动植物产品。

(1)农业的分类

(2)农业的本质

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2.农业的特性

(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因而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改变这些有机体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或者直接干预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生活、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2)农业生产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农业生产者在特定的社会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以获得所需要的农产品。

农业生产经济的模型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农业生产经济模型图

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以及通过交换获得的其他生活和生产资料,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还可以不断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保持农业生产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如表1-1所示。

表1-1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4)农业再生产的引申特性

由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一根本特性派生出了农业中运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性,以及联合生产、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特性。

3.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1)农业的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b.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且农业还是工业品的市场。

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

a.产品贡献

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大量进口食品具有较大的风险或者要具备更为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第一,农业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

用Pa表示农业部门的生产总值,Pn表示非农业部门的生产总值,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由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可得:

P=Pa+Pn

式中:Pa的大小直接影响着P的大小,Pa即称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静态总贡献;Pa/P为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故称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静态相对贡献。

农业产值份额下降规律是指农业产值份额下降的普遍性,原因是农产品尤其是谷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非农产品。

恩格尔定律:由于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

第二,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用G代表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Ga代表农业的增长速度,Pn代表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WA和wn分别代表农业和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则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可以表达为:

G=Ga×Wa+Gn×Wn

式中:G×Wa表示国民经济增长中来源农业的百分点。

δa=Ga×Wa/G

式中:δa为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幅度,即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农业对国民经济原料贡献——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

由于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大于原料本身的收入弹性,所以,如果考虑到工业的发展,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速度就缓慢得多。中间商产业间联系,产业间联系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质。

产业间联系的类型及衡量方法等如表1-2所示。

表1-2  产业间联系的分类

b.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农业与非农业在劳动力上的问题:来自农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即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却供给不足。

农业部门的资本要向非农部门转移。主要原因有:

第一,即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资本/产出率完全相同,但通常非农业部门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高,因而对非农业部门增加投资的倾向就更高一些;

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农业新增资本的资本/产出比率事实上要低于非农产业,资金总是流向能获得更多收益的部门;

第三,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唯一来源;对非农部门的投资往往也会使农民和农业受益。

转移农业部门资金的方式如表1-3所示。

表1-3  转移农业部门资金的方式

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提供土地。非农产业对需求的土地多在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如果农民具有完全的土地产权,农地非农化将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将不利于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满足非农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加以适度的宏观调控。

c.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产品销售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会提高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会满足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

d.外汇贡献

外汇贡献,是指农业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能够赚取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份额一般会下降。

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

a.环境功能

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弹性等。

农业对生态系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具有负面影响: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械耕作的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影响。

b.社会功能

农业的社会功能包括: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价值。

c.粮食安全功能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粮食安全的四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一是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二是依赖进口;三是二者结合。

进口粮食的优点: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能够产生贸易利益,提高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从而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进口粮食的缺点:粮食进口大国具有拉动世界粮价上涨的能力;与粮食出口国存在现实或潜在政治冲突的国家,更缺乏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信心。

d.经济功能

农业具有非商品产出功能: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

农业的经济缓冲作用是指:农业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适时释放和吸纳劳动力,为减缓经济危机和加速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e.文化功能。

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二、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1)古代希腊、罗马的农业经济思想

产生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

存在体系——夹杂在一般论述政治、哲学、经济问题、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著作中

内容体系——古代希腊、罗马对农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析,对农产品价格功能的理解等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农业经济思想、理论发展的源头。

(2)西欧中世纪的农业经济思想

中世纪前期——维护封建秩序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正统思想

国王与领主——采用强制手段并以法令的形式迫使封建秩序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正统思想贯彻实施,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活也能够逐步规范化。

领主——有权处置庄园内的一切财产,还拥有统治庄园内一切居民的政治管辖权。

教会——利用宗教与政治特权占有大量地产;神职人员不仅用蓄意编造的神话来欺骗一般人民,还通过精巧构思的神学体系来论证私有制的合理,并竭力宣扬忍耐与服从的必要与益处。

中世纪后期——主张财产公有并消灭等级特权的异端思想

基本内容——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思想,如14世纪以后的农民起义的纲领,宗教改革运动中异端先驱者宣扬的教义,空想共产主义者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等。

思想家——多以宗教外衣为掩护

劳苦大众——愿意奋斗,因为它寄托了自己的希望与理想

中世纪时期——强调公平忽视效益的重农抑商思想

从神学的观点来解释经济现象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农业生产活动——有利于培养品德可冲淡物欲而倍加赞扬

商业等交换行为——企图通过购买的不公正原则来谋财致富的,因而加以谴责

封建社会全盛时期——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农业经营思想

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强化监督与开展核算

《亨利农书》——提出了不违农时是保证生产和提高效益的首要前提,推行会计制度来改进粗放的管理方式,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来强化监督,推行以货币为手段的计算活动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民内部也发生分化,用合理的经营思想来指导生产,便构成当时风行的农书主题而备受关注。

2.近代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经济思想(17—19世纪30年代)

(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如表1-4所示。

表1-4  古典政治经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

(2)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体系的产生

18世纪的农业经济理论如表1-5所示。

表1-5  18世纪的农业经济理论

3.近代资本主义后期的农业经济思想(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

(1)一般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一般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如表1-6所示。

表1-6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一般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

(2)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如表1-7所示。

表1-7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

4.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初以后)

(1)农业经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四大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

三大农业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农业机械、工程科学;农业生物、环境科学

农业经济科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又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土地利用、农村金融、农村市场学、农业财政、农业会计、农业技术经济学、农场经营管理学、国际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

(2)德国的农业经营学派对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农业经济科学也是在现代西方基础经济理论,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运用于农业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3)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如表1-8所示。

表1-8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经济学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出现研究农产品市场与需求、研究生产中风险与不确定性、研究大范围农业与多层次农业明显趋向。

20世纪50年达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如表1-9所示。

表1-9  20世纪50年达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农业生产布局学建立在屠能《孤立国》理论基础之上。

20世纪50年达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中农业布局研究的发展如表1-10所示。

表1-10  20世纪50年达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中农业布局研究的发展

(4)在发展经济学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

20世纪初以后发展经济学当中的农业经济思想如表1-11所示。

表1-11  20世纪初以后发展经济学当中的农业经济思想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更重视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对外开放、最优增长、多部门和各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农业经济思想理论。

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对农业经济学有代表性的定义

美国的约翰·W·戈德温:关于各种有限资源在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用途方面进行分配的社会科学。

美国的盖尔·克拉默: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

朱道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客体是农业,所以它不仅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是农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科学。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间的运动规律)

a.广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更选和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方式。

b.狭义:农业经济学是以研究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学,或以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学。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变化的特征

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如图1-2所示。

图1-2 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细化示意图

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

二战以后,农业经济学实证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a.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确定经济变量,并把有关的经济变量联结成方程式、方程组,然后根据经验统计资料,用统计和数学方法估算参数,利用参数估计值来验证模型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否正确,最后利用修订的参数值来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使农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b.农业经济学紧跟政府直接干预农业、国际国内农业贸易日益扩大的发展步伐,加强了农业宏观经济的研究,同时注意同农业微观经济研究的配合。

c.农业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比较研究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开展。

农业经济学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二战以后,国际国内市场、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都结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各种与农业经济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都被纳入了农业经济的研究范围。

(3)本书关于农业经济学的定义

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与决定;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农产品国际贸易及相关政策等。

(2)农业生产要素

主要研究内容:关注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容易形成卖方或买方垄断,这也成为政府管理与扶持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理由之一。

(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家庭经营仍然是最基本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它成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基础。面对大市场,农户必须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合同制和一体化等产业化组织形式联合起来,才有利于农业家庭经营的生存与发展。

(4)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研究市场在农业的哪些方面表现出失灵、为什么会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