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3.1 复习笔记
一、革命进入低潮和共产党人的武装反抗
1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南昌起义
①背景
a.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原来生气蓬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b.中共中央在大革命胜利发展的过程中忽视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那时候南方的绝大部分军队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
②过程
a.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
b.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在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宣布起义。
③意义
a.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
④失败教训
南昌起义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
(2)八七会议
①原因
南昌起义之后,全党迫切需要彻底清算并纠正党在过去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
②时间和地点
南昌起义后六天,即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八七会议。
③内容
a.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着重指出,它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上,完全放弃了共产党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立场,一味妥协退让。
b.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意义
a.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是一个转折点。
b.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派出许多干部到各地传达会议决议,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
⑤不足
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这次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防止“左”的错误,反而容许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3)秋收起义
①秋收起义的计划
a.中共中央已在8月3日制定《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决定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这四个省举行秋收起义。
b.接着,省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集中力量,将原来计划的湖南全省暴动改变为先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七个县发动,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②特点
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4)三湾改编
①原因
a.秋收起义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夺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
b.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毛泽东力主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转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②内容
a.将已不足千人的队伍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b.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
c.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官兵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实行民主管理。
③意义
a.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b.三湾改编对于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
c.三湾改编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出了很大贡献。
(5)广州起义
①原因
a.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后,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亦在广州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实行白色恐怖。
b.张发奎同桂系军阀李济深争夺广东地盘,造成广州城内兵力空虚。
c.留驻广州的教导团等革命力量已引起敌人的怀疑,如不迅速采取行动就有被解散或消灭的危险。
d.广州和它周围地区的工农运动在大革命高潮时有较好的基础;
②过程
a.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1927年12月11日发动了起义。
b.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以及战争策略的错误,结果,起义军失去及早避开优势敌人打击的时机,终因寡不敌众,在起义的第三天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
③意义
a.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b.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④失败教训
a.在国民党新军阀拥有强大武力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b.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然企图坚守大城市,结果只能导致惨重的失败。
2“左”倾盲动主义的急性病
(1)革命形势
①革命处在低潮,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a.主要的中心城市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当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所控制;
b.那些没有受过大革命风暴影响的地方,革命起义也比较难以发生或难以长期存在下去;
c.在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特别是在那些大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仍有着共产党人活动的余地。
②这时的活动不可能是夺取中心城市和冲要地区,而是需要退却到比较不显眼的农村地区,保存和发展革命的火种。
③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但他们通常习惯地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又比较分散,要把他们发动并组织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紧紧依靠当地的劳苦群众,并执行正确的政策,革命力量在许多地方是能够生存并逐步发展的。
(2)“左”倾盲动主义的扩散
①当时的中共中央并没有正确地认清形势,恰当地规定斗争任务。
②通过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左”倾盲动主义的急性病在一段时间内对全党取得支配地位。
③这次会议前后,在一些党组织力量十分单薄而敌人拥有强大武力的地区,也发生不顾一切的蛮干,盲目举行武装暴动。
(3)“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出现的原因
①主要中共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足够经验;
②共产国际代表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指导中国革命。
(4)“左”倾错误基本结束
①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通过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批评盲动主义和罗米那兹的错误;
②192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接受共产国际决议的通告,承认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盲动主义的“左”倾错误。至此,这次“左”倾错误在全国范围的实际工作中基本结束。
(5)对“左”倾盲动主义的评价
①这种“左”倾情绪,在当时革命者内部是相当普遍的,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历史现象,对党和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危害;
②盲目暴动带来的惨痛失败,帮助中国共产党开始冷静下来重新考虑问题。
3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和地点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召开。
(2)内容
①大会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引起现代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
②针对当时不少党员认为资产阶级既然已经退出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便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错误认识,大会指出:应该以革命任务来决定革命性质,而不是以革命动力来决定革命性质。
③对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大会作了正确的结论。大会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强烈批判脱离群众的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
④六大把工作中心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到从事长期的艰苦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
⑤六大选举出新的中央委员会,推举武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
(3)缺陷
①中共六大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②六大继续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敌人,对中间派的重要作用和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这就不能把更多的可以团结合作的力量争取过来,反而把自己孤立起来。
(4)意义
①六大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②六大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
③六大在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二、从井冈山斗争到古田会议
1井冈山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①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②原在井冈山的部队虽然大体还属于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
③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④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款筹粮;
⑤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
(2)边界党、军队和政权的建设
①边界党的建设
主持召开边界各县党的负责人会议,指示各县尽快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使边界党的组织逐步健全起来。
②工农革命军和政权的建设
a.毛泽东要求改变过去军队只顾打仗的旧传统,担负起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
b.毛泽东又总结部队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c.工农革命军建立起同当地民众的密切关系,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d.不仅对农民武装进行改造,并积极帮助边界各县和乡建立赤卫队等地方武装。这样,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3)井冈山会师
①概况
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发动湘南起义后,带领一万多人向井冈山转移,1928年4月下旬,朱德和毛泽东两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名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朱德任军长。
②意义
a.队伍的扩大。会师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队伍从原来的二千人增加到一万多人。
b.战斗力的增强。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是以大革命时期战功卓著的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的,装备和训练都比较好,有较强的战斗力。
c.组织的建立。会师后,成立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
为巩固中共在井冈山的政权,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在1927年以后进行了根据地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①武装斗争
a.坚决进行反围剿斗争,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反对逃跑主义;
b.军队中的党组织帮助地方党组织的发展,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
c.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散兵力,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根据地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
②土地革命
a.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缺陷
第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
第二,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c.意义
第一,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第二,广大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③根据地建设
a.政权建设
八七会议对乡村提出的口号还是“政权属于农民协会”,后来有些文件上有了建立革命委员会、工农苏维埃政权等提法,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b.革命军队的建设
红四军首先从加强党的建设和部队政治工作着手。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有了阶级觉悟,并为革命而英勇献身。
c.部队内部的民主建设
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展的意义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建立革命武装、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政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具有重大意义;
②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并且在广大革命者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6)弱点
①井冈山山区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人少地少。随着红军人数激增,加上国民党军队对这个地区的反复“进剿”和严密封锁,经济上的困难日趋严重,连军民的日常衣食用品也难以保持必要的供应。
②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这两条大江都无法徒涉,向南和向北也不易发展,因此军事上缺乏足够的回旋余地。这两个弱点,在初期并不明显,在红军力量逐渐扩大时,便逐渐清楚地暴露出来。
2向赣南、闽西进军和古田会议
(1)向赣南进军
①条件
a.赣南地区山峦起伏,林木繁茂,物产比较丰富;
b.赣南地区同闽西、粤北山区连接,回旋余地宽广,适宜于发展游击战争;
c.赣南地区党和群众的基础较好,大革命失败后已组成由李文林等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并在吉安的东固建立起小块的秘密苏区;
d.赣南地区反动驻军力量薄弱,战斗力不强,而且主要是外省军队,同本地地主豪绅的关系不那么密切。
e.赣南山区距离大城市远,交通不便,敌军往来聚集困难。
②状况
a.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人下井冈山,在经历了万千险境后,2月11日,红四军在赣南瑞金的大柏地伏击,一举歼灭紧紧追来的敌军大部。这次大捷,扭转了红四军的被动局面。
b.随后,他们挥师北上,到达东固,同李文林等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师,开始在赣南站住脚跟。
(2)向闽西进军
①红四军分析周围的实际情况,他们先利用闽西敌军兵力空虚的机会,向闽西急进,3月14日全歼国民党一个旅,占领汀城。接着,又回师赣南,4月1日在瑞金同从井冈山突围的红五军主力会合;
②5月至10月间,红四军乘福建军阀部队主力去广东参加粤桂军阀战争的机会,又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闽西工农武装的配合下,歼灭地方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
③在闽西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地方武装也有很大发展,为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3)古田会议
①时间和地点
1929年,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于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县召开。
②主要内容
a.会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批评了那种认为军事和政治是对立的单纯军事观点;
b.会议提出红军必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批评了主张走州过府、流动游击、不愿做建设政权的艰苦工作的思想;
c.会议尖锐地批评极端民主化和非组织观点,指出它的根源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散漫性,它的结果将会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
d.会议的决议案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要求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e.古田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前敌委员会,队伍不断扩大,成为全国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③意义
a.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解决了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这是中国过去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b.古田会议决议不但在红四军实行了,后来各地红军都先后不等地照此来做,它是中国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土地革命
①兴国土地法
a.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订了江西兴国县《土地法》,根据党的六大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b.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规定“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并提出“抽多补少”的原则。
c.1931年2月,毛泽东按中央决定又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
②农村的社会大变动
a.背景
土地制度改革后,在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内真正出现了一场农村的社会大变动,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根本变化。
b.影响
第一,使农民迅速地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积极性;
第二,带动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先后开展起来;
第三,中国共产党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向统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猛烈开火。
c.对农民的分析
第一,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然是有弱点的,目光比较狭窄,行动比较散漫,因而有一个需要教育和改造的问题;
第二,农民中间蕴藏着反帝反封建的巨大积极性是许多其他社会力量难以比拟的;
(5)革命道路
①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是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③意义
a.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b.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三、革命走向复兴时的“左”倾错误和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1929年和1930年初的革命复兴
(1)原因
①客观原因
a.自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起,国民政府重新又陷入连年不断的新军阀混战之中,许多原来“清剿”工农红军的军队纷纷调往军阀混战的战场,后方空虚,给了各地工农红军以发展机会;
b.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根本矛盾,不但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更加激化;
c.南京政府日益法西斯化,全国工农平民以至民族资产阶级,依然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解放,人们对国民党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起来。
②主观原因
六大后中共中央在这个时期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比较能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
(2)表现
①1929年6月六届二中全会以后,全国的党员人数,在六大时是四万多人,六届二中全会时增加到六万九千人,到1930年3月发展到十万人;
②中共中央在这时也加强了对各地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的领导,使工作获得巨大的发展。红军队伍的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红军游击队也发展得很快;
③中国革命运动的面貌和六大时相比,大大不同了,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六大后近两年的实践中得出的新的极端重要的结论。
2“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
(1)原因
①随着局势的好转,以蒋桂战争为起点的国民党各派新军阀混战的重新爆发,中苏之间中东路事件的发生,使中共中央对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助长了“左”倾思想的重新抬头;
②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要求中共“反右倾”;
③国民党各派军阀混战大规模爆发、革命运动明显走向复兴时,党内不少同志又对革命形势作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的估计,“左”的急性病发展得更为迅猛而持久;
(2)特征
①思想上,脱离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愿望或想象,急于求成。
②在组织上,他们打着反“右倾”、实行宗派主义,对不同意他们错误主张的人,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③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
(3)占据党内统治地位
①概述
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个决议案的“左”倾冒险主义表现在:
a.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也好,世界革命也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
b.主张在实际工作中已不再需要逐步积聚和准备革命的主观力量,因为群众已经不要小干、只要大干,也就是只要武装暴动,而且是全国性的武装暴动了;
c.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批评“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过去的游击战术”“必须根本的改变过来”;
d.再一次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错误思想的指导,李立三等制订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②影响
a.国民党统治区内,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因为急于组织暴动而把原来的有限力量暴露出来,武汉、南京等城市的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红军在进攻大城市时也遭到很大损失;
b.给中国革命和中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4)纠正
①在其他革命根据地,一些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李立三的错误表示怀疑或作了抵制。因此,“立三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红军和各根据地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②共产国际派周恩来、瞿秋白回国纠正李立三的错误。他们回国后,立即开始纠正“左”的错误。
③中国共产党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对“左”倾冒险主义的纠正。
a.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
第一,时间和地点
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于1931年9月24日至28日在上海召开。
第二,内容
I.周恩来在传达共产国际决议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指出革命发展形势并批评李立三的错误,李立三作了自我批评,瞿秋白作了政治讨论的总结;
II.纠正了李立三的“立三路线”。
第三,消极表现
没有能在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对它表现了某些调和妥协,并错误地批评了曾经正确反对李立三的何孟雄。
(5)新发展
①从莫斯科回国不久的留苏学生王明、博古等,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比中共中央先获知这封信的内容,发表错误言论并推行错误活动造成党内严重的思想混乱。在这种混乱状况下,三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已难以正常工作。
②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选举王明为中央领导人,从这时起,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统治。
③在共产国际指示下,成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洛甫)、卢福坦三人担任中央常委,博古负总的责任,继续推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3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1)有利条件
①红军主力部队已发展到十多万人,开始有可能实行从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重大转变;
②红军所到之处已普遍建立党组织和革命政权,开展分配土地的斗争,受到群众拥护,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红军提供了广阔的战场和充分的回旋余地。
③朱德、毛泽东等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
(2)胜利的表现
①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国民党军队“围剿”的重点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1930年10月开始到12月30日,红军打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②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一次“围剿”后不久,国民党改变策略发动第二次“围剿”,自1931年5月16日至31日,红军从富田开始,连打五个胜仗,横扫七百里,自赣江之畔直达福建建宁,共歼敌三万多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
③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蒋介石便在6月间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军队三十万人,立刻发动第三次“围剿”,很快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又被粉碎,红军的力量得到很大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扩大。
四、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和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1九一八事变后民族觉醒浪潮的高涨
(1)九一八事变
①原因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又是他们为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
b.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c.国民党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无暇应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过程及其发展
a.1931年9月18日深夜,一件关系中国命运、震动全国的大事突然发生:原已根据不平等条约而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b.第二天,日本军队轻易地侵占了沈阳、长春等二十多座城市,四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
c.第二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③各方态度
a.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在被日军占领的东北,兴起了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声援;
b.南京政府在日本的大举侵略面前一再退让,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由于民族危机已到严重关头,国民党阵营内部也出现分化和破裂;
c.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
④中央临时政府的错误
a.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已取得统治地位。中共临时中央不能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如何认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国内阶级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动,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前进这些问题,并且作出的一系列决议,使“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
b.共产国际认为日本侵占东北主要是“向反苏战争又前进了一步”,中共临时中央照搬共产国际指示,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c.对日本侵略引起的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中共临时中央也没有正确的认识。
d.他们没有在新的形势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而是强调国民党政权同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之间的对立。
e.他们在领导城市工人运动时,采取冒险主义的方针,拒绝采用合法形式来组织工人斗争。
2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1)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活动本来极为困难,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一批共产党员和党外进步人士仍然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坚持斗争,努力和中间派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2)原因
①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而蒋介石统治集团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加紧法西斯独裁统治。
②中共临时中央那套“左”的指导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是无法行得通的。
3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中央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①概述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四中全会后派往中央苏区的中央代表团主持下,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
②内容
会议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对右倾”。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①原因
a.蒋介石集中了强大了军事实力,敌我双方实力悬殊;
b.中共领导人指挥严重失误,先后犯了冒险主义和逃跑主义错误。
②影响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2)主要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
②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作了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
③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促进中共中央取得战略转移中的胜利。
2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
(1)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的概况: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大会。
(2)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后的发展
①在两大主力会师后,红军的实力大大增加,又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局势是十分有利的;
②张国焘自恃掌握的兵力多,个人野心大大膨胀。张国焘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并要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党中央坚决制止武力镇压的这种行动并致电张国焘要他立即率部北上,维护了红军的团结;
③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
3红军北上和三大主力的会师
(1)红军北上
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于1935年10月19日,北上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1月初,他们在甘泉同红十五军团会师,北上红军长征结束。
(2)三大主力会师
①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坚持南下并同党中央分裂的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朱德、刘伯承等一直同他进行坚决斗争,耐心地做工作,种种形势下,张国焘不得不在这年6月6日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
②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并得到红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支持,红二、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二、四方面军也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3)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④长征留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极可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⑤他们在长征途中,还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这个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六、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1)华北事变
①1935年6月初的何梅协定迫使国民党中央军撤出平津和河北;
②第二个步骤是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2月,北平开始实行华北特殊化。平津上空乌云密布,整个华北已危在旦夕。
(2)一二九运动
①原因
a.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b.国民党一再妥协退让,让北平学生感到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c.中国共产党组织学生游行示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
②过程
1935年,北平学生在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请愿,请愿未果,请愿改为示威游行,人数不断增加,军警对此进行镇压,部分学生受伤,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举行全市总罢课。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开始了。
③口号
“打倒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④意义
a.一二九运动,使中国人民不仅加深了对民族危机的认识,而且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看到只有把国内各种力量汇集起来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增强了他们奋起救亡的信心和决心;
b.这个风暴迅速波及全国,促进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汹涌澎湃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2瓦窑堡会议
(1)背景
①1935年7月25日起,共产国际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②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不久公开发表,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
③结束万里转战的北上红军到达陕北,继续研究对日和国民党问题。
(2)内容
瓦窑堡会议的主题: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
①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首先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
②阶级分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重性,是可以争取的,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反抗的,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在今天的时局下有起变化的可能性;
③党的策略路线,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④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⑤阶级关系问题总起来说,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
(3)意义
①瓦窑堡会议不失时机地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②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③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共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3国共合作的酝酿
(1)蒋介石集团表现出一点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2)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秘密接触。
(3)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指出全国全民族的绝大危险是国民党所实行的错误政策招来的,这种错误政策必须彻底改变。
(4)9月1日,中共中央在内部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在日帝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之下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西安事变
①时间和地点
西安事变发生在西安,1936年12月12日。
②直接目的
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劝谏无果的情况下,强行扣留了蒋介石和随身的高级要员。
③过程
192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和诸多高级要员。
④和平解决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⑤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国共合作的促进
①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中共中央又在1937年2月10日发表《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②中国共产党还先后派出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同国民党领导人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举行了多次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