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中共三大

答:中共三大,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2大革命

答:1924年至1927年,在中国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这场革命的宗旨表现为当时群众中普遍流传的一首歌曲中所说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列强,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实际上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宰割中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军阀,当时以北洋军阀为主。这一场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长期以来郁积的愤怒和仇恨的集中爆发。因此,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大革命是一场民族民主的大革命。

3国民党一大

答: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五卅运动

答: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工人顾正红带领群众冲进厂内,与资本家理论,要求复工和开工资。日本资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开枪射击,打死顾正红,打伤工人10余人,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发生在广州和香港的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五卅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

5中共四大

答:中共四大,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中共四大的主要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大会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包括:明确回答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农民问题,并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用工农联盟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些是党的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中共四大的不足: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只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6中共五大

答:中共五大,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在武汉召开。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中共五大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共两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策略思想。当时,共产国际要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尽可能地与本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但必须在合作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共两党需要合作战斗。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没有解决,中外反动势力更加紧地勾结在一起,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国共两党都需要寻找政治上的同盟者,反对共同的敌人。

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使国共两党都要求共同合作。二七惨案的教训,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单凭工人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有广泛的同盟者;而国民党成分复杂,正在蜕化,只有吸收共产党人加国民党,才能使之获得新生。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面革命的旗帜。1922年8月,中共杭州西湖会议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国民党合作。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一切,大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孙中山有联共和改造国民党的愿望

1921年他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时,赞同马林关于建立一个联合各级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革命政党的意见。1922年9~12月,他先后多次召集有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改进党务会议。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决定改组国民党,是他在晚年做出的顺乎历史潮流的伟大决策。

孙中山一直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但屡遭失败,尤其是陈炯明的叛变,使他深感绝望和苦闷。这时,十月革命的胜利,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中共的成立,给了他以新的希望和鼓舞。他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共同他合作。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并由此把中国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

(1)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革命力量空前增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也促进了国共两党自身的发展。

(2)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革命武装的建立。1924年5月,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它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推动了革命武装的建立,为日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国共合作的建立,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如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使中国工人运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共产党人负责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农运干部。彭湃、毛泽东在广东和湖南组织农协,建立农民武装,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4)由于国共合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并在此基础上,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和发动了北伐战争,把革命从广州推进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大部,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使国民革命达到最高潮。

3阐述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第一次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国共两党各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倡导下,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使之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中共推动、帮助建立黄埔军校和革命武装。在黄埔军校中,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熊雄、聂荣臻、肖楚女等担任政治、军事教官。还在军队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李富春、林伯渠等人担任各军党代表等。

领导、发动工农运动,积极支援了北伐战争。在工人运动方面,领导了五卅运动、省港罢工、收回九江和汉口租界、发动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在农民运动方面,先以广东为中心,后发展到以湖南为中心,农民协会广泛建立。

在中共的推动、影响、组织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党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一系列政治纲领、口号,使之深入人心。在理论上也有一系列重大发展,如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由于党处于年幼时期,特别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使党在这一时期的领导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特别到大革命后期,右倾错误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领导权,成为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2)国民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时期。

建立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平定军阀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胜利进行北伐战争,使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及帝国主义的统治。

大革命初、中期,支持开展工农运动,为工农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大革命后期,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中共及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4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答: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包括: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国共合作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巩固;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军事训练的加强;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的国民军遥相呼应。所有这些推进了各革命力量的团结,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2)北伐作战目的明确,战略方针正确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1926年6月5日,两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通过了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目的明确,鼓舞人心。

国民革命军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的主力,争取张作霖、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为雄厚的张作霖部。这个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3)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北伐一开始就取得战区和后方民众的热烈支持,同时,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北伐中,如何保证军需运输是一个大问题。广东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了三千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随军北上。北伐军向长沙开进时,中共湖南区委发动工农群众参加带路、送信、侦察、运输、扫雷、担架、救护、慰劳、扰乱敌人后方等工作,还组织农民自卫军直接参加战斗。这种热烈的场面,在中国以往的战争中是罕见的。

(4)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的胜利进军是国共合作的硕果。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作战中舍生忘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他们英勇善战,许多指战员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

(5)苏联的大力支持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制定了利用敌人的矛盾,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确定了逐次击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作战计划。另外,苏联所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6)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北洋军阀为了争夺北京中央政权,不断地混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相互间矛盾重重。因此北伐军仅用一年的时间,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严重危害是什么?

答: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曾努力传播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党的创建起过重要作用。但后来犯了右倾错误,发展成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并在全党占了统治地位,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

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早在我党“三大”时就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陈独秀,在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趋尖锐的时候,更加强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右倾投降主义谬论,并在实践中拱手把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

放弃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

中国农民占人口80%以上,他们勤劳勇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农民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标志。陈独秀一贯看不起农民,早就说农民“分散”、“保守”、“难以加入革命”,叫嚷农民运动“过火了”、“糟得很”,咒骂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极力压制和破坏农民革命斗争。陈独秀的这一行为,使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中间派更加动摇,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广大同盟军。

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陈独秀不懂得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理,反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武装,反对共产党员做带兵工作。就这样,到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时,我党因无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无法抵抗,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严重失败。

主张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工人阶级必须首先帮助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待工人队伍壮大了,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在大革命后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不敢坚决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土地革命斗争;

在大革命中,不去扩大工农革命武装,甚至解散工人武装,只想依靠暂时的同盟者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幻想以退让求团结;

最后,不仅未能挽救革命,反而加剧了革命危机,使汪精卫集团以为共产党软弱可欺,更加快了反革命叛变的步伐,最终招致轰轰烈烈大革命的严重失败。

6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答:(1)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

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没有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