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苏州大学660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答:《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称“石柱法”。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是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丁·摩尔根率领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萨遗址发现的。石碑现存巴黎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2商业革命

答: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里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3《第三浪潮》

答:《第三次浪潮》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该书于1980年出版,提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之后正进入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文明的浪潮”。该书被称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杰作之一”,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成了许多新产品、新公司,甚至新雕塑、新交响乐的诞生,影响了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此外,阿尔温·托夫勒的作品还有《未来的震荡》、《权利的转移》等。

4道奇计划

答:道奇计划是指美国为了抵抗共产主义势力在日本推行的一个经济计划。四十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美苏间的“冷战”便已急速展开。美国为抵制和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浸透”,首先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接着又在日本推行了马歇尔计划的翻版“道奇计划”。“道奇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编制“超平衡紧缩预算”、强化税收、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业务、维持财政补贴、增加对日援助、设立美国对日援助回头资金、金融缓和等措施,其结果是加快了包括战败国德、日在内的有关诸国的经济复兴。

5舒曼计划

答:舒曼计划是指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的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根据该计划,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进行了近一年的磋商,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6二月革命

答:二月革命是1917年俄历二月俄国爆发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罗夫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后又因为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继续参加一战,激发广大人民的不满。7月,临时政府企图用前线的战斗来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下令前线发动进攻,不料大败。致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爆发,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人民的示威游行,导致爆发了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控制了局面,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次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本国反动政府,争取民主权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的高涨。

7美国边疆学派

答:美国边疆学派是美国历史学流派,由美国史学家特纳所创建。他于1893年发表《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一文,其后又屡加阐发,遂形成一种解释美国历史进程的新学派。该学派认为19世纪末以前,美国西部存在着不断西移的边疆,美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不断向西移殖的历史;对西部自由土地的任意获取,使社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通过自由竞争达到繁荣;这不断西移的边疆是形成美国民族特性和民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美国不同于西欧的特点之一。

8新东方政策

答: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9弗洛伊德

答: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二、简述

1十字军东征原因及影响。

答:十字军东征是指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异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1)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根据基督教传说,耶路撒冷是耶稣诞生与升天的地方,他的坟墓就在被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古代曾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是希伯来王国的都城,自然也被犹太教徒视为圣地。同时,耶路撒冷还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十字军要夺回圣地耶路撒冷,自然激起塞尔柱突厥人和后来的伊斯兰国家的反抗,导致战争的发生。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在会议结束时,他向人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煽动性演说。他历数基督教徒在东方的痛苦和突厥人的“暴行”,号召贪婪的领主、好战的骑士、冒险的商人和盲从的农民,拿起武器,到东方去,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在宗教感情的冲动,物质利益的诱惑,使西欧许多阶层的人,尽管其目的各异,都投身于该次征服战争之中。

(2)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十字军所谓要夺回的圣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

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十字军东侵,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及经过。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

(1)马恩河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的一次重要战役。1914年8月,德军同法、英军队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双方共投入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南撤。9月3日,德军越过马恩河。5日,法军主力经过重新部署,在马恩河一带200公里战线上开始反击德军,至9日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

(2)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3)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3二战后民族独立思潮。

答:当代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一种近代兴起的世界性思潮,是随着欧美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主义已经变成了当代历史上一种普遍的观念力量。”20世纪因之可以称之为“纯粹民族时代”。二战后出现过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潮流派。

(1)印度甘地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甘地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又称甘地主义,它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2)尼赫鲁“社会主义类型”的民族主义

尼赫鲁早年是一个费边主义者。费边主义加上甘地主义的社会平等观,构成了尼赫鲁“社会主义类型”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尼赫鲁执政后,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和中国农业合作化道德一些经验,以“五年计划”推动印度经济的发展。尼赫鲁还主张在印度建立“混合经济”,即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行发展,并给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罩上“社会主义”的政治外衣。

(3)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苏加诺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1945年,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苏加诺提出“建国五基”,即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或人道;协商制或民主;社会繁荣;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

(4)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东已兴起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二战期间在叙利亚又兴起了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940年由曾留学巴黎的大马士革中学教师米歇尔·阿弗拉克和律师萨拉赫丁·比塔尔筹建阿拉伯复兴党。他们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义出发,又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某些思想,发表了《阿拉伯的统一高于社会主义》等小册子,提出“复兴阿拉伯”、“阿拉伯社会主义”等口号。1946年在大马士革创办《复兴报》,1947年4月7日举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系统阐述了该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原则:在阿拉伯本土范围内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自由;相信阿拉伯民族具有有觉悟、有创造力和有活力的特殊品质;相信阿拉伯民族负有促进人道主义的特殊使命,即要有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

(5)泛非主义

战前已有泛非运动。它是由美洲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黑色人种思想启蒙运动。1919至1927年在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1868~1963)的领导下曾举行过四次泛非大会,其纲领口号是:“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分散活动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是该运动与非洲大陆的反帝、反殖斗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更明确的斗争纲领。1945年10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举行第五次泛非大会,杜波依斯任主席。会议通过《告殖民地列强书》和《告殖民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书》,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行动纲领。过去,泛非主义主要强调恢复黑人的尊严和平等权利等问题,强调请愿和呼吁的斗争方式,现在则强调“必须摆脱外来帝国主义的控制、取得政治和经济自由”,并主张采取罢工和抵制等积极的斗争方式。会议首次提出了非洲统一问题,呼吁全非洲的团结。

(6)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拉美民族资本的发展,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稳健派或激进派的民族民主主义都有了新的发展。战争结束时,尤以危地马拉的阿雷瓦洛的民族改良主义令人瞩目。1944年10月20日起义后,阿雷瓦洛当选为总统,他效法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方针,提出了反对美国垄断资本和封建大庄园制的改革措施。

与此同时,秘鲁的德拉托雷和哥伦比亚的盖坦的民众主义也颇有影响。早在战前他们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945~1948年德拉托雷领导的人民党在秘鲁国会两院中拥有多数;1946年哥伦比亚掀起盖坦运动,并拥戴盖坦为总统候选人。1948年盖坦在第9届泛美会议上谴责美国干涉拉美内政,使其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他们坚持民族独立和拉美团结的思想,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德拉托雷还提出了“拉丁美洲是属于印第安人的”的口号。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实行议会民主和多阶级合作。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不适合拉美国情的论点,但是为了争取选票,并不反对与共产党合作。

4美国内战前的矛盾。

答:19世纪中期,美国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将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不过,美国社会内部却矛盾重重:

(1)南北方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内战爆发前,美国北方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则是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奴隶制使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材料大量销往英国,也难以满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同时,由于南北方经济制度的对立,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黑人奴隶被束缚在种植园内,生活贫困,基本无消费工业品能力,也限制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突出。

(2)南北方关于西部领土的矛盾

在领土扩张中,不断有新州加入合众国。种植园奴隶主力图把每个新州变为蓄奴州,北部资产阶级也力求把每一个新州变为自由州。在自由州里,小农经济可以避免奴隶制经济的排挤得到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起,双方争夺西部土地的斗争愈演愈烈。不过在这些斗争中,北部资产阶级一再退让妥协,南部奴隶主则得寸进尺。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确定密苏里州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一个新州——缅因州作为自由州,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地域,划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不过,1854年,南部奴隶主控制的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在位于北纬36度30分以北的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强行建立奴隶制,引起当地人民反抗。1857年,南部奴隶主又利用联邦法院通过“德雷德·斯科特判决”,宣布:今后奴隶被带到任何地方都是主人的财产。这就是说:奴隶制度在全国一切地方都是合法的,激起了北方人民的义愤。

(3)黑人奴隶、废奴运动者和奴隶主的矛盾

废奴思想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萌发,废奴运动也于那时兴起。到19世纪30年代,北部废奴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833年全国性废奴组织“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废奴运动的兴起。废奴运动著名领袖有劳埃·加里森、温德尔·菲利普斯及黑人弗雷得里克·道格拉斯等。北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黑人及先进的知识分子是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到处进行消灭黑奴制的宣传鼓动,并组织起“地下铁道”,协助南方黑奴逃到北方和加拿大。840年废奴派发生分裂:一派拥护政治行动,主张废奴派成立政党,参加竞选,通过立法手段消灭奴隶制;另一派继续坚持道德说教的方式。到50年代,废奴运动中一个新的派别——暴力革命派兴起并愈益得势,他们既反对道德说教,又反对政治行动,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消灭奴隶制度。

(4)党派之间的矛盾

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共和党崛起,到1855年末,北方所有的自由州都建立起了共和党组织。1856年,共和党参加竞选总统,在11个州获胜,这表明它得到了各种社会力量的巨大支持。同民主党矛盾突出。但民主党内部也有矛盾,民主党本由北部民主党人和南部民主党人组成。在对待奴隶制问题上,两派各执一端。南部民主党人一贯不择手段地扩展奴隶制,北部民主党人坚持“居民主权原则”,即由居民自己投票决定所在州的奴隶制存废。堪萨斯流血斗争引起民主党内部第一次分裂。在1858年关于奴隶制的大辩论中,裂痕进一步扩大。在1860年的代表大会上,发生了公开分裂,形成南北两个民主党,各有自己的纲领和总统候选人。

三、论述

119世纪英国福利政策的社会因素。

答:(1)福利国家思想

在英国,虽然“福利国家”出现于战后,但其思想始发于19世纪后期。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泛传播,甚至像威尔斯亲王、张伯伦一类人物也予以认同,呼吁通过国家主持收入再分配,满足低层社会需求,抑制国内阶级矛盾对立与激化。但当时,“英国病”尚未充分暴露出来,实施“福利国家”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

(2)国有化改革

战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没有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抵制,得以较为顺利进行工党政府采用补偿办法,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尤其是那些长期亏损的铁路、煤矿等企业的企业主更是如释重负,当然也就没有抵制的理由了。此外,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留在原企业内继续供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长期亏损企业内的工人也能得到保障,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积极支持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的社会基础是比较广泛的。

(3)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

工党政府实施的社会改革首先从恢复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人手,废除了1927年保守党政府制定的“工会法”。1946~1948年,政府改革了保健制度。规定给居民实行免费医疗,并建立统一的国家保健制度,使居民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1945~1948年,政府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补助金和儿童教育补助金,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给补助金,对寡妇和老年人予以养老金和丧葬补助金。当时,按规定领取上述补助金的投保人数达2300多万人。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提高了中学毕业年龄,对满11岁的儿童实施免费中等教育,并享受补助或免费午餐;增加了大学奖学金;并营造公寓住宅,以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工党政府的社会改革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主要受益者是广大劳动群众,也是英国长期的劳工运动的必然结果。

2二战后德日经济发展原因。

答:(1)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美国的大力支持和驻军保护,没有赔偿战争赔款,无须建立国防,节约资金,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

日本长期实行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

(2)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

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战后最初经济恢复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朝鲜战争的爆发促进了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趋势与派别。

答:20世纪上半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较之上个世纪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大胆创新、背离传统是其主要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迅速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一步明显地暴露出来。

(1)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施利克和卡尔纳普筹建的“维也纳小组”的成立为其产生的标志,实际的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和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施坦(1889~1951)。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追求绝对真理,探寻看不见的“本质”,都是远离事实和生活而毫无意义的。它认为,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假命题。

(2)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创始人为海德格尔(1889~1976)和雅斯贝尔斯(1883~196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成了存在主义的另一中心,,主要代表是萨特(1905~1980)、梅洛·庞蒂(1908~1961)、马塞尔(1889~978)等人,其中以萨特的影响最大。

存在主义同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样,反对西方的传统哲学,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哲学。而“存在”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存在”,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存在”即人的存在。除了人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只是“自在”或“持存”,惟独人有自我意识,不但知道自己存在,还知道个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所以只有人才是真正的存在。人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存在主义就是一种“具体的人学”。

(3)心理学

心理学摆脱哲学附庸地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的实验心理学。弗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三个系统学说:无意识学说、性学理论和人格理论。

(4)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是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他提出通过对流通领域中供求关系的分析来说明价格的形成,以及怎样实现供求处于均衡时的价格,即所谓均衡价格。他认为,分配是国民收入如何分割为各生产要素的份额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而各个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均衡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仍然属于传统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凯恩斯理论体系脱颖而出。他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他还把心理因素引入经济研究之中,指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即生产水平),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借此扩大总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5)历史学

文化形态史学:德国人斯宾格勒创造,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这是一部以比较文化形态学为理论体系的历史哲学著作。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只有各个文化的历史。他把文化看作一个有机体,具有生命的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衰败等阶段。在这个意义上,各个文化是可以比较的,就是说不论它们各自具有如何不同的特点,但都要历经生长盛衰,最终走向死亡。

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布罗代尔等提出两大主张:一是提倡“全面的历史”(或称“整体的历史”),主张扩大史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现象,特别是经济、社会、心理现象;二是提倡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批评各种历史专家“筑起高墙,精心培育各自的葡萄园”,而不顾其他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成果与见解。与极为重视狭隘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的历史的传统史学相比,年鉴学派扩大了历史的研究范围,采用了更为广泛多样的研究方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6)社会学

社会学在西方各国相继得到正式承认,许多大学开设了社会学讲座并设立了社会学专业。在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建设过程中,法国的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1864~1920)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所谓社会事实,就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即“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涂尔干反对把社会现象还原为个人行为的主张。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与涂尔干的看法相反,韦伯认为,客观存在的只是每个具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社会作为实体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