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2.1 复习笔记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
1.五国和约的缔结
(1)五国问题的提出
①五国合约主要是针对二战仆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的处理;
②缔约过程充满矛盾与争端,主要表现在美国和苏联的较量上。
(2)伦敦外长会议
①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于1945年9月11日开幕,苏、美、英、法、中5国外长出席。
②主要争执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
(3)巴黎和会
①巴黎和会经过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最终在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5个和约上签字;
②和约的签订过程,说明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开始瓦解,苏联与美英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同时也说明在当时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实行妥协势在必行。
(4)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
①政治
所有和约均责成战败国保障本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禁止一切法西斯组织;审判战争罪犯,使五国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
②赔款
五国分别向苏联、南斯拉夫、希腊、埃塞俄比亚等有关国家支付赔偿。
③领土
a.里雅斯特港东面较大部分归南斯拉夫,西面较小部分由联合国管理。意大利在非洲的未定属地,由英国管理。意放弃《辛丑条约》中的不平等权力;
b.关于罗马尼亚边界:确定为1941年1月1日原有边界。匈罗边界应恢复到1938年1月1日的状况。罗苏边界依照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协定、下喀尔巴阡乌克兰的协定划定;
c.芬兰疆界仍维持1941年1月1日原状;
d.匈牙利疆界恢复1938年1月1日原状;
e.保加利亚保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
④军事
五国武装力量限于防务所需的最低人数。清除某些永久工事和军事设施。五国不得制造任何原子武器等。
⑤对五国和约的评价
a.和约的缔结巩固了战争的胜利果实,也挫败了西方国家对苏联孤立,一些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b.和约是战后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对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合约中也包含了大国侵犯行为;同时合约也是同盟瓦解的起点。
2.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与纽伦堡审判
(1)盟国管制委员会
①背景
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美苏斗争的焦点。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
②各国占领区域划分
a.英美苏共同占领首都柏林,法国作为第四参战国,也被邀请占领英美划分出的区域;
b.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即分区占领了德国(包括柏林)。
③盟国管制委员会的作用
a.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
b.各国出于自身考虑,都想主导对德国问题的处理,四国均拥有否决权,使得委员会形同虚设;
c.战后初期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是其主要成果。
(2)纽伦堡审判
①审判对象为纳粹德国的戈林、邓尼茨、施特莱歇尔、弗兰克、里宾特洛甫、赫斯等战犯;
②纽伦堡审判的战犯中,12人被判处绞刑,3人被判处无期徒刑,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3人被赦免;
③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的一次重要国际行动。
(3)战后德国的去向
①苏联对德政策主要着眼于安全和经济
a.安全方面,成立军政府和各级行政机构,消除法西斯因素,惩办纳粹分子;
b.经济方面,没收纳粹财产,解散垄断组织,对大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容克地主阶级,坚持对德赔偿。
②美国试图扶植德国遏制苏联
a.保护工业家战犯,对占领区战犯从轻发落;
b.力图保持德国原有工业结构,复兴德国经济;
c.积极策划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③英国基本追随美国的政策
英美通过协定最终在1947年实现占领区的合并,这成为美国分裂德国过程中的一个严重步骤。
④法国主张严格压制德国
法国在接受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后,经济上依附美国,在对德问题上也开始同美国合作。这以后,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
3.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1)盟国最高统帅
战后如何依照盟国意图解决日本问题,是世人关注的一件大事。
①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战后日本必须要实现民主化,走上独立、民主、和平的发展道路;
②美国要求独占日本,不容他人染指,强硬推出由麦克阿瑟担任盟国最高统帅。
(2)受降区域划分
①在对日军受降区域划分的问题上,美国表现了独占日本的意图;
②美军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全国,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
③美国政府下发《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意图把日本置于美国独家控制之下,使战时盟国制订的对日政策美国化,使日本依附于美国。
(3)远东委员会
①美国独占日本的政策,引起苏联的强烈反对。经过争论,成立了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两个机构。
②远东委员会实际上仍掌握在美国手中,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只是最高统帅的咨询机构,没有实权。因此,两机构的建立并未改变美国在日本的支配地位。
二、美苏“冷战”的兴起
1.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
(1)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其原因有:
①政治条件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雄厚,并独家垄断原子弹。
②经济需要
美国需要开放世界市场,以维持其国内经济发展状况。
③动力
向全世界扩张,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并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这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2)美苏关系的变化
苏联及各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障碍。
①苏联和东欧的独立
a.二战期间,苏联经济破坏严重,但军事实力强大;
b.东欧一系列国家,在苏联帮助下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东欧的解放成了美国公开反苏的直接动因。
②进步民主力量的发展
在二战中,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政党积极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赢得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和赞扬。战后初期,他们成为反对侵略,坚持民主进步的主力军。
③亚非人民的觉醒
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锤炼,亚非人民成为战后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生力军,也是抵制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生力量。
2.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1)东欧、伊朗和土耳其问题
①东欧问题
a.美国不承认苏联支持成立的卢布林政府,继续支持波兰资产阶级流亡政府;
b.攻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为“警察国家”。
②苏伊争端
a.二战期间,美苏英军队都在伊朗境内活动,战争结束后,苏联未按期撤出伊朗,并扶持了两个地方政府,引起伊朗的不满;
b.伊朗政府向联合国控诉苏联干涉伊朗事务,使苏伊争端成了联合国成立后首次大会审议的第一个问题。后苏伊通过会议达成协议。5月6日苏军撤出伊朗;
c.苏军撤出伊朗后,美国渗入伊朗,使其成为美国对苏军事威慑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苏、土纠纷
a.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缔结苏土新条约的要求,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苏联的要求,两国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b.美国在“遏制”苏联的旗号下,支持土耳其,向土耳其提供贷款,抛售船舶,企图通过土耳其去控制海峡。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①背景
a.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前夕,美国当政者已纷纷进行舆论准备;
b.2月间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发回电报,为当时杜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强硬的“遏制”政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
c.海军部长福莱斯特下令复印电文,作为高级军官的必读文件。
②表现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③评价
a.美国已决心彻底结束战时对苏合作政策;
b.苏联造成的苏土、苏伊争端则被美国所利用,掀起反苏浪潮和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
3.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1)希腊和土耳其问题
①援助的转移
1947年,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困难,将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担子交给了美国,使杜鲁门意识到左右世界局势的机会。
②杜鲁门主义的推迟
由于反苏得不到人民支持,同时美国全球部署尚未完成,杜鲁门主义被推迟宣布;
③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
a.欧洲共产党势力越来越壮大;
b.印度和埃及的独立运动规模空前;
c.其他亚洲国家也在积极争取独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已经处在全面反攻的历史转折点。
④美国经济面临困难
a.美国失业人数逐年递增;
b.由于美元缺失,美国重新失去欧洲这一最重要的市场并面临欧洲动乱的前景。
⑤美国经济中的新因素
美国当时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端,这场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世界在时空上大为“缩小”,为美国向外扩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
⑥希腊和土耳其的战略地位
希腊和土耳其扼东地中海,地处国际交通要到的汇合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杜鲁门主义
①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②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3)“柏林危机”
①美、英、法的合作形成
a.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在外交上就范;同时于1947年底宣布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以改变法国对德立场,同意三占区合并;
b.6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提出了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会议中心是成立西德国家,分裂德国。
②第一次柏林危机
a.伦敦外长会议后,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将发行“B”记马克,成为分裂德国的重大实际步骤;
b.6月22日,苏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D”记马克,并于6月24日封锁柏林,造成了第一次“柏林危机”;
c.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开始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空投物资。同时,美英法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③西德的建立
a.基本确立
第一,《占领法》与《基本法》的问世,标志着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
第二,苏联认识到,封锁柏林已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遂于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了。
b.正式建立
第一,5月23日,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第二,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第三,9月21日《占领法》生效。至此,美国完成了分裂德国的步骤。
④东德的成立
a.苏占区于1949年5月30日通过了宪法;
b.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
三、两大阵营的形成
1.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
(1)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
①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
②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美国就加紧了在全球的扩张和进攻:对苏联实行“遏制”和“冷战”政策、对西欧推行“三部曲”、对亚非拉推行新殖民主义。
(2)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①性质
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点,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向欧洲的扩张。可以说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
②背景
a.战后欧洲的形势相当严峻,加之恶劣的环境,西欧国家濒临崩溃的边缘;
b.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工人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c.在此严峻形势下,美国出台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③实施过程
a.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b.“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
c.1948年2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
④作用
a.它解救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
b.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此外,美国投资者还获得了很多有利条件;
c.计划的执行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在美援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所推行的一些措施为西欧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3)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①背景
a.随着经济渗透而来的,是美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西欧各国的干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马歇尔计划”追求的一个政治目的;
b.就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而言,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
d.美国企图在西欧处于困难期,将它们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
②形成
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和约,有效期50年。
③性质
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布鲁塞尔条约”虽然公开点德国的名,但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的。
2.世界性的军事条约网
(1)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①背景
a.西欧不仅在经济上,军事上的合作也依赖于美国的支持;
b.各国也主张美国参加缔约谈判。
②形成
a.布鲁塞尔条约签字后第5天,美国、英国、加拿大代表就在五角大楼开会,商议建立大西洋军事体系问题;
b.1948年6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多数通过“范登堡决议”。表明美国改变了其对外政策的传统原则,为美国政府出面组织北大西洋公约集团开了绿灯;
c.1948年7月6日,美国、加拿大和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在华盛顿举行正式会谈,讨论缔结安全条约问题。
d.1949年3月,《北大西洋公约》条文拟就并予以公布。4月4日,美国等12国外长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大厅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e.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
③主要内容
a.它宣布,任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时,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
b.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遭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c.各缔约国承担“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在内。
④性质
a.这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它的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b.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机构,实际上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
c.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
⑤组织的扩大
a.1952年2月,希腊、土耳其加入
美国出于在欧洲南翼包围苏联的需要而竭力把它们吸收进来。
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成为北约成员国
第一,德国的加入关系美国对欧战略的全局;
第二,1949年底苏联拥有原子弹的消息和1950年中爆发的朝鲜战争更给了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借口。
(2)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①背景
a.从1948年起,中国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已成定局。美国开始调整对日政策;
b.由于印度拒绝了美国长期合作的建议,日本成了亚洲唯一可能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影响的国家。美国便进一步考虑以日本为中心的远东政策。
②措施
a.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把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侵略政策的前哨基地和反共堡垒;在日本推行以紧缩财政金融,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内容的“道奇路线”;
b.美国通过战后改革实现了对日本的控制后,就积极着手把统治大权交给日本保守政权。
③实施步骤
a.1947年7月,美国政府照会由远东委员会举行对日和约预备会。但由于美苏意见尖锐对立,缔结对日和约的问题拖了下来;
b.1951年9月上旬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后又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行政协定》;
c.1952年4月28日,《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及《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日本名义上获得独立,实际上是半独立、半被占领的国家。
(3)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
①东北亚防御联盟
a.1950年10月至1951年9月,美国先后同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签订了军事条约;
b.1953年10月和1954年12月,同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最终成为“东北亚防御联盟”。
②东南亚条约组织
a.1954年9月8日,美国与英法等8国在马尼拉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b.《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违反了日内瓦协议,该组织是美国控制的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军事同盟。
③巴格达条约组织
a.1955年11月,在美国的策划和支持下,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
b.参加各国担心苏联威胁,害怕人民革命而过分依赖美国;
c.美国不参加该组织主要是安抚以色列,维持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同时在条约外发挥特殊作用。
3.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1)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安全带”政策是指战后初期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具有双重性。
①积极方面
a.巩固胜利果实,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恢复战争创伤;
b.巩固和加强东欧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
c.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新战争的策源地。
②消极方面
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
(2)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
①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恢复经济成为首要任务;
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
③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战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④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严重脱节的错误。
4.从“共产党情报局”到“华沙条约组织”
(1)“共产党情报局”
①目的
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强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作斗争,团结东欧诸国。
②过程
a.1947年夏,斯大林在同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的谈话中,建议创办一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情报杂志,以方便各国党的交流;
b.9月下旬,苏联、波兰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
c.1956年4月结束,共存在了8年多时间。
③情报局的构成
a.由与会的9个党各派2名代表组成,总部设于贝尔格莱德;
b.主要任务是交换经验、协调活动。
④作用
a.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b.使得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与影响,过大于功。
(2)“经济互助委员会”
①形成过程
a.从1947年7月起,苏联与东欧各国、东欧各国之间签订了一些贸易协定;
b.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与东欧5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决定成立“经互会”;
c.经互会成立后不久,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参加。
②评价
a.对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b.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表现为苏联的不平等交易、忽视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经贸往来过于局限,最终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①过程
a.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宣布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3日,中苏两国正式建交;
b.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应斯大林邀请访问苏联,提出了缔结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
c.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了双边会谈,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协定。
②内容
a.为反对侵略和保卫和平,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
b.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巩固两国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
c.条约有效期为30年。
③作用
a.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
b.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共同事业;
(4)华沙条约组织
①过程
a.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组织;
b.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八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②评价
a.它是苏联对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公开作出的反应,也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b.成立初期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c.华沙条约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违反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