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1.1 复习笔记

一、世界经济的变化

1.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的增长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世界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形成与破坏

a.形成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之出现。国际分工、国际投资、国际交换的扩大,遂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世界经济。

b.破坏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世界经济。

第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高筑贸易壁垒,放弃统一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出现了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等货币集团。

第三,法西斯集团的兴起加大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分割局面。

世界经济统一性的重建

a.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扩大和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为重建世界经济的统一性创造了条件;

b.苏联加入反法西斯阵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空前地密切起来;

c.1942年,包括苏联在内的26个联合国家发表共同宣言,强调了经济合作问题。

以上条件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统一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定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协定对各国就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成立的目的

a.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

b.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

c.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

d.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

建立的过程

a.1943年10月在莫斯科三外长会议上,美国建议盟国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得到苏联的赞同;

b.1944年7月1日至22日,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在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上,经过三周的协商,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

a.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9个国家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b.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开业;

c.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资金流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1947年3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

b.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消除各国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以便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c.基金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份额;

d.会员国的权利: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按照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向基金组织借用外汇,期限为3至5年;

e.会员国的义务:承担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外汇交易不得超过黄金官价的1%;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

a.1946年10月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

b.1947年4月筹委会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但“组织宪章”未通过。后来筹委会草拟了关税减让最后议定书,作为总协定的一个组成部分;

c.1948年1月1日,协定生效。但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

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取消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扩大国际交换,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实际收入,增加有效需求。

三大组织的意义

a.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

c.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d.由于美国的特殊地位,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对美国的依赖,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其作用;

e.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始,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多样性的新局面

战后世界经济仍存在着多样性,具体表现就是“两种体系、三种国家”的出现。

(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二战后,欧亚大陆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系,这些国家的经济可分为三种类型:

苏联型

a.战前工业发达,经济实力与德国相当,但整体经济技术水平仍较落后,战后经济损失严重。

b.战时迅速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把国民经济转入战争轨道,实现工业生产基地东迁。采用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c.战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使农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市场经济不发达。

东欧型

a.二战期间,东欧和中南欧各国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高潮,以无产阶级政党为核心的各国爱国阵线或民族民主阵线在与法西斯的抗争中,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权。

b.战前,大都是落后的农工业国家,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战后,东欧各国为恢复国民经济,开始没收法西斯占领者、追随者及外国垄断集团的财产,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奠定基础;通过土地改革、民主化改革及经济计划措施,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型

a.反法西斯战争为亚洲许多国家的新型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b.蒙古、越南和北朝鲜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各种民主主义改革,实现工业化,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

c.由于外部势力的武装干涉,它们为了巩固政权、争取国家统一的政治任务要大于经济建设的任务。

(2)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经济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它们积极创建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联系,形成了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一种新型经济体系。它们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部,经济命脉受外国资本控制,殖民统治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该种体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拉美型

a.战前,只有墨西哥等少数国家实行了国有化措施,发展民族经济。

b.战时,许多拉美国家趁机没收轴心国企业,又为盟国提供战略物资和粮食,大大促进了民族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增长,拉美国家从此由农业国变为农工业国家。

c.战后,美国在“泛美合作”的幌子下排挤了欧洲帝国主义在拉美的势力,进一步控制了拉美。

中东型

a.战前,中东许多独立的国家中,大都是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拉美国家。

b.战时,由于中东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盟国与轴心国激烈角逐的战场,战争给他们造成经济困难。

c.石油成为战后中东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

东南亚、南亚型

a.战前,除泰国外,全都是殖民地。

b.战时,处于日本法西斯蹂躏之下,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c.战后,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诞生了第一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非洲型

a.战前,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战时,非洲被卷入战争,宗主国对非洲战略资源和农业原料的掠夺客观上提高了非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c.战后,随着现代化工矿业的发展,非洲产生了新的社会经济成分和新的阶层,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经过战争的较量,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情况大体可分为四种:

德意日战败国

a.法西斯集团战败,使它们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十分惨重。

b.战败国早期建立的军事经济体制,被纳入占领国的经济体制,战败国经济几乎全面崩溃。

c.德国工业设备有意识地得到了保护,损失不大,战时日本的工业军事化为其战后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损程度远不如中国等国严重。

英法等战胜国

a.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的破坏使他们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

b.战争结束时,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普遍衰微破败,但并不是毁灭性的。所以,二战后西欧国家用于恢复经济的时间比一战后缩短了一半。

经济有所发展的中立国和战胜国

a.英属自治领国家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而且成为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战略原料和粮食的生产基地,从而重工业、机器制造和造船业等都迅速发展。

b.战时的欧洲中立国,由于与战争双方都进行贸易,接受双方的订货而使黄金储备迅速增加,并发展起许多新型企业。

呈现“战争景气”的美国

美国因本土远离战场,所以经济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还大发战争横财,战时经济急速膨胀,成为战争中唯一的“暴发户”。

3.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二战后,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1)工业方面

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

大量的军事订货和向世界各地出售军火,使美国各大工厂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固定资本不断更新。

美国本土远离战场,经济未受损失,所以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无论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战败国及其仆从国,都必须依赖美国的工业品和设备。

(2)货币金融方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

战时,英国大批订购武器装备,导致黄金外汇大量外流。与此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却迅速增加。

1943年9~10月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掌握了总投票权的23.81%,因此而掌握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

(3)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美国在1941~1946执行的租借法案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贷款投资,该租借法案的执行大大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租借法案帮助美国进一步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商品打入各国。

1947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4)科学技术方面

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

战时有许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

战争期间,欧亚各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科技人才不堪忍受法西斯的迫害而流入美国,这种人才流动加速了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战后,美国继续其“汲取才智运动”,用高薪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国外学者移居美国,使美国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二、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1.战争结束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1)国际政治舞台大国力量的消长

战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

二战后期由反法西斯盟国左右国际局势,而盟国以美、英、苏、中四国为大。

战争结束时,法国恢复了大国地位,这样,在国际事务中便形成了五大国起主导作用的局面。

(2)美国独占鳌头

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在大国中首屈一指。

战后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美国在非、欧、亚、大洋洲等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等,一跃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美国统治集团在参战前就已考虑了战后的世界安排问题,它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比如,组建联合国,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等。

(3)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苏联是五大国中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国家,被西方政治家称为战后的另一“超级大国”。

苏联不但在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多、战斗力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还在东部地区建起了重工业和军火生产基地。

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

主张建立“新的特别全权国际组织。”、“安全圈”等,希望保持国际长期和平,以便苏联恢复振兴经济,此外,苏联还希望推进世界革命,使更多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中仍然存在着老沙皇的思想残余,对苏联处理战后国际事务有着消极的影响。

(4)英国开始依附美国

二战中,英国实力消耗极大,逐渐失去了过去制衡国的地位,地位的下降使英国统治者的心态也有所改变。

英国决策者设想建立欧洲联邦,以实现在英国领导下的欧洲统一的主张被被美国否定,不得不接受美国所设计的“世界蓝图”。

英国又欲建立战后英美特殊联盟,并承认美国是盟主,企图借美国的力量来维持英国在欧洲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5)法国大国地位的恢复

法国亡国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只身出走英伦,并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演说。

戴高乐重新组建军队,在法属殖民地活动,并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的中央政权,最终得到美、苏、英的承认。

战时,法军积极参加了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领土上的军事行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4年12月10日,法国与苏联签订了法苏同盟互助条约,美英不得不将法国作为大国对待。

1945年4月,法国代表重新以大国身份出席旧金山会议。

(6)中国加入大国行列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a.中国人民最先举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

b.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大牺牲,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等重大国际事务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他大国对中国的态度

a.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为了将中国作为抗衡苏联、英国的助手。

b.英国深恐中国对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国殖民地起到鼓舞作用,因此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

c.苏联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

因此,中国在战争中虽然取得了大国地位,但这种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是虚有其表的。

2.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雅尔塔体系

a.雅尔塔会议的准备:莫斯科三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

b.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并通过了重要的的公报、协定和密约;

c.雅尔塔会议的补充: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

雅尔塔体系(或体制)即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会议的内容

a.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b.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c.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d.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雅尔塔体系的性质

积极的方面

a.具有其历史进步性。

b.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c.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消极的一面

a.雅尔塔体系是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

b.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这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c.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1)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的成立

a.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共同发表声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

b.1944年7月18日,中美苏英草拟联合国宪章。

c.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苏美英举行了第一阶段会议,10月7日美、英、中举行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基本勾画出了联合国的蓝图。

d.1945年3月5日美、苏、英、中四国发出了《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邀请书》,6月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的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

a.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b.发展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国际友好关系;

c.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d.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要遵守的原则

a.会员国主权平等;

b.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c.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

d.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e.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

f.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g.不干涉内政。宪章所载的任何规定均未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a.大会;

b.安理会;

c.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d.托管理事会;

e.国际法院;

f.秘书处。

(2)联合国的早期活动

1943年11月,创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目标是向战争受害者提供援助。

1943年春,举行联合国家粮食及农业会议,起草了《粮农组织章程》。

1942年秋,起草了成立教科文组织的计划。1946年11月4日该组织正式成立。成立的类似机构还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联合国第一届大会在英国伦敦教堂大厦举行,联合国的工作正式开始。

三、恩想文化的新潮流

1.和平、民主的思想文化潮流

(1)人权问题国际化

人权问题国际化

a.法西斯主义对人权的侵犯使人们更加渴望和平与民主;

b.罗斯福、丘吉尔等资产阶级代表也重新打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

c.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权观取得了某种共识,从而形成了人权活动的国际化。

人权问题国际化的标志

《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并纳入国际法的范畴。

人权委员会

1946年联合国成立人权委员会。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12月10日被定为“人权日”。

(2)世界和平运动

1947年11月,巴黎和各西方国家首次举行群众性的保卫和平的自由全国代表大会。

1948年8月,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举行了世界文化界人士保卫和平大会,并成立了国际联络委员会。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布拉格举行。

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以使和平运动经常化。

2.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世界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斗争的勇气,促使原来已经存在的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有了新的发展。

(1)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

尼赫鲁是印度国大党主席,他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独立后的印度在领域上应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他的民族主义中还包含着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

主张

尼赫鲁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

(2)苏加诺主义

苏加诺

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国民党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纳、沙、贡”思想。

思想

1945年6月1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最后将其归并为一个“互助合作”,从而成为印度尼西亚独立和建国中的指导思想。

(3)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阿拉伯复兴党

1940年,米歇尔·阿弗拉克筹建阿拉伯复兴党,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义出发,提出“复兴阿拉伯”的口号。

复兴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原则

a.在阿拉伯本土范围内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自由;

b.相信阿拉伯民族具有有觉悟、有创造力和有活力的特殊品质;

c.相信阿拉伯民族负有促进人道主义的特殊使命,即要有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

d.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公正的、理智的社会主义”。

复兴社会主义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这些主张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

(4)泛非主义

泛非运动

泛非运动是由美洲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黑色人种思想启蒙运动。

思想

a.过去主要强调恢复黑人的尊严和平等权利等问题,强调请愿和呼吁的斗争方式;

b.现在则强调“必须摆脱外来帝国主义的控制、取得政治和经济自由”,并主张采取罢工和抵制等积极的斗争方式。

意义

泛非主义对非洲独立运动有很大的影响,泛非运动像是一座学校,培养了一代非洲独立运动领导人。

(5)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

特点

地区性强、派别林立。

发展

a.二战中,由于拉美民族资本的发展,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稳健派或激进派的民族民主主义都有了新的发展。

b.1944年10月,阿雷瓦洛效法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方针,提出了反对美国垄断资本和封建大庄园制的改革措施。

c.其他坚持民族独立和拉美团结国家,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实行议会民主和多阶级合作。

d.随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拉美民族主义派别也越来越多。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潮流

(1)毛泽东思想

产生的背景

a.二战的爆发证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b.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社会主义苏联作出的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威望,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仰。

c.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锻炼和考验,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方面走向成熟。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东欧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a.东欧各国共产党与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及其他工人阶级组织建立了更广泛的民族统一阵线。

b.共同的斗争中,许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党员放弃了社会民主主义,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发展

a.1946年4月21日,德国苏占区的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共同声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基础上联合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

b.1948年,东欧许多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也进行了合并,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深入人心。

(3)西欧和美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西欧

a.战时许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人与共产党人并肩战斗,对共产党所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所了解,不愿与共产党人断绝联系。

b.战争期间,共产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战后各国共产党的威望和影响不断增长,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些国家中的进一步发展。

d.战后初期的反共逆流遭到各国社会党左翼力量的抵制。

美国

a.二战期间,美国共产党曾有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白劳德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

b.1944年5月,美国共产党被宣布解散,成立美国共产主义政治协会。

c.1946年,美共的重建得到各国共产党的支持,白劳德主义也在国际共运中受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