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
2013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微观经济学》(共80分)
一、名词解释(共16分,每小题4分)
1.替代效应
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即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即满足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一般而言,替代效应总是负的,就是说,在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2.规模经济
答:规模经济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
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形特征。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3.纳什均衡
答: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4.帕累托效率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它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
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福利减少的情况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这种状态就是—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二、简答题(共24分,每小题8分)
1.一个消费者月汽油消费为1000元,假设现在汽油价格上涨了一倍,但其他商品价格没有变化,同时其工作单位为其增加了月汽油补贴1000元,请问该消费者的状况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请画图解释。
答:新的情况下,该消费者的状况变好还是变坏,取决于该消费者是否改变汽油消费计划,所以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1)如果该消费者不改变他的汽油消费,则该消费者的状况不变。如图1-1所示,假定汽油价格上涨之前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为,预算线为,消费者最优选择点为。汽油价格上涨后,该消费得到同比例的汽油补贴,该消费者是能够购买得起原来商品组合数量的,即新的预算线,该预算线经过点,如果消费者不改变消费组合,则消费者的效用仍然为,此时消费者的状况不变。
图1-1 消费者的效用分析
(2)如果该消费者减少了汽油的消费,那么他的状况将变好。原来消费者的预算线为,点表示消费升汽油。当汽油价格上涨后,预算线变为,工作单位的补贴增加了消费者的收入,使得预算线右移至。仍然经过点,表示原来的消费计划在补贴下仍然可行。在这条预算线上,只要消费者每年对汽油的消费少于升,就能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效用水平。因此,如果该消费者减少了汽油的消费计划,那么他的状况将变得更好。
2.假设中国进口汽车,且中国汽车生产和消费不影响国际市场上的汽车价格。若中国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这对国内汽车生产、消费、价格以及福利有何影响?
答:由于关税只向进口商品征收,所以,征收关税使进口商品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限制了进口。如果中国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则国内汽车生产增加,消费减少,价格上涨,社会福利减少。图1-2说明了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的影响。
图1-2 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如图1-2所示,线表示中国对汽车的需求曲线,表示国内汽车的供给曲线。由于中国汽车生产和消费不影响国际市场上的汽车价格,则可表示征收关税前的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即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价格;表示征收关税后的国内汽车价格。
假设关税为从量税,表示对单位进口汽车所征收的关税,则征收关税后国内汽车的价格可表示为:
,故汽车价格上涨。
在自由贸易下,对应于国际市场上的汽车价格w,国内生产为;征收关税之后,国内生产提高到,即征收关税后,国内生产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增加。
征收关税后,国内消费量为,与征收关税前的消费量相比,消费量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减少
。
另外,通过征税,政府获得关税收入。
由图1-2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
,即社会净福利遭受损失。
3.以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消费者的市场为例,说明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价格讯号如何使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答:一个市场是有效率的,是指它能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达到最大。假定市场上有两个消费者A、B,两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分别为、,两种商品、,其价格分别为、。
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交换的效率。所有的交换都必须位于交换契约曲线上,使每个消费者对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
价格讯号会使得完全市场实现这一有效率的结果,是因为对消费者来说,预算线与可得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确保了边际替代率相等,即:
(2)生产中要素使用的效率。所有投入组合都必须位于生产契约曲线上,使每个生产者对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即:。
价格讯号会使得竞争性市场实现这一有效率的结果,是因为每个生产者通过选择劳动和资本投入来使利润最大化,使得投入要素的价格比等于技术边际替代率,即:
(3)产品市场的效率。产品的组合必须这样来选择:它使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即:(对所有的消费者)。
价格讯号会使得完全竞争市场实现这一有效率的结果,是因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会把产出提高到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的那一点,即:,。
其结果是:
但是,消费者要使他们在竞争性市场中的满足最大化,只有:
(对所有的消费者)
因此,有:
效率条件得到满足。因而,效率要求商品生产的组合和成本与人们支付的意愿相符合。
综上所述,由于价格讯号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完全竞争市场在商品交换、要素使用和产出市场根据价格不断调整最终实现有效率的条件,从而使得完全竞争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是有效率的。
三、计算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假设消费者消费衣服和面包,其效用函数为,衣服和面包的价格分别为,
,消费者收入。
(1)求消费者衣服和面包的消费量。面包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衣服的消费行为吗?
(2)假设衣服价格不变,面包价格上涨至,为了让这个消费者生活不变差,政府应该给他多少收入补贴?
解:(1)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由上述三式解得:,。即消费者衣服和面包的消费量分别为5、10个单位。此时消费者的效用为。
面包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消费者衣服的消费行为。消费者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由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性质可知,消费者对于衣服的需求只跟衣服的价格和消费者收入有关,跟面包价格无关。因此,不论面包价格如何变化,消费者对衣服的消费不受其影响。
或假定衣服和面包的价格分别为、,消费者收入为,同上可求得消费者对衣服的需求函数为:,显然消费者对衣服的消费行为与面包的价格无关。
(2)为使消费者生活不变差,则此时消费者面临的问题为:
同(1)可解得:,则,故为了使价格变化后消费者的生活不变差,则政府应给他的补贴额为:。
2.A企业生产矿泉水,其所在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A的短期成本函数为,其中20为企业的固定成本。
(1)请推导出A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2)当市场价格为15时,短期均衡的利润为多少?此时的生产者剩余是多少?
(3)若产量大于0时,长期成本函数,则长期均衡的产出是多少?长期均衡的利润为多少?
解:(1)由企业A的成本函数可得:,。显然有。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条件,则有,故A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为:
()
(2)当时,此时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故短期均衡利润为:。
生产者剩余为:。
(3)由长期成本函数可得长期平均成本函数为:
长期平均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或(负值舍去),此时
。
由于长期竞争厂商的均衡产出为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处的产出,且产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故有长期均衡产出为,。企业长期均衡的利润为0。
四、分析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在竞争性市场中,对生产者征收从价税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和社会带来怎么样的福利影响?此时最终的税负如何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中进行分担?这种分配比例由什么决定?请画图并结合图形说明。
答:(1)对生产者征收从价税的影响
如图1-3所示,表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表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和代表征税前的市场价格和数量。对生产者征收从价税后,会使得供给曲线从旋转移动到,此时是买方支付的价格;是卖方接受的价格。
对生产者征收从价税使得消费者剩余变化为:;
生产者剩余变化为:;
政府的税收收入为:;
社会总福利变化为:,即社会无谓损失为。
故在竞争性市场中,对生产者征收从价税,会使得消费者、生产者剩余遭受损失,政府增加的税收不足以弥补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损失之和,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图1-3 对生产者征收从价税的影响
(2)最终税负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中分摊的两种情况
①消费者支付大部分税款的情况
如果需求相对无弹性,供给相对有弹性,税收负担将主要归于消费者。图1-4(a)图就说明了这种情况。例如,香烟是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的商品,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图1-4 供求弹性决定税收影响
②生产者支付大部分税款的情况
图1-4(b)图的情形正好相反,需求相对有弹性,供给相对无弹性,税收负担则主要归于生产者。例如,汽车是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商品,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3)税收分担比例的决定因素
由(2)中分析可知,税收分担的比例由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所决定。一般来说,如果较小,税负主要由买方承担,反之则主要由卖方承担。利用下列“转嫁”公式,可以计算消费者负担的税收:
该式表明以高价形式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份额。比如,当时,转嫁因子=1,所有税负都由消费者承担;当时,转嫁因子=0,生产者承担全部税负。
2.阅读以下材料,并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加以分析评论。
材料1: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大部分气候科学家认为,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炭、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材料2: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1997年12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1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材料3:《京都议定书》提出三个灵活减排机制之一是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在推动排放权交易市场,欧盟的EU-ETS交易系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也在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
材料4: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经过12天的漫长、艰难的谈判达成一份仅有3页且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在2011年年底的在德班气候会议上,欧盟、美国、“伞形集团”、“基础四国”、“77国集团”、小海岛国家以及最贫穷国家等在减排关键性问题上分歧依然严重。南非总统祖马称:“德班会议将是一次艰难的会议。”
答:温室气体排放使得全球变暖,造成世界各国气候变化无常,极端气候经常发生,全球变暖对各国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1)负的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正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负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属于负的外部性,使得全球变暖。
(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现实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有很多情况会导致资源不能达到有效的配置。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负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因此使得各国都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远超过全球环境的承载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恶化。
(3)外部性的解决
①外部性解决中的“囚徒困境”
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对于各国来说,有利于各国环境的改善,对全人类生存有积极的效果。然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存在着“囚徒困境”,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经过共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对各国都有利,但出于各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不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巨大的成本,因此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若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的行动,各国的个体理性最终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全球变暖问题也会日趋恶化。
②外部性的解决措施——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科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交易费用很小或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外部性可以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产权交易的办法,各国通过建立自由的碳排放产权交易市场,有助于解决温室气体造成的外部性问题,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然而碳排放权如何界定,能否自由交易,以及各国碳排放权的大小等都难以解决,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并不能真正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问题。
③外部性协商解决中讨价还价的困境
讨价还价既耗时间又成本高昂,在产权没有明确界定的时候尤其如此,此时,没有一方确切知道,要做多大努力才能使对方同意一项解决办法,即使在对话和监督都无成本时如果双方都相信他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受益,讨价还价仍会破裂。一方提出大份额的要求,而且由于不正确地假定另一方会最终让步而拒绝还价。这一战略行为会导致无效率、非合作的结果。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德班气候会议各国关于减排关键性问题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表示不准备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美国的低减排目标、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安排问题等使得共同解决减排问题十分艰难,各国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无法达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协议。
《宏观经济学》(共70分)
五、名词解释(共16分,每小题4分)
1.欧拉定理
答: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函数为,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则有:,这就是欧拉定理,它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其中,为资本的边际产品,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因而欧拉定理也可以表示为:
。
2.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答: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也称为时间不一致性,是指货币政策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一般指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向公众承诺采取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公众相信了政府的承诺从而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由于通货膨胀预期降低,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此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对付失业,这就造成了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把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运用于货币政策中,并提出即使政府没有扩大产出的动机,消除通胀倾向,增进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也会产生更好的政策效果,这无疑推进了对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研究。
3.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4.购买力平价
答: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价定律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是一种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
从历史上看,对20世纪20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时的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运行良好;但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浮动汇率制时期的验证却显示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利的结果。事实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
六、简答题(共24分,每小题8分)
1.什么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之谜?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1)消费函数之谜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1-5所示。短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图1-5 消费函数之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都强调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一年,因此消费也不能仅仅是当前收入的函数,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①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利亚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平稳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为实际财富;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工作收入;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为。
从短期来看,人们的财富相对稳定,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财富的变化,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人们的财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样,从长期来看,无数条具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曲线就构成了一条具有零截距的长期消费函数。
②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可预期的,它使持久收入发生随机波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决定的,因为人们对暂时性收入的反应是储蓄或借贷。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表示消费,为常数,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表示持久性收入。持久收入假说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为:
根据平均消费倾向的式子可以得出:短期时,由于暂时收入的存在使得收入会发生波动,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在短期就会发生波动。长期来看,暂时收入的影响会相互抵消,此时也倾向于比较稳定。
2.小型开放经济中,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有何不同?请作图解释。
答:小型开放经济是指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规模较小,其净出口的变化不会对国际物价产生影响,其对外净投资的变化也不会对国际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小国经济是国际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的接受者,本国的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都会趋向国际利率水平的变动。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有所不同。
(1)固定汇率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总收入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抛售本币,引起货币扩张,导致图1-6中的曲线向右移动。
图1-6 固定汇率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2)浮动汇率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
在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汇率上升,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如图1-7所示。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国内利率上升,从而资本迅速流入国内,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减少了净出口,从而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图1-7 浮动汇率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型开放经济中,在固定汇率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国民收入增加,但汇率不变;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会引起汇率的上升,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3.假设银行某些规定的变动扩大了信用卡的可获得性。
(1)请问货币需求如何变动?
(2)模型和模型会发生哪些变动?
(3)如果物价有所变动,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动?
答:(1)信用卡可获得性的扩大,使得人们更多使用电子货币,而减少货币的使用,从而使得货币需求减少。
(2)在模型中,信用卡可获得性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减少,从而使得曲线右移。如图1-8所示,曲线不变,曲线从右移到,使得利率下降,收入水平增加。
图1-8 利用模型分析信用卡的可获得性扩大的影响
如图1-9所示,曲线右移使得曲线向右移动。在模型中,信用卡可获得性的扩大,相当于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名义支出的增加和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总需求的高水平拉高了工资与物价。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对产量的需求减少,经济逐渐接近生产的自然水平。
图1-9 利用模型分析信用卡的可获得性扩大的影响
(3)如果物价水平有所变动,即物价水平上升,如果这种变动是短暂的和微小波动的,则中央银行最好不采取行动,经济会自动使得物价回落趋于稳定。
如果物价是大幅度上升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经济可能过度繁荣,则此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提高再贴现率等政策回笼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使物价平抑到均衡水平。
七、计算题(共16分,每小题8分)
1.在索洛增长模型(Solow model)中,假设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已知、、、
。
(1)写出生产函数的简约形式,其中为人均产出,为人均资本存量。
(2)已知值,求解稳定状态下的、、。
(3)当值未知时,求解黄金规则水平下的稳态、、、。
解:(1)由生产函数可得:
若用人均产出表示,人均资本存量表示,则生产函数的简约形式为:
(2)经济稳态条件为:,则有:
解得稳态资本存量为:。
从而有,。
(3)黄金规则下的稳态条件为:,则有:
解得:。
此时有:;
;
。
2.考虑一个由以下方程式所描述的经济:,政府采购;税收;消费
;投资;净出口;利率。其中,表示总收入,表示汇率,表示世界利率。又假设货币需求函数为,货币供给,物价水平,该经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请问:
(1)该经济曲线和曲线的方程分别是多少?
(2)市场实现均衡时,该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汇率、贸易余额、投资又为多少?
解:(1)由四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化简可得曲线方程为: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可得曲线方程为:。
(2)当市场实现均衡时,联立曲线和曲线方程:
解得均衡收入为,均衡汇率为。
此时贸易余额为:,即出现贸易逆差。
投资为:。
八、论述题(共14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指出,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1)2012年政府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有哪些政策工具?
答:(1)2012年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①主要是由我国2012年面临的经济形势决定的。
a.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b.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c.虽然2012年初不断走高的物价已经有所回落,但其在历史上仍属于较高位置,通货膨胀问题仍然严重,同时自2008年以来为刺激经济增长,每年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严重。
②基于上述原因,2012年政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增长,促就业,同时必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在短期中,四万亿的财政支出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引起经济的产出增加——它引起经济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总需求的高水平拉高了工资与物价。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对产量的需求减少了,经济逐渐接近生产的自然水平。但在转向高物价水平期间,经济的产出高于其自然水平。为了减弱经济繁荣和使产出回到自然水平,此时中央银行必须要控制货币供给,降低甚至消除需求冲击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如图1-10所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抵消需求冲击对价格的影响。
图1-10 总需求的增加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
①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有:
a.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b.政府转移支付。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转移支付项目如农产品价格补贴也应随经济风向而改变。
c.税收。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引起社会总需求和国民产出的降低。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②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a.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使得利率的下降,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b.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反之,则提高再贴现率以收缩银根。
c.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即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面对2012年及以后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农业的补贴力度,实行结构性减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加。同时,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以促进中国经济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