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国民经济核算

一、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1.SNA的形成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是在国民收入统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1665年,配第第一次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1936年,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加快了国民收入核算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形成了国民收入账户体系。为统一各国国民收入的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53年公布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通领导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53年版),通称为“旧SNA”;1968年,联合国公布了仍由斯通教授领导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68年版),又称“新SNA”;1993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了1993年版SNA0,通称“新新SNA”,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2.SNA的框架

SNA根据经济理论和经济信息,在复式记账基础上对原始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综合整理,得到反映宏观经济规模和过程的总量指标。它由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和规则,形成一整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环环相扣的账户、资产负债表和其他表式。

(1)生产账户

生产账户的收入有消费品销售、资本品销售(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品销售,支出有国内生产总支出(构成增加总值的要素成本),进口品购买。从生产账户可以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等产值指标。

图2-1  四大基本账户的货币流量

(2)收入账户

收入账户包括初分配账户、再分配账户、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等。收入有国内生产总收入(构成增加总值的要素收入)、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外支付给国内的要素收入一国内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正可负)、折旧(本来不算收入,但已经作为附加总值的构成列为收入,故减去),支出有消费品购买、储蓄、国外现期转移净额(国内转移给国外的现期收入一国外转移给国内的现期收入,可正可负。现期转移指国内外现期收入的单向转移支付,主要指无偿的援助、捐赠等)。从收入账户可以得到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储蓄等收入指标。

(3)积累账户

积累账户包括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表等。收入为储蓄,支出为资本品购买、折旧、国外贷出净额(国内向国外的贷款一国外向国内的贷款,可正可负)。

(4)国外账户

国外账户包括对外贸易账户、对外要素收入账户、对外积累账户、对外资产负债表等。由于从国外部门的视角记录收支,国外账户的收入有进口产品总额、国外贷出净额、国外现期转移净额,支出有出口产品总额、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3.SNA的用途

(1)宏观经济分析

SNA提供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时间序列数据库,可以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估计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各种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

(2)宏观经济监测

SNA全面提供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可以及时监测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变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关键性的比例和平衡项目,如失业率、增长速度、物价指数、预算盈亏、外贸差额等,及时发出信号。

(3)经济决策研究

大公司也要根据SNA提供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研究自己的短期对策和长期决策。

(4)国际经济比较

SNA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概念、定义和分类进行核算,这就为各国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国际组织提供贷款、援助或其他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国内生产及其计算

国内生产是指一国将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产品(物品和服务)能够全部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或免费提供个人和集体。

1.产业分类

通常,世界各国都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顺序,将产业结构分为三次产业,如表2-1所示。

(1)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又称初级产业,指以大自然为对象,通过劳动直接取得初级产品的产业,主要指农业。

(2)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又称加工业,指以初级产品为对象,通过加工使其符合生产或生活需要的产业,主要指工业。

(3)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又称服务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所有为生产或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提供服务,即无形产品;生产与消费都离不开人;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消费的过程。

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都是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通常,人们都以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作为一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表2-1  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2.投入产出

SNA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国内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投入是指生产中所投入的一切生产要素,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一切物品和服务。投入产出表按全国、地区、部门、企业编制;可以是价值型的,也可以是实物型的;可以分为几个或几十个项目,也可以分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项目。

表2-2  投入产出简表

投入产出表采用矩形形式,分为四个象限:

两个象限所构成的纵列,表示一国生产的总投入及其来源,即总供给或总收入是如何形成的。总投入分为中间投入和原始投入。第象限的中间投入,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上的原材料、燃动力、服务等价值,第象限的原始投入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报酬。

象限所构成的横行,表示一国生产的总产出及其去向,即总需求或总支出是如何形成的。总产出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第象限的中间产品,是指处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服务等。第象限的最终产品,是已经退出当期生产过程进入最终使用的产品,如消费品、资本品、出口品等。

象限反映再分配,暂缺。

根据数学运算原理可知,就三次产业总量来说:

即总投入=总产出,总供给=总需求,总收入=总支出。

3.国内生产总值

SNA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量指标,反映一定时期(例如一年)内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总产出与增加值

总产出包含大量部门之间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为避免重复计算,国内生产只限于新形成的增加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只按增加值计算。按增加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最终产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从总产出来看,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是明确的,但同一种产品往往具有多种用途,具体进行核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按实际使用划分。

b.按经济分析需要划分。

c.按生产时期划分。当期的中间产品,未必就是当期生产的,当期的最终产品,也未必都在当期使用,因此,当期的销售额未必等于当期的生产额,必须核算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

自给生产与非法生产

并不是所有的生产活动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而通过市场交易的也不一定都是生产活动。

a.生产性的非市场交易。有些不通过市场交易的生产活动,不计入国内生产。但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家庭自建自用的房屋、能够有效行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自然资源等,数量很大,一般都以虚拟价格计入国内生产。

b.非生产性的市场交易。有些非生产性的活动,虽然也通过市场交易,并具有市场价格,但不计入国内生产。

c.非法生产与地下生产。非法生产是法律所禁止的生产活动,如制毒贩毒、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地下生产是法律并未禁止,但为逃避政府的税收、法规、统计,隐蔽起来进行生产。为了生产账户与其他账户之间的衔接,凡是具有生产性的非法生产和地下生产,都应计入国内生产。

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

国内生产只核算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常住单位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之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由该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除本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外,还包括该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具有明确边界的位于其他国家的地域。无论什么国籍,凡在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机构和个人,称为常住单位。否则,一律称作非常住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有产品、收入、价值三种形态,相应地,国内生产总值也有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三种计算方法。

支出法

从产品形态上看,支出法反映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构成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由家庭、政府、企业和国外四个部门的支出构成,即居民消费、政府购买、总投资及净出口。

a.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指居民户支出,既包括居民消费有形的物品支出,也包括居民消费无形的服务支出。

b.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购买者类型不同。

c.总投资。总投资又称资本形成总额,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消耗补偿,如果减去固定资本消耗补偿,称为净投资。存货增加是指企业库存数量的增加。

d.净出口。出口是一国向外国提供的产品,进口是外国向一国提供的产品。净出口是指出口与进口之差,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因此,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用公式表示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政府购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净出口

收入法

从收入形态上看,收入法也称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原始投入的角度,计算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并在个人、企业、政府之间分配的原始收入。包括:

a.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交通补贴、社会公积金等福利,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

b.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活动和使用某些生产要素而征收的各种税费。生产补贴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各种补贴,属于单向转移的负税收。

c.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折旧率提取的或虚拟的固定资产折旧,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d.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在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减去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以后的余额。

因此,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生产法

从生产形态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总投入的角度,计算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总投入与中间投入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总值(原始投入)之和。

因此,用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加总值之和增加总值=总投入-中间投入。

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国家的生产总量进行核算,生产创造收入,收入形成支出,支出决定生产,三者的计算结果理应相同。由于国内生产错综复杂,统计误差在所难免,所以三者通常并不相等。

(3)国内生产总值的派生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的总量指标应当反映一国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形成的全部价值,但收入法和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都包含固定资产折旧的转移价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也包含补偿固定资产消耗的更新改造投资。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活动的总量。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某年为基期,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经过价格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根据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能力、固定资本、技术水平,理应达到的国内生产总值。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应当达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内,当国民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常低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过剩,存在失业,而当国民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又往往高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过热,难以持续。

三、国民收入及其评估

SNA历来有两个生产总量指标,一个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1.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民总收入是一国常住单位在国内外全部收入减去非常住单位在本国收入后的余额。

(1)国民总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上的改变,目的在于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的统计对象一致,都是国民原则,但统计内容不同:前者是生产,后者是收入。

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即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生产总值。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外要素收入净额等于本国常住单位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减去外国常住单位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从收入的角度看,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为外国向本国常住单位支付的税收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本国常住单位向外国支付的税收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由于海外投资规模较大,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一般为正值,国民总收入大于GDP,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一般为负值,国民总收入小于GDP。

(2)国民总收入的派生指标

国民净收入

国民净收入NNI等于从国民总收入中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即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特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之和(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说明国民收入是如何在各种要素之间进行初次分配的。而国民净收入中却包含一些非要素收入,如生产税净额,因此,国民收入=国民净收入-(生产税-生产补贴)。

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I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家庭或个人的实际收入之和。个人收入=国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企业转移支付)-(公司利润税+公司未分利润+社会保险金)。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家庭或个人能够自由支配的那部分收入。个人收入还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余下部分才能由个人任意使用。因此,从形成的角度来看,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从使用角度来看,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来储蓄,即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个人储蓄。

图2-2  国民收入五大指标之间的关系

2.国民收入的评估

(1)国民收入统计的缺陷

国民收入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福利,因为它缺少以下内容:

自我服务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大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活动,特别是家庭主妇的自我服务。

社会成本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社会成本。为了取得同样的国民收入,全社会付出的代价可能相差很大:首先,生产条件不同;其次,闲暇时间不同;再次,生态环境不同。即使国民收入一样,由于生产条件、闲暇时间、生态环境不同,社会福利迥异。

收入结构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收入结构。同样的国民收入,如果分配不同,贫富悬殊的社会福利远小于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但国民收入只反映总量,不反映分配结构,这是一个严重缺陷。

非经济因素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显然,天气变化、地震灾害、流行疾病、自由安全、战争破坏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影响极大。

(2)国民收入统计的改进

为了改进国民收入的统计,更好地反映社会总福利,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家财富新标准

财产净值由三部分组成:

a.人造资产。包括生产出来的机器、工厂、基础设施、供水系统、道路和铁路等价值。b.人力资本。代表人的生产能力及家庭、社群、社会组织和政治结构的价值。

c.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价值。

环境核算体系

环境核算体系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的耗减和降级,如矿藏减少、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滥捕滥杀等。环境核算可以采用实物量、货币量、福利量三种方法,它肯定影响国内生产,但更多的是影响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净额

诺德豪斯和托宾曾对SNA的国民收入进行调整,提出社会福利净额这一指标。

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苏联的MPS,它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曾在过去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1984年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的混合体系。

从1999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取消了MPS的核算内容,采纳了1993年版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经国家统计局等8个部门审定,于2002年12月联合发出通知,从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

2.我国三次产业及其划分

我国于1985年开始,参照国际标准,采用三次产业的划分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不断变化。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更好地进行国际比较,2002年5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了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统计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定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见表2-3。

表2-3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

我国三次产业分类的原则与国际分类标准是一致的,但所属行业有所不同,主要是我国第二产业划入了本属第一产业的采掘业和本属第三产业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注意这些差别。

3.中国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全面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如图2-3所示。

图2-3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