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在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和弗洛伊德最初的关系十分亲密。但由于学术主张的分歧和性格的不合,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自立门户发展其学说,最终创立了荣格学派。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荣格对人性的观点要比弗洛伊德积极。荣格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含着智慧。荣格相信人是成长的,相信人类能够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二)人格界定
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这个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的人格称为心灵,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其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在荣格的著作中,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三)人格动力
1.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所谓相对封闭,是说我们必须把它当作是一个锁闭在自身之内的完整的系统。
2.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有时用力比多来称呼这种心理能。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的一种而已。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它能够被用于满足更重要、更高尚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在性欲方面。
3.心理能分布原理
荣格的心理动力学关心的是心理能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布配置,以及从某一心理结构向另一心理结构的转移。在这个问题上他运用了来自物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这就是等值原则、平衡原则和反相原则。
(1)等值原则
①等值原则又叫等效原则,说的是如果某一种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减退或消失,那么与此相关的心理能就会在另一种心理要素中出现。
②荣格还指出,在能量从某种心理结构转移到另一种心理结构的过程中,这种心理结构的特征也会部分地转移到另一种心理结构之中。
(2)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方向。荣格认为在人格的动力状态中,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同时,也会有能量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中,直到平衡为止。整个心理系统中能量的分配,趋向于在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换句话说,熵原理制约着整个人格系统中能量的交换,其目标是要实现系统中的绝对平衡。
(3)反相原则
反相原则遵循了牛顿的观点,即每种作用都存在着一种与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每一种概念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生活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些对立、冲突的事物中寻求一种均衡,但是,这是一项有难度的任务。
(四)人格结构
1.心灵的层面
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主要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1)其中意识处于最外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
(2)中间层是个体潜意识,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的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结构成;
(3)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是经遗传而承继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集体潜意识中充满了各种原型,最重要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等。
2.意识和自我
(1)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它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
(2)自我
这种自觉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过程,产生出了一种新要素,荣格将其称为自我(ego)。尽管自我在整个心理中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却极为重要。自我保证了人格的统一性和持续性。
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知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它形成个人的认同感和连续性,因此,它是个体意识的中心。
3.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1)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和意识相连接,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储藏室,里面容纳着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了的经验,还有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界面的经验。个体潜意识里的成分可达到意识层面,容易被意识所接受,与自我是相互作用的。
(2)情结
①个人潜意识有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观念丛,荣格称之为“情结”。
②对情结的研究表明:他们就像完整人格中的一个个彼此分离的次人格一样。它们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地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情结由一个居于核心的心理要素组成,围绕着这一心理要素聚集着一大批次要的联想。这些联想的数量,即是测定这一情结的聚合力或是吸引力的尺度,聚合力越大,这一情结所拥有的心理能就越大。
③情结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a.积极方面体现在它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对事业或学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情结的消极作用会导致心理病态反应,情结会消耗人的大量心理能量,干扰人的正常认知与记忆,妨碍人的正常发展,使人形成偏向人格。
4.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1)集体潜意识
对集体潜意识的发现使荣格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学者之一,荣格也由此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荣格在世界各国的习俗、宗教信仰甚至神秘事件中发现了某些共同的跨文化现象。而这一部分的人类本性,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
荣格认为人出生时并非白板一块,而是与生俱来了很多对各种事物的反应方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这种强烈而深刻的特定反应模式被深深地印刻在人的潜意识中。这些先天性的经验经过一代代的遗传得到沉淀和强化,最终变成了本民族人格结构的基础。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和个体后天所习得的各种知识技能都建立在集体潜意识的基础之上。
(2)原型
①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原型往往以梦、症状、艺术形象和宗教仪式等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带有大量的情绪色彩,并且是一种普遍性的思考方式。它们也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长期经验和感觉总结出的某种特定形式。
②原型是普遍的,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它涉及一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原型是情结的核心。原型作为核心,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意识之中。原型只有充分形成了情结的核心,才可能在意识行动中得以表现。
(3)荣格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原型,共发现了几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种。
①人格面具
a.人格面具(persona)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机能表现。个体必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止一个的面具,佩戴什么样的面具由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而所有这些面具的总和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
b.面具是个体用来应付社会习俗和传统要求,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第一,假如意识自我和面具人格相互认同,个体就只意识到他所扮演的人格,而未能觉察到自己的真正感受,因而会逐渐与真实的自我疏离。人格会因此而逐渐丧失完整性,这样的人就只是社会的反映物,只按照外在的要求而生活,而非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个体。
第二,如果意识自我和面具人格不相一致,个体就能感觉到这种冲突,需要做出调整才能免除焦虑。面具人格在某些方面有些类似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超我,是人为了适应社会而需要表现出的行为标准及约束。
c.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异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为膨胀。荣格的许多来访者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这些人通常都是些有很高成就的社会名流,但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异常的空虚和没有意义。
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a.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而把男性的阿尼玛和女性的阿尼姆斯称为内部形象。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特征。
b.要想使人格得以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c.阿尼玛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不出意外的话总会是自己的母亲,就像对于女孩子来说阿尼姆斯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会是自己的父亲一样。人们在追求恋爱对象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具有与他的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相同的特征的人,因为有个内在的原型在起作用。
d.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还能促使两性互相了解对方以作出正确的反应。男人会以他们所具有的阿尼玛来了解女人,而女人则以她们的阿尼姆斯来了解男人。此外,原型还能解释一个人未来的人际关系特点。
③阴影
阴影是一种暗喻,是指潜意识中负向的一面,或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包括人类在进化中所继承的动物本能。阴影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若不是用面具来加以掩盖,人就难以逃脱社会的批评指责。在荣格看来,阴影的动物本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他认为,不利用自己阴影的人容易变成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人。像一切原型一样,阴影也寻求外部的表现形式。
④自性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把它叫做自性(Self),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
自性在集体潜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
必须等到人格结构中的其他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分别独立后,才能达到自性。因此自性往往要等到中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
5.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
荣格认为,人格(或心灵)是一个系统,各成分之间以三种方式交互作用:
(1)补偿作用
在人格结构中存在着一些对立的人格成分,二者相互补偿。例如,当外向成分在意识层面占优势时,内向会在潜意识层面占优势。这种原则起到了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
(2)对抗作用
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如果没有紧张就不会产生能量,也就没有人格。
(3)联合作用
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对抗人格成分是通过“超越功能”来联合的,以达成人格统合。
(五)人格发展
人格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某些重大变化的转折,这就构成了人生的不同阶段。荣格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
1.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
童年阶段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1)在出生的头几年,婴儿也没有发展出自我的认同感。这一阶段,它的全部精神生活都服从本能的制约和支配。他完全依靠父母,生活在父母提供的精神氛围之中。
(2)到了儿童阶段的后期,自我开始形成。这时候儿童开始以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
(3)当儿童走进学校后,他开始从父母的精神羽翼下走出来,面对更广阔的世界。
2.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
青年阶段以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为标志,荣格称之为“心灵的诞生”,这时候心灵开始获得了自己的形式。
(1)在青春期内,心理承受着问题和烦恼,决定与选择。需要对社会生活做出各种不同的适应。
(2)处于青年阶段的人,所面临的任务更多地指向于职业学习、结婚、抚养孩子、社会交往等,他们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
3.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
这一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这时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成功适应外部环境,在事业上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家庭,积极参加一个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这个时候人也进入了中年阶段。这一阶段是荣格最感兴趣和著述最频繁的人生阶段,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可能是他自己经历了中年危机;
(2)可能是他的大多数来访者都处于中年期。治疗中年危机的方法是将久违了的个人兴趣重新恢复起来。
(六)人格成因
1.父母的作用
所有的人格发展心理学家都强调这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即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荣格自然也不否认这一真理,但提出了一些新奇的看法。
(1)荣格认为,在儿童期的最初岁月里,他们还没有独立的人格,这时候子女的心灵完全反映着父母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发生心理障碍,必然会反映到子女的心理中。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其父母的心理治疗。
(2)子女入学后,他们与父母的精神纽带开始逐渐减弱,发展出自己的人格,逐渐独立。这时候,父母可能会以各种方式继续主宰子女的人格发展,这样就会阻碍子女的个性化进程。如果父母的一方或双方把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强加给子女,也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还体现在原型发展上。男性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决定着其阿尼玛原型的发展方向,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则决定着它阴影原型的发展方向。女性的阿尼姆斯的发展受到父亲的影响,而阴影的发展受到母亲的影响。而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会影响子女人格面具的发展。
2.教育的作用
在荣格看来,教师无疑将对孩子们的心理和人格的个性化发挥最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父母的影响还要大。
(1)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潜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从本能中汲取能量的象征,也会扩大和拓展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
(2)教师的职责是注重和发现孩子们在人格发展的不和谐,并帮助他们发展和加强人格中薄弱和不足的方面。认识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平衡地发展,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对女教师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要掌握男孩子们的阿尼玛原型;对男教师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要掌握女孩子们的阿尼姆斯原型。
(3)教师也应对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避免将自己的情结和情绪投射给学生。
3.社会影响
(1)社会作为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人格的整合与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荣格指出,社会风尚的改变同人们对人格类型的选择紧密相关。人格的不平衡往往由这些不断变化的社会风尚所导致。
(2)不同的文化类型也偏好不同的人格类型。在东方文化中,内倾型和直觉型的人更受欢迎;而在西方文化中,外倾型和思维型的人更受重视。
二、研究方法
荣格的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这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而荣格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荣格大量地使用个案临床研究,他几乎一切可能的心理学假设都尽可能地用临床数据加以说明。荣格的早期,仍做了一些实验工作,特别是他通过语词联想实验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荣格确实对科学的正面潜意识的存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语词联想技术
语词联想技术是荣格创造的一种研究情结的方法,通过被试对词语的联想内容以及反应时、皮肤导电频率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探测隐藏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
1.词语联想的操作过程
词语联想的工具,是一份写有100个词的一张纸,使用了一些绿色、水、唱歌、死亡、法律、陌生人等词汇。测试的指导语,只是让被试听到刺激词之后,尽可能快地做出由此刺激词所联想到的反应,也即一个或几个联想反应词。当确信被试懂得这词语联想的意思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测验。用一只秒表就可以记录下被试对每一个刺激词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荣格将下列指标作为“情结的指示器”,只要下述情况出现就说明情结的存在:
(1)对某种刺激性词汇的反应时比平均反应时长。
(2)以重复说出刺激性词汇作为反应。
(3)不能做出任何反应。
(4)用笑来表现机体反应,呼吸频率或皮肤导电频率增快。
(5)结巴。
(6)继续对曾使用过的刺激词汇做出反应。
(7)毫无意义的反应,如编造词汇。
(8)表面反应,例如,用一个听起来像刺激性单词的词汇来反应(如不光彩的取胜)。
(9)用多个单词来反应。
(10)把刺激性词汇错误地理解成其他的词。
对于荣格来说,发现情结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情结会扰乱记忆思维与行为,阻止心理发展并消耗掉大量心灵能量。
2.荣格对词语联想技术的贡献
尽管荣格并非第一个使用这种词语联想技术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利用词语联想技术来研究反应障碍的心理学家。在种种反应差异的背后,尤其是被试反应障碍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着作用。因而,觉察到这样的问题,以及努力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使得荣格有机会把词语联想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心理疾病根源或病源的临床技术。
(二)释梦技术
荣格也使用梦的解析来研究病人,他认为梦充满了象征意义,为了能够揭示梦的象征意义,荣格发展出了一些释梦的技术。并且在技术上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放大法和绘画疗法上。
1.放大法
放大法是让个体坚持在某一个既定的梦的象征上,发展出许多相关联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病人通过放大法,使梦的多个象征意义变得越来越清晰,进而更好地体察自己的问题。象征引出了多个相关联的观念,有些观念是病人自己给出的,有些是咨询师给出的。二者的观念是不同的,病人给出的象征观念多是主观的具有个人意义的,而咨询师给出的观念多是神话、宗教、艺术、历史中象征的一般意义。
2.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也是荣格与释梦联合使用的技术,他认为病人的绘画会表达出他们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及自我。他认为绘画的真正疗效是使病人离开“死亡地带”,开始走向自性展示的道路。荣格让病人进行绘画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解释自己梦中出现的象征,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三、研究主题
(一)心理分析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决裂后,荣格为了与之区分,选择“分析心理学”这一术语,以此阐述自己的心理治疗观念和方法。
1.心理治疗的目标
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想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要使人格得以发展,就必须把情结和人格整合起来。
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发展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从这个角度看,荣格式心理治疗的目标是整合意识和潜意识以获得一种整体人格而通向个性化。但在操作层面,荣格认为治疗师不应该过于确定一个目标,目标应该由来访者确定。
2.心理治疗的四阶段
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个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
(1)宣泄阶段是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引导出来访者内心潜意识的声音,使其相当充分地进入意识的领域,把心理的能量疏导出来,将内心的某些潜在方面表面化、意识化。问题较轻的来访者在充分表达后就会自然理解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得到痊愈。
(2)阐释阶段是处理来访者的移情。荣格在理解移情的内容时,与弗洛伊德的不同是:不仅仅以个体在过去生活的各种经历所积聚的个体潜意识内容来认识移情关系,还会从不同种族文化或人类文化原型象征来认识这种移情关系所蕴涵的意义。
(3)教育阶段强调来访者作为人类个体的社会化需要和他们为自我实现而作的行动努力,同时这个治疗阶段还会涉及道德性问题。教育是指经历意识化、分析过程后,针对所发现的患者原型需要发展而做出的社会性教育,如生活目标的重建、生活方向的建立。
(4)个性化治疗阶段最具有荣格的特征,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长期相互沟通和影响,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发展他的独特的生活模式,即个性化过程。
荣格认为,前三个阶段适用于前两个人格发展时期的来访者的心理治疗,这一年龄段的个体仍致力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原型材料的治疗还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到了中年时候,个体的这些人生任务已经完成,心理活动开始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的四个阶段则有许多具体的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和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
(二)梦
1.综合建构法
荣格的梦的理论是建立在其集体潜意识基础上的,而且他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此外,荣格基本是以弗洛伊德作为参照和对比来阐释自己的梦的观点。
(1)荣格对梦的本质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而非个体潜意识)的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而非伪装或扭曲的表现)。
(2)荣格认为,心灵中永远存在对立的张力(特别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两极),心灵总是力图达到平衡。梦就是心灵力图恢复平衡而自发产生的一种象征。潜意识通过梦刺激意识重新定向,从而与潜意识取得协调。因此荣格得出结论,梦具有补偿作用,梦的功能在于补偿意识和自我。
(3)在荣格看来,梦和潜意识的情结一样,也代表了一种心灵的结构或单元。梦的观念和情绪特征不可分割地联系为一个整体,梦中的内容不仅和梦的意义中心相协调,而且和整个心灵都相联系。梦是整个心灵所制造的一个有意义的单元,是整个心灵的象征性的表述。
(4)荣格特别强调梦这一心灵单元具有特定的结构。他指出梦的结构有四个部分:展示、发展、高潮和结束。
①展示包括时间、地点、主要角色以及初始情景的揭示,暗示着梦将产生的问题。
②发展涉及情节的复杂化和变化。
③在高潮阶段,某种确定的事情发生了或情节发生了变化。
④最后某个明确的解决方法成为了梦的结局,有时候梦并没有一个结局就结束了。
这四个部分的结构可以重复发生。
荣格将自己释梦的方法称为“综合建构法”,以与弗洛伊德的“分解简化法”区分。弗洛伊德会将梦分解简化为本能驱力或心理结构的冲突,这是一种建立在因果还原论的基础上的释梦方法。在荣格的综合建构法中,他使用联想、放大等技术,从多个角度解读梦中的意象。
2.联想
荣格的联想不是自由联想,而是围绕梦意象本身回想一些有关的事实和情感反应,了解梦者个人与梦中意象的关系。以此建立梦的前后联系,发现和梳理构成梦的各种意象所包含的含义。在有关梦的分析方面,荣格认为分析梦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客观水平和主观水平。
(1)有关客观水平方面的分析,首先是对梦中的影像与情节进行分析,把这些与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联系起来,找出梦境与客观世界及现实的关联性,以此说明梦中提供的信息对做梦者意识层面所发生事情的意义。
(2)主观水平的释梦则完全不同,它把梦中的一切影像与情节都当成是做梦者主观心理活动的象征。当梦境内容关联到客观现实生活的人物和事件时,就应该先从客观方面进行联系和探讨。如果梦境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生活明显无关,就应该先从主观水平上研究问题。
在梦的分析技巧中,荣格还特别提出要注意对梦的系列分析。一系列的梦比一个单独的梦更容易理解,潜意识的主题在一系列梦中被更明确地表达。
(三)人格类型
1.两种人格倾向
荣格认为,心灵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是朝着两个主要的倾向发展的。荣格把这两种倾向称为态度。
(1)内倾
一种态度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称为“内倾”。内倾者喜好安静、爱思考、富有幻想、善于探索、孤僻、不愿抛头露面。
(2)外倾
另一种态度指向外部环境,称为“外倾”。外倾者好社交、开朗、坦率、适应能力强、善于冒险。
任何人都同时具有这两种倾向,只是其所处地位或者所占比重不同而已。一些人比较外倾,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外向态度占优势,更多关注外界,而较少做内省的工作。这种态度倾向存在于意识领域内,控制着整个人的人格及行为。
2.四种心理机能
除了一般倾向外,荣格又进一步区分出四种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思维功能属于观念和智力的领域,用来思考和领悟。
(2) 情感功能则是一种评价的功能,用以判断事物的价值,它是人类的各种主观经验,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恐惧等情绪。
(3)感觉功能是一种感官作用,使人知觉到世界的表面和某些事实。
(4)直觉功能则超越了事实、感觉和思维,直接以潜意识过程来认识世界。思维和情感对经验进行鉴定和评价,被称为理性功能。
另外,思维和情感是完全对立的。感觉和直觉属于非理性功能,也是对立的。
3.八种人格类型
态度的内外倾向与四种思想功能相结合,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1)外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2)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易动感情,外界的细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多愁善感,寻求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
(3)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追求欢愉、快乐,善于社交,社会适应性强。不断寻求新异感觉经验,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尝辄止,沉溺于各种嗜好。他们的直觉受压抑。
(4)外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做出决策不是根据事实,而是凭主观预感,异想天开,喜怒无常,好改变主意。难以长期坚持一个观点,容易改变。富有创造性,对于自己潜意识的东西了解很多。他们的感觉受压抑。
(5)内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喜欢离群索居,沉溺于幻想。实际判断力差,社会适应性差。智力高,但不顾现实实际。他们的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安静、多思、敏感。情感藏于内心,沉默寡言,感情冷淡。有时又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他们的思维受压抑。
(7)内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之中,对外界世界很淡然。爱好艺术、有被动性、沉着。他们大多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他们的直觉受压抑。
(8)内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偏执,喜欢做白日梦。很少为别人理解但对此并不在乎。生活的砝码是内部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经验。
四、理论应用
(一)临床心理
1.治疗目的
荣格提出了“生活目标”的概念,生活目标就是心灵或精神的和谐。
(1)荣格将心灵的不同部分进行综合,并将这种综合称之为“超越功能”。健康人格就是一个人充分认识到心灵的不同方面,超越功能完全发挥作用,达到了自性展现。但是,荣格认为,这种人格发展境界很难实现,不可能在中年期之前获得。荣格的心理治疗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个人达到自性展现。神经症就是一种严重的失调状态,病人的自性展现进程停止。
(2)荣格还认为情结的产生和形成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情结的负面作用会主宰一个人的一切,从而无法发挥统合人格的功能。心理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分解、消融一些消极情结,把人从情结的暴虐下解放出来。
2.治疗技术
(1)荣格式心理治疗更适用于中年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的人群,荣格所建构的人格和治疗理论也是以此为基础的。荣格让事业有成的中年职业人,通过恢复童年时期的兴趣来重新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
(2)在儿童心理治疗方面,荣格的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很有成效。同时,荣格发现,由于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起因于父母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治疗父母来治疗儿童。家庭治疗和夫妻治疗对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很有效。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有利于夫妻或家庭成员相互更好地理解对方。
(二)文化领域
荣格对集体潜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使深层心理学容纳了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不能不对神话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
1.荣格认为宗教观念也是一种原型的表现,对人生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荣格对宗教的观点影响了宗教心理学的发展,他看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使得人们对宗教的看法从弗洛伊德消极的解释中解放出来。
2.荣格认为,艺术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它表现了原型,原型的表现是创作的中心和归宿。将原型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文艺即是原型批评论。由于原型批评论能够在人类文化学、神话、宗教中找出经验依据,并注重对艺术史的整体考察和梳理,从而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3.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及文艺观直接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把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从表现个体日常心理引导到关注社会文化心理,这大约是荣格对文艺的最大贡献。
五、理论评价
荣格一生都在探寻心灵的奥秘,尽管他的一生充满孤独和误解,生前身后都遭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攻击甚至诋毁,但最终赢得了公众的关注和赞美。
(一)理论贡献
1.现代的艺术治疗、游戏治疗、后现代艺术的很多思想都根植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2.荣格对本能和力比多概念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荣格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荣格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
3.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依据荣格的心理类型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至今仍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
(二)理论缺陷
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文招致了很多批评。至今仍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荣格的理论是离奇古怪、神秘莫测与令人费解的。
总之,无论怎样都不可否认荣格的理论在现代心理学史上独特且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