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1.1 复习笔记

一、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1袁世凯统治的垮台  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1)袁世凯统治时期

窃取政权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宋教仁案

宋教仁发表要组织新内阁的演说后,于1913年3月20日夜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主使的歹徒暗杀,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

二次革命

1913年7月,江西、南京、广东、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地宣告独立,举兵讨袁。史称“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破坏民主共和

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使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坏。

二十一条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次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统治的覆灭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性的反袁风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

(2)军阀割据

概述

袁世凯倒台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几个派系,争夺中央政权和地盘。其他地方军阀也拥兵自固,扩充地盘,争权夺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

分类

北方军阀:

a.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掌握着北京政府的实权,势力最大。

b.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受到美、英帝国主义的扶植,势力仅次于皖系。

c.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得到日本支持,控制着东北地区,在直、皖两系之间举足轻重。

d.控制山西的阎锡山和控制徐州一带的张勋等军阀。

西南军阀:

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势力最大。滇、桂两系军阀受到美英帝国主义的扶植,和北方的直系军阀比较接近。

府院之争

1917年,日本支持段祺瑞对德宣战,向黎元洪施压。黎元洪唯恐段祺瑞借参战扩大势力,于是在冯国璋以及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反对参战,并免除段祺瑞的职务,史称“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a.1917年5月,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张勋入京调解,借机拥溥仪登基,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b.1917年7月,段祺瑞宣布反复辟,组成“讨逆军”进攻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宣布参战。

(3)第一次护法运动

背景

1917年7月,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另组临时参议院来取代国会,并对南方实行武力统一。

经过

a.1917年7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真共和的主张,号召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b.孙中山偕同部分旧国会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建立了反对段祺瑞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出兵北伐,形成南北对峙。

c.10月,直系军队进入湖南,与西南军阀勾结,主张停战息兵,段祺瑞被迫辞职。

d.1918年5月,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改组军政府,废元帅制为总裁制,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4)护法运动失败后的形势

皖直两系矛盾公开化,段祺瑞加紧训练“参战军”,操纵国会选举,将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势力挤出中央政府。

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新首领,与南方军阀建立密切联系,取得英、美支持。

英、法、美、日成立四国银行团,要求南北军政府停战。

1919年,南北“和平会议”破裂,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西南军阀内部也发生粤、桂战争,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原因

a.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b.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发展概况及特点

a.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依旧很小。

b.新开办的企业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小工厂多,大工厂少,发展极不平衡。

c.即使在这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封建势力的束缚。

民族企业家

a.茂新面粉厂

前身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02年在无锡开办的保兴面粉厂。

b.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前身为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华侨商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于1905年在香港集资创办。1909年再度开业,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c.启新洋灰公司

1906年,周学熙在河北唐山集资创办。其前身是唐山细棉土厂,初为宫商合办企业。

d.其他企业

穆藕初创办的德大、厚生、豫丰等纱厂;刘鸿生在苏州创办的鸿生火柴厂,范旭东,开办的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碱厂。

(2)新的政治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加

a.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改良和革命要求进一步增长。

b.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仍然很小,是一个软弱的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有所加深。

工人阶级的产生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资本在华企业的最早产业

b.19世纪70年代,中国自办的近代工业中,产业工人得到发展。

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工人阶级的特点

a.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

b.中国工人阶级多数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和一些大的企业中,由于高度集中,便于团结战斗,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c.中国工人阶级绝大多数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它和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任主编。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青年》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主要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

(3)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社团

1917年10月,恽代英在武昌发起组织了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以“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

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

1914年6月,任鸿隽、胡适、赵元任、杨铨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1915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并创办《科学》杂志。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促进广大青年的觉醒,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缺点和错误,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当中,没有广泛联系群众。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用革命暴力推翻了地主资本家的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推动了世界革命高潮,1919年3月,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和由它引起的世界革命高潮,通过报刊和华工在中国传播,形成了“俄国式革命”的概念,给被压迫人民和民族指出了彻底解放的道路。

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李大钊等人发表文章、组建研究社,成中国为共产主义的先驱。

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逐渐认识到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高潮中不断爆发的游行示威、罢工和武装起义等群众斗争方式,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要摆脱中国的困境就必须依靠自身的斗争。

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六三”以后的发展

(1)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

一战后,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于191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应邀参加。

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了7项“希望条款”和取消二十一条及其换文的要求,并要求将德国在华的租借地及在山东的其他权益归还中国,均遭到和会拒绝。日本则坚持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英法美三国举行会议,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于日本,并将其列为对德《凡尔赛和约》的有关条款。

(2)五四运动

当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传出后,5月4日在北京首先爆发了运动,并迅速蔓延至全国。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a.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游行示威,痛打亲日派官僚章宗祥,放火焚烧曹汝霖住宅,遭到军警镇压和逮捕。

b.5月5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实行总罢课,要求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同学,惩办卖国贼曹、章、陆,拒签巴黎和约,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号召全国罢课,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c.北洋军阀徐世昌公开维护曹汝霖等人,逼迫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力主镇压学生运动,激起背景高校师生更大规模的反抗。

第二阶段

a.英、美等国驻华公使联合施压,6月3日到5日,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学生运动,查禁学生团体,制造六三大逮捕。

b.天津、山东等地相继爆发爱国运动,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开展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以及抵制日货运动。

c.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样、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实现,斗争获得了一定的胜利。

(3)评价

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

a.以北京为中心,以青年学生为主力。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和军阀政府对内专制、对外卖国的反动统治,显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先锋作用。

c.运动限于知识分子范围,没有工人及市民群众的广泛参加,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

a.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

b.运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使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众多爱国人士在内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的五四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运动目标,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精神。

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新文化运动的扩展和深入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背景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开始转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运动。

工人阶级的觉悟有很大提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走上了彻底反帝的道路,把中国的命运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探寻新的救国道路。

苏俄宣布无条件放弃沙皇政府在中国掠夺的一切权利,支持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直接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表现

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刊物。

a.早期宣传新文化的报刊这时都以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为主要内容之一。代表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b.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迅速涌现,代表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瞿秋白、郑振铎等编辑出版的《新社会》、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编辑出版的《少年世界》等。

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

a.李大钊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由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刘仁静、罗章龙等人发起,后来发展到包括唐山、郑州等地工人在内的二三百人。

b.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沈雁冰等人。

c.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发起创办了文化书社。

d.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等在武汉组织利群书社。

e.周恩来等人在天津成立觉悟社,研究世界新思潮。

f.济南进步知识分子创办齐鲁书社,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

代表有马克思主义原著《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列宁的著作《民族自决》、《过渡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从破坏历史的旧制度到创造新制度》;以及考茨基、马尔西、刻卡朴、河上肇等人的相关著作。

涌现出一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

a.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

b.陈独秀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的湖南女工问题》、《谈政治》等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

c.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李达、杨匏安、陈望道、恽代英、瞿秋白、邓中夏、赵世炎、张太雷等,也都作出了贡献。

3各派新思潮的竞起  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1)“五四”以后竞起的新思潮

实用主义

a.概述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胡适在美国受杜威影响,发表《不朽》、《实验主义》等文章,介绍实用主义,并将其称作实验主义。杜威来华讲学使实验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

b.内容

第一,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以是否有用来评介真理与物质世界

第二,提倡“存疑主义”,认为“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第三,将实验主义哲学看作是具有普适性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将其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c.评价

五四时期,实验主义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是,作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它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主张改良,反对社会革命论。

基尔特社会主义

a.概述

基尔特社会主义即行会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英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以梁启超、张东荪为首的研究系,在《时事新报》开辟“社会主义研究专栏”,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

b.内容

第一,主张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第二,罗素来华讲学,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但认为中国的实业基础薄弱,不适合实践基尔特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

a.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被当做一种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以旅法、留日的知识分子和同盟会会员为主,集中于巴黎和东京。

第二,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传入国内,刘师复组织晦鸣学社、心社、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出版《晦鸣录》、《民声》等刊物;黄凌霜、区声白组建进化社,出版《进化》月刊。

第三,五四运动后,无政府主义继续发展。

b.内容

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强权和国家,幻想通过宣传和暗杀等手段建立一个生活平等、工作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互助互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c.评价

“五四”前,无政府主义在反对封建专制、封建礼教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五四”前后,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难以辨别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使后者一度占据了优势。

工读主义

a.概述

工读主义或“工读互助主义”,是综合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互助论”、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新思潮”而形成的。

b.发展

第一,1919年,王光祈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主张组织“工读互助团”,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支持。

第二,从1919年底到1920年初,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工读互助团。

c.主张

工读主义主张劳心与劳力、工与读相结合,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把工读互助团办成“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组织,将来各地的这类小组织联络起来,实行“小团体大联合”,创造一个新社会。

d.评价

工读主义的提倡与实践,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的热切愿望,但它的空想性决定其必然失败。

新村主义

a.发展

第一,“五四”以前,无政府主义者,曾对法国和美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组织的新村作过访问和介绍。

第二,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日本的新村》,介绍了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并到日本进行考察,使新村主义思潮的影响扩大。

第三,1920年,周作人在北京设立“新村支部”。

b.主张

新村主义主张脱离旧社会的恶势力圈,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对立、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新村。新村普遍了,旧社会的组织自然会消亡。

c.评价

这种世外桃源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新村主义的倡导没有任何成果。

合作主义

a.在中国的发展

1920年,上海复旦大学教员和学生组织平民周刊社(后改为平民学社),发行《平民》周刊,成为中国宣传合作主义的主要阵地。上海、长沙、成都、无锡、湖北仙桃镇、武昌等地出现过各种类型的合作社。

b.内容

合作主义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的提倡,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

平民教育

a.发展

杜威在中国讲学,宣称教育是世界社会问题解决的关键。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的教职员和学生成立平民教育社和演讲部,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宣传平民教育思想。

b.内容

“平民教育”或“平民主义教育”,即民主教育,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改造社会和救国。

(2)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a.经过

第一,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第二,李大钊撰写《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胡适的观点。

第三,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继续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

第四,1920年,李大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批判了胡适的观点。

b.内容

胡适认为空谈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实行改良;李大钊主张宣传主义与研究问题是交相为用的,必须以革命的形式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

c.评价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争论,揭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一个重要规律,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根本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a.经过

第一,1920年,张东荪在《时事新报》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向马克思主义挑起争论。随后,他又在《改造》发表《现在与将来》,论述了他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梁启超在《改造》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支持张东荪的观点。

第二,共产主义者发表文章对张、梁的观点进行批判。代表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社会革命的商榷》;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大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

b.内容

第一,张、梁认为必须通过实行资本主义改变中国贫乏的现状,然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对外国资本采取消极妥协的态度,主张改良,提出劳资协调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拥护者从理论上和事实上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业才能得到发展,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评价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争论。

第二,张、梁的理论虽然也包含合理成分,但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工人运动,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反对成立共产党。

第三,马克思主义者对张、梁的批判,肯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

第四,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缺陷,否定了资本主义在当时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进步意义,还不能把社会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

a.经过

第一,1919~1921年,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的批评》、《我们反对“布尔什维克”》等许多文章,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第二,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与区声白写信来往辩论,并将其以《讨论无政府主义》为题,在《新青年》上发表。

第三,蔡和森、李达、施存统、李大钊等也相继发表文章,驳斥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

b.内容

第一,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合并国家,集中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组织纪律和集中统一领导,并以绝对平均主义观点反对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主张立即实行“各取所需”。

第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自由是相对的,个人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认为绝对平均主义和按需分配必将扰乱社会生产;强调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c.影响

这场争论使大批激进的青年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不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转向马克思主义。一些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坚持无政府主义立场的分子被清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建立。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国际条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国内条件

a.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就曾商讨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也派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到中国帮助建党。

8月,陈独秀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将《新青年》改组为机关刊物,创办《共产党》月刊,领导南方各地建党活动。

10月,李大钊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后改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成员有张申府、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刘仁静、张太雷、何孟雄等,李大钊被推为书记、领导北方建党活动。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建立。

a.1920年,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等,成立了武汉共产党支部。

b.1920年,毛泽东、何叔衡、彭殷柏、夏曦等在长沙成立共产党组织。

c.1920年,广州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成员多是无政府主义者,后经陈独秀重组,建成广州共产党支部,成员有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

d.1920年,王尽美、邓恩铭建立济南共产党组织。

e.1921年,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在、刘清扬、周恩来建立旅欧共产党巴黎小组。次年成立中共旅欧总支部,下设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为党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朱德、陈毅、邓小平、聂荣臻、李立三、陈延年、陈乔年、徐特立、刘伯坚、王若飞、李富春、向警予、蔡畅、傅钟、何长工等。

f.施存统、周佛海等组成日本共产党小组。

(3)共产党小组的活动

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加强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通俗读物;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建立工会,领导罢工斗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讨论建党问题。上海发起组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创办《共产党》月刊;李大钊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等,对建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概述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

内容

a.各地代表汇报本地区的政治形势和建立党团组织的情况,以及本地区党组织的工作情况,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的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机构。

b.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c.大会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对其他党派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还规定党应保持与共产国际的经常联系。

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其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华盛顿会议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协同侵略”

(1)华盛顿会议

背景

a.一战期间,日本趁其他列强忙于欧洲战场之机,大力向中国扩张势力,巴黎和会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权利,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形势。

b.日本的独霸优势加强了列强间,尤其是日美之间的利害冲突。美国为了削弱日本,建立其东方霸权,提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内容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中、荷、葡、比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a.英法日美签署《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公约》,相约互相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b.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1:1.75:1.75,英日同盟废除。

c.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实为使中国门户开放,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归还胶州湾,从山东撤军,放弃二十一条中的某些内容,胶州由帝国主义共同管理。

2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

(1)直皖战争

概述

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的统治权而进行的混战,史称“直皖战争”。

经过

a.1919年,段祺瑞与徐树铮密议,准备对直系长江三省的督军采取行动。次年,段祺瑞在北京召开阁员及军政首脑联席会议,通电声讨曹、吴,成立定国军,并胁迫徐世昌免去二人之职。

b.同年,曹锟在保定召集联盟会议,形成直奉联合。吴佩孚由湖南领兵北撤,通电要求驱逐徐树铮,解散安福俱乐部,并迫使徐世昌接触徐树铮的职务。不久,曹锟在天津誓师,张作霖率兵入关。

c.1920年7月,直皖双方在京奉铁路和京汉铁路沿线交战,吴佩孚率军全歼皖军敌前指挥部,张作霖也取得东线战斗的胜利。

d.1920年7月19日,段祺瑞辞职,北京政权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

(2)第一次直奉战争

背景

a.直皖战争后,美英在中国的势力加强,日本转而扶植奉系军阀与直系对抗。

b.直系势力扩到长江流域,奉系在战争没抢到多少地盘,直奉矛盾加剧,奉系与浙江的皖系军阀卢永祥和广州的孙中山结成反直的三角同盟。

经过

a.1920年8月,靳云鹏担任总理,组建亲直内阁,不久,张作霖进京推倒靳内阁,推荐亲日派梁士诒组阁。

b.梁内阁抑制直系,投靠日本,受到直系和人民的反对。1922年颜惠庆暂时组阁,梁内阁的去留问题成为直奉战争的导火线。

c.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双方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展开激战。后奉均溃败,张作霖逃回滦州,梁士诒逃亡日本。

d.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宣布“闭关自治”,并派兵在秦皇岛附近与直军继续作战。

e.6月18日,双方接受英美调停,以榆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撤出关外。

影响

a.北京政权完全落入了直系军阀的手中。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就职总统,引发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b.吴佩孚实力大增,驻地洛阳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吴佩孚推行武力统一,各省军阀提出“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川、湘、闽、粤等省战乱不断。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迟滞  一度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迟滞

原因

a.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力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b.军阀政府在政治上保护帝国主义特权,在经济上打击民族工业,各派军阀混战纷争,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停滞。

表现

a.建厂数字和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产品积压,价格跌落,利润减少以至亏本,不少民族资本企业破产和被外资兼并。

b.农村经济凋敝,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农村自然经济遭到分解,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c.大量工人失业,农民破产,人民的生活也愈来愈艰难。

(2)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概述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一些不满现状而又不赞暴力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企图通过政治上的改良来谋求中国的出路,《东方杂志》、《太平洋》、《解放与改造》、《努力周报》等成为其主要刊物。

好人政府

a.1922年,胡适、蔡元培等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改革中国政治,组建好政府”,提出“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三条政治改良的基本原则。

b.1922年,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具名的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在吴佩孚支持下组阁,人称“好人政府”,实际上是听命于吴佩孚的“洛派”政府,不久即被曹锟破坏垮台。

省自治和联省自治

a.主力

一是军阀政客,利用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名义,巩固自己的地盘。

二是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通过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来改良政治,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b.经过

1920年7月,湖南督军谭延闿发表主张湖南自治的通电。至1923年,形成了一个规模颇大的要求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浪潮,各地成立了许多自治运动的团体。

c.代表

章太炎的《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胡适的《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等。

d.内容

认为中国致乱的原因是军阀权力太大,中央政府无力制裁军阀,民众无权,地方无权。主张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各省制定宪法,实行自治,在此基础上建立“联省自治的共和国”。

制宪救图

a.20世纪20年代初,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提出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政治主张,《东方杂志》曾出版《宪法研究号》讨论该问题。

b.1922年8月,国民会议通过宪法草案,实际是一纸空文。

废督裁兵

主张组织裁兵机关,实行和监督裁兵,被裁士兵从事农、工矿业生产。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均有团体发表宣言、通电,召开裁兵大会,举行示威请愿,组织裁兵促进会,要求裁兵,形成了有一定声势的裁兵运动。

评价

上述主张都否认或忽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不赞成暴力革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认为应该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后在苏俄召开,列宁有关民族和殖民地的理论通过参会的中国代表传入国内,对中共起到指导作用。

1922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此外,中共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第一次公开发表政治声明。至此,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已经成型。

(2)中共二大

概述

1922年,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和奋斗目标、纲领,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

内容

a.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

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和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指出无产阶级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步骤,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决定正式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c.决定出版《向导》周报作为党的中央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主编。

d.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五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任委员长。

评价

a.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

b.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

c.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初步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1)革命纲领的宣传

经过

a.1922年,陈独秀在《向导》发表《造国论》,进一步阐释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用“组织真正的国民军”的方法来“创造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

b.同时,胡适在《努力周报》发表《国际的中国》,反对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辩护。中共通过《向导》周报驳斥了胡适的谬论,大力宣传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

c.中共通过《向导》揭示了中国政治动乱的根源在于封建军阀的专政与割据,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评价

“二大”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向全国人民宣传民主革命纲领,批判资产阶级的错误政治主张和军阀的反动谬论,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迅速深入人心,有力的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

(1)中共领导运动的活动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并在各地组建分部。

1922年五一节,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罢工援助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决议案,承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最高领导机构。

1922年8月,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国会提交劳动法大纲,各地组织劳动立法同盟,举行游行示威,形成劳动立法运动,促进了工人觉悟的提高,劳动立法大纲成为罢工的斗争纲领。

(2)工人运动的高潮

香港海员罢工

a.1922年1月,香港海员由于资本家拒绝工人增加工资等要求,在中华海员工会领导下举行大罢工,后发展为全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

b.3月4日,英国军警制造“沙田惨案”,总同盟继续扩大,最终迫使香港当局允诺增加工资,取消封闭公会的命令,推动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安源路矿罢工

a.安源路矿(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官僚买办资本企业。

b.1922年秋,因路况两局拖欠工资并阴谋解散工人俱乐部,工人举行大罢工,迫使路矿当局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取得罢工胜利。

开滦五矿大罢工

a.开滦煤矿最初由官僚资本创办,后被英帝国主义强夺。

b.1922年10月,开滦矿工向矿方提出改善生活待遇,成立五矿工人俱乐部,举行罢工,抗议英国资本家虐待工人的罪行,直到开滦矿务局和直隶省警务处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罢工才宣告结束。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3年,铁路工人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被吴佩孚禁止,并遭军警破坏,总工会发动全路罢工。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工人被迫复工。

评价

a.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b.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战胜强大敌人的。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3)各界群众运动

领导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成立农会组织,进行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最早发生于浙江萧山县的衙前村,后在广东、湖南等地区展开。

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早期青年团由于没有统一领导机构,且成员复杂,很快解散。1921年,张太雷受命重建青年团,次年,创办《先驱》半月刊,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展学生组织,声援罢工斗争。

领导妇女运动

1921年12月,中华女界联合会创办《妇女声》,宣传妇女解放,1922年,中共开办女校,培养了妇女干部,领导组织妇女运动。

6孙中山继续奋斗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1)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0月,受孙中山扶持的粤军陈炯明部驱逐桂系军阀,孙中山回到广州,开始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5月,广州非常国会召开会议,议决成立政府,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出兵讨伐桂溪陆荣延,统一两广。

1922年5月北伐军进入江西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炮轰总统府。

1922年8月9日,孙中山再次离开广州,退避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

1922年,中共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对国民党表示了肯定,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为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922年,中共中央在西湖召开会议,讨论国共合作的具体事宜。会后,马林、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会见孙中山,李大钊等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进行改组工作。

1923年,苏俄代表越飞抵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正式确立。

从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的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宣言》,开始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1923年,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委任新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并决定来年1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国民党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