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
1.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离散变量一般表现为只能取( )。
A.整数
B.小数
C.正数
D.负数
【答案】A
【解析】变量按照其数值的连续性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其中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一般表现为只能取整数。
2.报告单位的职能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供( )。
A.设计资料
B.调查资料
C.分析资料
D.研究资料
【答案】B
【解析】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确定。
3.调查对象指的是( )。
A.调查目的
B.调查任务
C.调查总体
D.调查单位
【答案】C
【解析】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4.对次级资料的搜集称为( )。
A.书面调查
B.文件调查
C.文案调查
D.卷宗调查
【答案】C
【解析】次级资料指已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次级资料往往是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对次级资料的搜集一般称作文案调查。
5.平行分组体系是针对同一总体分别进行的独立简单分组,其分组标志数为( )。
A.一个及以上
B.两个及以上
C.三个及以上
D.不限个数
【答案】B
【解析】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
6.组距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
A.组距=上限-下限
B.组距=下限-上限
C.组距=(上限-下限)÷2
D.组距=(上限+下限)÷2
【答案】A
【解析】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一般把最大值称为该组的上限,最小值称为该组的下限。组距等于上限与下限之差,即:组距=上限-下限。
7.习惯上变量是指( )。
A.总体单位变异
B.总体变异
C.数量变异标志
D.数量变异指标
【答案】C
【解析】为简便起见,习惯上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8.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 )。
A.总体数
B.单位数
C.指标数
D.标志数
【答案】B
【解析】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频数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
9.平均指标属于(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答案】D
【解析】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用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示,又称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
10.目前我国编制CPI时包括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如食品、衣着等)共有( )。
A.五大类
B.六大类
C.八大类
D.十大类
【答案】C
【解析】中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对象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8个大类的商品(服务),每个大类下分别依次划分中类、小类、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品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
11.在时间数列中,总速度是(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定基增长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
【答案】A
【解析】定基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称“总速度”。
12.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称为( )。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答案】B
【解析】统计指数按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别事物变动的情况;后者则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
13.登记误差不会出现在( )。
A.计算环节
B.抽样环节
C.记录环节
D.汇总环节
【答案】B
【解析】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编码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
14.我国现行农业普查每10年调查一次,( )。
A.在逢0的年份实施
B.在逢2的年份实施
C.在逢4的年份实施
D.在逢6的年份实施
【答案】D
【解析】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别。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三项。其中,农业普查每10年调查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分类标准化特点的是( )。
A.系统性
B.前瞻性
C.统一性
D.通用性
【答案】B
【解析】统计分类标准具有如下特点:①科学性与系统性;②统一性与强制性;③通用性与稳定性。
16.12位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第7~9位代码代表的区划是( )。
A.地区(市、州、盟)
B.县(区、市、旗)
C.乡(镇、街道办事处)
D.居委会、村委会
【答案】C
【解析】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规定了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划3位代码的编码规则,即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的7~9位代码。
17.下列关于增加值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也称追加价值,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B.所有国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
C.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
D.各行业增加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答案】B
【解析】增加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由于增加值是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因此,它是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18.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般采用( )。
A.要素收入法
B.产品法
C.成本法
D.工厂法
【答案】B
【解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产量,即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般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即将每种产品都按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求得每种农产品的产值,然后将各种产品的产值相加求得。
19.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
A.商誉
B.银行存款
C.机器设备
D.土地使用权
【答案】B
【解析】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资产。其中,流动资产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存货等。
20.财务费用包括( )。
A.税金
B.办公费
C.汇兑净损失
D.劳动保险费
【答案】C
【解析】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以及相关手续费等。
21.直方图中每个条形的面积与所有条形面积和之比为( )。
A.频数
B.频次
C.频度
D.频率
【答案】D
【解析】常用的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曲线图。其中,直方图的每个条形的宽度表示组距宽度,高度表示各组的频数或频率。直方图中每个条形的面积与所有条形面积和之比就是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也就是频率。
22.以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几次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28
B.27
C.26
D.25
【答案】C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次方数为:2006-1980=26(次)。
2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 )。
A.单产业法人单位
B.多产业法人单位
C.单产业基本单位
D.多产业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与法人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位于一个活动场所,并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就是产业活动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
1.总体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
A.同质性
B.差异性
C.大量性
D.随机性
E.确定性
【答案】ABC
【解析】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
2.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
A.设计
B.调查
C.整理
D.分析
E.报告
【答案】ABCD
【解析】一般而言,可将统计的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3.统计表一般由以下部分构成( )。
A.总标题
B.横行标题
C.纵栏标题
D.指标数值
E.标志数值
【答案】ABCD
【解析】从形式上看,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另外,有些统计表在表下还增加了补充资料、注解、附记、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填表单位、填表人员以及填表日期等内容。
4.实物单位包括依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一系列计量单位,包括( )。
A.自然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复合单位
D.简单单位
E.标准折算单位
【答案】ABCE
【解析】实物单位是指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其中,标准实物单位是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现象数量的计量单位。
5.除简单随机抽样外,概率抽样还包括( )。
A.系统抽样
B.偶遇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抽样
【答案】ACDE
【解析】概率抽样按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比例抽样、多阶抽样、与大小成比例抽样。
6.同一总体内的相对指标为(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计划执行程度相对指标
C.结构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E.强度相对指标
【答案】ABCD
【解析】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等。而强度相对指标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7.收入法增加值构成包括( )。
A.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B.固定资产折旧
C.劳动者报酬
D.生产税净额
E.营业盈余
【答案】BCDE
【解析】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其中,收入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计算公式为: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8.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的内容包括( )。
A.收入
B.资产
C.负债
D.成本及费用
E.所有者权益
【答案】BCE
【解析】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反映了企业在月末、年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9.法人单位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 )。
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B.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C.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D.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E.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答案】ACDE
【解析】法人单位是指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③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将各题答案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1.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 )
【解析】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称“同质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某一项具体统计工作的研究范围,也是统计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2.普查的缺陷是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答案】√
【解析】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和。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对于变量值数目很少的离散变量数列应以组距式而非单项式进行编制。( )
【答案】×
【解析】按照变量是否为离散变量或连续变量划分,变量数列可分为离散变量数列和连续变量数列。对于离散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制成组距式。
4.标准差越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越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越大。( )
【答案】×
【解析】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标准差越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越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越小。反之,标准差越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越小,平均数代表性越大。
5.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在于将不能直接加总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
【答案】√
【解析】编制综合指数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指数化指标”,二是“同度量因素”。其中,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借助媒介因素,可把不能直接加总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6.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和行业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
【答案】×
【解析】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有若干组答案选项,每组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组分别计分,在每组选项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
1.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组各有5个生产工人,每人每日生产量的资料如下表: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若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简单调和平均
【答案】A
【解析】简单算术平均数就是将总体各个单位的某一标志值相加除以总体单位数求得的数值。由题意,甲组平均每人日产量=同理,可以得到乙组平均每人日产量。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求法符合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
(2)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 )。
A.σ甲=1.4件 σ乙=35.2件
B.σ甲=35.2件 σ乙=1.4件
C.σ甲=32件 σ乙=1.2件
D.σ甲=50件 σ乙=50件
【答案】B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均为50件。
甲组标准差σ甲=;
乙组标准差σ乙=1.4(件)。
(3)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分别为( )。
A.V甲=64.0% V乙=2.4%
B.V甲=64.0% V乙=2.8%
C.V甲=70.4% V乙=2.8%
D.V甲=70.4% V乙=2.4%
【答案】C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分别为:
(4)对比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的代表性,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
A.甲组代表性大
B.乙组代表性大
C.代表性相同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标准差系数小的,说明平均水平代表性大;标准差系数大的,说明平均水平代表性小。本题中,
V甲=70.4%,V乙=2.8%,V甲>V乙,所以,乙组代表性大。
2.已知某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各月工业总产出与月初工人数资料如下表:
注:12月末工人数为230人。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A.工业总产出数列是时期数列
B.工业总产出数列是时点数列
C.月初工人数数列是时期数列
D.月初工人数数列是时点数列
【答案】BC
【解析】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
(2)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为( )。
A.221.25人
B.219.16人
C.220.71人
D.223.33人
【答案】A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为:
(3)计算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的方法称为( )。
A.加权序时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简单序时平均法
【答案】D
【解析】一般的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首先计算各间隔期内的平均数,再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求得所研究时期内的序时平均数,这种方法称为简单序时平均法或首末折半法。
(4)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为( )。
A.2732.25元/人
B.2713.06元/人
C.2706.40元/人
D.2681.63元/人
【答案】C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即2706.4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