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旦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表达权

2.新闻指导性

3.传媒核心竞争力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5.反“客里空”运动

6.符号

7.议题设置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2.简述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3.述评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三、论述题(三选二,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结合中国传媒改革实践进行分析。

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党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意义。

3.评析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

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表达权

答: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2.新闻指导性

答:新闻指导性是指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业而言,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新闻指导性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个方面:鼓舞、示范、论证、启示、解释、预测、警戒。其功能和特点为: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3.传媒核心竞争力

答: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处理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出版发行达七年之久。其目的是宣传“神理”,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月一期,免费赠阅,主要读者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5.反“客里空”运动

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6.符号

答: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的特性包括: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又分为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和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而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静态的视觉型语言符号和包括类语言及其他声音符号的听觉型非语言符号。

7.议题设置理论

答:“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答:(1)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媒体的自律。

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是来自公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方式。其特点是法院审理案件只能依据和服从《新闻法》。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通用。

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例如《少年法》、《保密法》等等,在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中采用,中国目前也是如此。

(3)在中国,新闻媒介还有其特殊性。我国的绝大多数新闻媒介,尤其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因此,新闻媒介还必须受到党的纪律约束。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对于中央已经做出决定的这种有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党员如有意见,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是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也不得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这是以纪律约束、管控新闻媒介。

2.简述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答:现在的互联网前身,是l969年问世的“阿帕网”(ARPANET)。“阿帕”(ARPA),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简称。使用仅限于军队和为军方服务的高校科研机构。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69年至1986年,互联网的产生和早期应用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网络非民用化,主要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军事部门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他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1986年至1995年,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覆盖全国的NSFnet,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这是互联网民用化的开始。1990年9月,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私人公司——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1992年其建立的ANSNET为互联网的主干网。这是互联网的所有权向私人公司转让的开始,是其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1995年4月30日,NSFnet停止运行,Internet完成自身商业化过程。

(3)1995年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和网上服务竞争阶段。1995年以后互联网日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服务商(ICP)成为新兴的行业,竞争激烈。在新闻信息提供方面,这一时期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渗透最活跃的时期。第一家网上报纸出现在1994年,到1998年底,全球已有超过1500家上网报纸。

(4)21世纪末,互联网的基本平台已经搭建完成,万维网(即World Wide Web——WWW,又称Web)和网络“浏览器”的普遍使用使它的发展又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网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态与传播生态,其中自然也对兼及社会与传播的新闻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

3.试述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答:(1)拉斯韦尔“5W”的传播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如下: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如下:

“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指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是指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指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2)“5W”的传播模式评价

拉斯韦尔“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它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反馈要素。

三、论述题(三选二,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结合中国传媒改革实践进行分析。

答:(1)双重性困扰传媒业

“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是传媒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虽然这一模式造就了中国传媒业的10年繁荣,目前它却深深地困扰着中国的传媒业。经过20余年的新闻改革,中国传媒业以不同的办刊办台方针、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受众定位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多样化的媒体正遭遇着单一管理模式、单一经营模式的捆绑。

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却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少数媒体有一点财政支持,媒体必须自己去打拼市场,自己发展自己。传媒业享受不到企业的任何权利,不能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它们的发展除了自我积累、银行借贷之外,不允许有业外资本注入。中国的传媒是产业却不允许产业化,是独立法人却不能独立行事,实行企业化管理却不能企业化。

(2)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

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的特点

a.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以党性原则来保证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它们像一般党政部门一样,接受上级机关的直接领导,接受上级机关指令性的工作要求。

b.我国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们也传播信息,但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硬新闻。一报两台是以思想性为主导的硬新闻作为主要内容,真正成为中国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硬新闻的主渠道、社会舆论导向的引航员。

c.受众主要是党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各级主管、知识分子以及其它社会精英。它们影响社会上有影响的群体。

d.会进入市场,与其它媒体展开竞争,在广告市场上争取广告。但它们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完全企业化,而是以行政调控为主,以市场运作为辅。对党报而言,它们的发行主要以公费订阅为主;它们的广告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部门。

非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的基本特点

a.不再是党的工作部门,也不是“准行政部门”,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因此它们拥有相对独立的编辑权。除特殊时期和特别重大报道外,它们对本报本台所传播的内容负完全独立的责任。

b.承担着宣传任务,但它们的功能主要在信息沟通、提供娱乐、提供知识,同时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c.实行产业化、企业化运作,自负盈亏,自主独营,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维持自己的生计,谋求自己的发展,在市场上优胜劣汰。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财政补贴或其它形式的经济支持。

(3)分层发展分级管理

党的喉舌媒体的政策支持

a.给予重大新闻的独家报道权。如重大政策、举措出台,重要党政领导的任免,党政主要领导的访谈等,以利于树立党的媒体的权威性。

b.公费订阅。党政机关除个别单位外,只能订党报党刊,其他的报刊自费订阅,从而确保党报党刊的发行量。

c.频道频率垄断。在省市一级,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电视专业频道、电台专业频道只允许办一家,即党的喉舌媒体。

d.必要的财政补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收入不足以支持党的媒体的正常运作,可以以党费作为补贴。

非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的管理和指导

a.非党喉舌媒体的管理委员会。非党喉舌媒体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有权对它们实行管理和监督,类似公司的董事会。媒体管委会决定媒体主要领导的任免,决定媒体的办刊办台方针。

b.媒体的行业协会。如报业公会、电台电视台协会,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协调媒体间关系,处理相互纠纷;监督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处理公众投诉。

c.政策通气会和学习会。由党委主管部门定期向非党喉舌媒体主要领导通报党委的工作部署,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贯彻执行。

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党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意义。

答:(1)改革背景

50年代中期,报纸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读者的要求,同游击战争年代都有很大变化,但当时报纸没有及时研究分析新情况,没有重视对读者的合理要求,具体表现为新闻内容贫乏、单调;报道面太窄,尤其对人民生活关注太少;新闻少、质量低;组织问题讨论太少。在这种情形下,报纸改版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1956年中国新闻界对全面学苏联有所反思,为《人民日报》改版提供一个契机。建国以后,我国各方面均“向苏联看齐”,新闻事业的管理和运作完全照搬苏联模式。1954年中国新闻界代表团访苏回来之后,《人民日报》严格模仿《真理报》,甚至连《真理报》一行题的新闻标题,都被照搬到《人民日报》上。新闻机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一个最根本问题。

(2)主要内容

1956年春天开始,《人民日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着手进行报纸工作的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

《人民日报》改版的筹备阶段开始于1956年4月2日,编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讨论改进人民日报工作的计划》,这一计划十分详细,把改版分为两大阶段:改进报纸内容和改进报纸形式,改进编辑部的组织领导工作到具体的改版时间表都明确列出,报纸改版具有可操作性。

4月3日七人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八个专门问题的研究小组,分别为改进文章小组、改进新闻小组、改进版面小组、加强文字加工和加速稿件处理小组、消灭错误小组、提高报纸印刷和制版质量小组、国内报纸经验小组、国外报纸经验小组。

5月15日,《人民日报》编辑部经过充分准备,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改版的一份简要报告,两天后得到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批复,随后《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领导起草详尽的改版报告。经过副总编辑胡绩伟和负责联络《人民日报》的中央副秘书长胡乔木的认真修改,报告得以最后完成。

6月30日晚,胡乔木请毛泽东过目由他起草的改版社论《致读者》。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改版。头版头条的改版社论讲述了这次改革的三个方面:

a.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1.5倍。

b.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

c.改进文风,活泼空气。

改版后的报纸从六个版改为八个版,版面一般的安排是:第一版还是要闻,跟以前没有多大分别;第二、三版的内容是国内经济,大致第二版着重工业和交通,第三版着重农业和商业;第四版的内容是国内政治,包括党的生活,此外还有一栏首都新闻或者地方通讯;第五、六版是国际版;第七版是学术文化版;第八版上半是带文学性的副刊,下半是广告。

(3)意义

《人民日报》改版后,头版头条经济新闻增多,会议新闻减少,这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一版的新闻条目增多,每条新闻的字数减少。新闻报道范围扩大,有了很多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报道。言论方面,批评性文章增多,特别是关于百家争鸣的讨论,报上营造出一种自由讨论、独立思考的氛围。报上副刊文章的增多,广告的出现以及版面的编排等,都显示报纸向着人民实际需要的方向转变。

《人民日报》改版后受到来自各方的好评,各阶层读者反响热烈。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见解相反的文章,使得思想界更加活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

(4)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对党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意义

在《人民日报》进行新闻工作改革的同时或稍后,中央和各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也都先后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1956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具体表现为:

a.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b.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c.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新闻教育与研究单位对报纸的性质与任务、读者观念、指导性与趣味性、中国报纸的传统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于1956年间精心撰写《新闻学原理大纲》,并于1957年年初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邀请,作了多次学术讲演。王中对报纸的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作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报纸的性能是“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报纸有指导工作、指导生活、扶植民主、培植道德等职能,但是不赞成继续照搬列宁的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说法,主张“社会的性质变化了,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了,那么报纸的性质、办报的方针也应当随着变化”。他还提出,报纸既是政党宣传工具,又是老百姓花钱买的商品,具有工具性和商品性两重性。他认为,“‘办报卖’和‘买报看’两个方面必须结合”,这就要求报纸很好地为读者服务,让读者自愿地去买。王中的见解,尽管引起新闻界很大的争议,但对深入研究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中国报纸的传统问题,广大新闻工作者普遍认为要予以全面的继承。

3.评析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

答: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谣言四起,“军车进京,北京出事”、“领导干部携款出逃”、“绝症患者连杀8名村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食用艾滋病人滴过血的食物导致多人感染”,这些谣言的传播事件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公信力,引起广大网民和互联网业界的公愤。

(1)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

互联网自身属性:匿名、自由开放、传播迅速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即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便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不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监管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2)应对网络谣言的举措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网民:提高自律意识,增强辨谣能力,遵守网络秩序,消除谣言赖以生存的市场。

面对海量信息,普通网民一方面要提高防谣意识,增强辨谣能力。质疑不实信息,理性看待偏颇言论,及时求证权威网站;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网络止于,不被造谣者利用,不作谣言的传播者,让谣言止于智者。没有参与者,谣言就会失去市场。

当事人:积极回应,揭露真相

网络谣言的受害者应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止谣言进一步扩散,还广大网民一个真相。更重要的是,受害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只有真相才能终止谣言扩散。

互联网企业:遵守行业规范,提高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大型网站、社区是网络谣言的滋生地,网站管理者应加强监督,完善管理、审查机制,严把帖文、博客审查关,从源头处拦截谣言;对网站从业者而言,不仅要精进职业技能,更要提高职业道德修颜,多质疑,勤查证,不让谣言从手中溜过。

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治理网络谣言要取得长效,还有赖于监督部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根据谣言不同危害和性质,对造谣者和传谣者采取不同的法律制裁,让他们意识到,藏匿在网络中肆意妄为是行不通的。

权威部门:信息公开,及时应对,增强社会透明度

政府部门应及时、迅速公开权威信息,让真相传播比谣言传播更快,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更重要的是,权威部门信息公开机制要贯穿于平时,取得公众的长期信任,让谣言止于公开。

媒体责任:正确的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应主动介入网媒,研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发挥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公信力,运用事实,及时有效引导舆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