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长 期
第10章 增长的事实
一、概念题
1.增长(growth)
答: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衡量经济增长的较好标准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在物价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价格上升造成的,必须消除掉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才能求得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或潜力。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本(或称“物质资本”)、劳动(或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政治、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在这层含义上,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变革。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所以,经济发展必须是大多数人参与和分享收入及福利增加的经济增长。
2.对数坐标(logarithmic scale)
答:对数坐标,是与线性坐标相对的概念,指纵轴坐标是取相应变量的对数值的坐标系统。相比于线性坐标,对数坐标的优点是如果使用对数坐标来画出随时间增长的变量图形,通过考察斜率,可以容易地看到增长率发生的变化。原因如下:
假定一个变量随时间增长的增长率是常数(如每年3%),那么,变量越大,从一年到下一年增量就越大。如果使用线性纵轴坐标来画出图形,增量将会随时间越变越大。使用对数坐标,相同比例的增加由坐标轴上相同的垂直距离表示。也就是说,当使用线性坐标时,以不变速度增长的变量行为就被表示为一条变得越来越陡峭的曲线;但使用对数坐标时,就被表示成了一条直线,而且直线的斜率等于增长率,比如说如果变量每年增长3%,直线的斜率就是0.03。即使变量的增长率在年与年之间变化时,任一时点的斜率仍然表示了那一时点的变量增长率。两个不同时间所代表的两点之间直线的斜率给出了从第一个时间点到第二个时间点的平均增长率。
3.人均产出(output per capita)
答:人均产出是指以平均值衡量的每个人所生产或拥有的产出数量,通常等于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人口数量,即人均GDP。它是人均产出指标中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生产的成果主要是供一国的全体国民消费和积累使用的,因此GDP这一总量指标的绝对规模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也不能作为国与国之间生产能力比较的适当指标,只有以人口平均后的GDP(即人均GDP),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实力。
4.生活水平(standard of living)
答:生活水平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中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人们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一般而言,生活水平的高低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衡量生活水平的应该是一个指标体系。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生活水平主要是由人均产出而不是总产出的演变决定的,因此一般就将人均产出的高低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比较不同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时,往往首先得到这些国家用本国货币表示的GDP,然后用当前的汇率变成用统一一个国家的货币表示的GDP。为了消除不同时期汇率的差异,更加客观地了解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往往将实际的GDP进行处理,变成购买力平价数字。
5.购买力,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答:购买力是指市场上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现实购买能力,即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是货币自身价值与其购买商品价值对比的结果。购买力与货币价值成正相关关系。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价格水平随商品供求变动而涨落时,购买力与商品价格水平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货币升值或商品价格下降时,货币的购买力提高;反之,当货币贬值或商品价格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纸币作为价值的符号,如果发行量超出了货币必要量,则纸币贬值,购买力也随之下降。
购买力平价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该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量来体现的,而货币的这种购买力实际上就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即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它强调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经济学家常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GDP数字来比较两国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①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②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③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④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决定长期汇率,短期汇率则受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各国的利率水平的影响,短期汇率由利率平价决定。
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①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会维持在使两国价格水平相等的水平上;②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比率。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与实际相符。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会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6.趋同性(convergence)
答:趋同性是指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生产函数都相同,则这两个国家最终将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具有相同的储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长率并得到相同的技术的诸经济出现绝对的趋同。有条件的趋同是对储蓄率或人口增长率不同的经济所做的预测,即根据索洛增长图的预测,稳态收入会不同,但增长率最终会相同。
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绝对趋同”是指不论各国的其他特征如何,穷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倾向于比富国更快的假说,但实证研究证明绝对趋同并不存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条件趋同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条件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值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假说。这一性质是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而趋同之所以是有条件的,是由于各国的稳态增长水平不同。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生产函数的性质以及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巨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排除时,各国经济将趋于收敛到相同的稳态,这就是条件趋同理论,也称作“条件收敛”。
7.跳背游戏(leapfrogging)
答:经济增长理论中,跳背游戏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后发展国家首先靠近领先者,然后超过它,而不单单是趋同(即不会超越原领先国)的现象。如果此规则成立,则美国不会永远保持经济霸主地位。跳背游戏意味着后发展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即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后进国家或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或地区因为可以从先进国家或地区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等而具有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因此,后进国家有可能超越先进国家。
8.亚洲四小龙(four tigers)
答:亚洲四小龙指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四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
亚洲四小龙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其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①增长速度快;②出口扩张迅速;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亚洲四小龙经济能够取得飞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外部世界较有利的发展环境。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鼓励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增加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香港与新加坡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与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④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国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9.总量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答: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最大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是任何增长理论的出发点。假设总产出通过两种投入要素生产出来,资本和劳动,那么总量生产函数为:
表示总产出;表示资本——经济中所有机器、工厂、办公楼和住宅之和;表示劳动——经济中的工人数量。函数为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时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出。总量生产函数自身依赖于技术状态(state of technology)。具有更为先进技术的国家要比只具有简单技术的国家在投入同样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出更多。
10.技术状态(state of technology)
答:技术状态是指目前的技术水平。从狭义来讲,可以把技术状态认为是一幅蓝图,不仅规定了经济中可以生产的产品范围,而且也规定了用来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广义上的技术状态还表现在:经济中能够生产多少产出同时也取决于企业运行的好坏、市场的组织和复杂程度、法律体系和执法以及政治环境等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状态的提高,使单位工人的产出增加,它是增长的源泉之一。
11.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答:如果经营规模增加x倍,即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增加x倍,那么产出也同样增加x倍,这一性质被称为规模收益不变。用代数式表达为:。
12.资本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capital)
答:劳动投入量不变,当资本水平上升时,资本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的性质被称为资本收益递减。
13.劳动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labor)
答:资本投入量不变,随着劳动水平的上升,劳动增加导致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的性质被称为劳动收益递减。
14.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
答:资本积累是指单个资本不断的自我滚动发展,数量增大,规模扩张,实力增强的过程。它是资本存量扣除折旧以后的净增额。资本积累的增加既是单个资本的增加,也是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对整体社会财富而言,是一种绝对增长。投资是流量,而一个经济的资本是存量,当投资大于全部资本存量的折旧时,资本存量就会增加,即实现了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个企业的资本量扩大,一国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增长,或者市场上的资本数量向着最优资源配置均衡水平进行调整。
15.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
答:技术进步是指生产技术(包括劳动资料、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等价于产出增长扣除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的作用之后,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经济学的计量研究往往采用索洛(Solo,Robert Merton)的“余值法”来计算技术进步的作用,即扣除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后,其剩余部分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这种计量方法将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规模经济等其他因素都归结为技术进步,由此形成了相当宽泛的技术进步概念。在“索洛剩余”中,技术进步泛指一切提高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另外,这种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是外生的,不受经济体系内部诸变量的影响。于是,人们从研究与开发(R&D)、人力资源开发等多角度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形成内生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一般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非中性技术进步:
(1)中性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既不节省资本又不节省劳动力的现象。希克斯认为,如果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时,资本的边际产量与劳动力的边际产量的比率保持不变,这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哈罗德则认为,如果在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时,资本-产出比率也保持不变,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
(2)非中性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节省资本或者劳动力的现象。希克斯认为,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相对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而言,将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相对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而言,将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哈罗德则认为,如果利润率在技术进步之后保持不变,资本-产出比率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则技术进步是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如果资本-产出比率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则技术进步是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16.储蓄率(saving rate)
答:储蓄率是指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储蓄率一方面反映储蓄水平的高低,通过适当分组也可反映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储蓄发展水平,是一定时期储蓄的客观指标;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定时期储蓄量的衡量标准,是制定银行储蓄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储蓄率取决于四个因素: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更高的储蓄率虽然不能永久地提高产出增长率,但是它能够维持更高的产出水平。
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如下:储蓄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总储蓄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而消费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或GDP、GNI);储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或GDP、GNI)。当储蓄率与消费率都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为依据计算时,储蓄率=1-消费率,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计算与分析题
1.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下面的描述是正确、错误,还是不确定,并解释。
a.尽管经历了大萧条时期,美国1940年的产出还是高于1929年的产出。
b.根据对数坐标,每年增加5%的变量将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移动,斜率是0.05。
c.食物价格在穷国要比在富国更高。
d.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均产出正在趋同于美国的人均产出水平。
e.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出的任何增长都会导致人口一定比例的增长,由此造成人均产出水平的停滞。
f.资本积累在长期中不影响产出水平。只有技术进步才有影响。
g.总量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h.由于到最后我们会无所不知,所以增长也将会最终结束。
答:a.正确。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增长是主要趋势,产出在过去100年里稳定增加,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b.正确。使用对数坐标时,直线的斜率等于增长率,增量会随时间越变越大,表示成向上倾斜的直线。
c.错误。采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富国与穷国之间人均GDP的差异时,会发现食物价格在穷国价格更低。由于穷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富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食物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反而要远远高于富国的食物/收入比例,所以人们才会觉得食物价格在穷国要比富国更高。
d.错误。尽管人均产出水平在各个国家具有趋同性。但从1960年到1992年间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图形可以看出,在过去30年中,趋同性并不是规律,相对贫穷的国家总体上来说没有增长得更快。趋同性在非洲并不成立。
e.正确。在过去的100年中,虽然人类所生产的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但是人口数量也在急剧膨胀,使得人均产出的增长率较为缓慢,在有些国家乃至处于停滞状态。
f.错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都影响产出水平。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可以来自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加,也可以来自技术状态的改进。
g.正确。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时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出。
h.不确定。由于无法确定技术进步是否会达到终点,人类也不太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因此对于经济增长是否会结束还不明确。
2.根据教材中表10-1回答下面问题:
a.如果每个国家在1974年到2000年的增长率仍然与1950年到1973年的增长率相同,计算这5个国家中的每个国家在2000年的人均产出将会是多少?
b.日本的人均产出与美国的人均产出的比率将会是多少?
c.趋同性是否在增长放慢的1973年到2000年间仍然保持?
表10-1 4个富国自1950年以来的人均产出演变
答:a.法国2000年的人均产出将是:(美元);类似地日本将是(美元);英国将是(美元);美国将是(美元)。
b.根据题a的计算数据可得日本的人均产出与美国的人均产出的比率为2.47。
c.趋同性在日本成立,在英国、法国均不成立。
“条件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值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假说。从表10-1可以看出,在1974年,美国的实际人均GDP初始水平高于其他三国,但1974年开始,英国和法国的人均产出年增长率并没有超过美国,不符合条件趋同的规定。
3.假设墨西哥和美国的典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和支付的价格如表10-2所示:
表10-2
a.计算美国的人均消费,用美元衡量。
b.计算墨西哥的人均消费,用比索衡量。
c.假设1美元值10比索,计算墨西哥的人均消费,用美元衡量。
d.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和美国的价格,计算用美元衡量的墨西哥的人均消费。
e.对于使用的每一种方法,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比美国的低多少?方法的选择是否会产生差别?
解:a.美国的人均消费为:(美元)。
b.墨西哥的人均消费为:(比索)。
c.若1美元=10比索,则用美元的墨西哥的人均消费为:(美元)。
d.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和美国的价格,墨西哥的人均消费为:(美元)。
e.用名义汇率的方法计算,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是美国的;用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是美国的。
因此方法选择不同,结果衡量的也会有差别。
4.考虑生产函数
a.计算当时的产出。
b.如果资本和劳动都增加一倍,产出会发生什么变化?
c.该生产函数是否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请解释。
d.把该生产函数写成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
e.令,是多少?现在增加一倍,即变成8,的增加是大于还是小于一倍?
f.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是否也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性?
g.问题(f)的答案是否和问题(c)的一样?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
h.画出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它是否具有教材中图10-5所示关系的一般形状?请解释。
解:a.当时,。
b.资本和劳动都增加一倍,,则产出增加1倍。
c.符合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因为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d.将两边同时除以得到:单位工人产出。
e.当时,。当时,。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小于1倍。
f.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不是规模收益不变,而是规模收益递减。
g.不一样。(c)考察的是当劳动力和资本同时变化时,产出也同比例变化,属于长期范畴。(f)考察的是只增加人均资本时,人均产出如何变化,人均产出和劳动力不是同比例增加,继续增加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会使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速度下降,属于短期范畴。
h.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如图10-1所示。
图10-1 单位工人产出与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关系
单位工人的产出随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多,单位工人的产出增长速度变慢。与教材中图10-5所示关系的一般形状相同。
5.考虑问题4中的生产函数,假设为常数,等于1。
a.导出增长率与产出及资本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b.如果想要得到2%的年产出增长,则要求资本增长率为多少?
c.在b中,资本对产出随时间的比率是多少?
d.在这种经济中,可能永远维持2%的产出增长吗?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答:a.若,则原来的生产函数就成为,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
,因为对数形式可以表示增长率,则有。也就是说产出的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的一半。
b.由a中的结果可知,要想使年产出增长率为2%,则要求资本增长率为4%。
c.资本对产出的比率为,由于产出的增加比资本慢,因此这一比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d.在这种经济中,不可能永远维持2%的年增长率。
这是因为,资本的增长快于产出,为了资本的净积累,则要求储蓄以同样的速度增加,而储蓄的增加不可能超过产出,即储蓄率必定小于1。在这种经济中,之所以资本的增加快于产出,就是因为资本收益递减。
6.在1950年到1973年间,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增长率都比美国高出至少两个百分点。但那段时间内的最为重要的技术进步都发生在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1950年到1973年间,最为重要的技术进步都发生在美国,但是其他国家都可以通过引进美国的先进科技来缩小他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因而有着高的技术进步速度。
7.在教材表10-1中,我们看到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的人均产出水平在2000年比1950年更为接近了。这里我们将检验另外一组国家的趋同性。
访问pwt.econ.upenn.edu.,其中包含了佩恩世界表(参见图10-1和专栏“PPP数字的构造”)。
a.从网站的菜单里选择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美国的人均GDP,从1950年到2000年。
b.一旦这些数字出现在浏览器中,就把它们存为文本文件并导入到你的电子数据表程序中。计算每个国家每年的实际GDP与当年的美国GDP的比率(因此美国的该比率将在所有年份都等于1)。
c.画出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该比例从1950年到2000年的图形(所有国家都画到一幅图中)。图形是否支持在问题(a)中所列的四个国家之间存在趋同性的观点?
d.对阿根廷、委内瑞拉、乍得、马达加斯加和美国重复同样的练习。新图是否支持在这一组国家之间存在趋同性的观点?
答:略。
8.使用目前的汇率和PPP方法比较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a.根据2000年的国际金融统计(IFS),俄罗斯的GDP为73506.5亿卢布,而其人口为145612百万。计算以卢布价格表示的俄罗斯人均GDP。IFS给出的2000年卢布兑换美元的平均汇率为28.129。将俄罗斯的人均GDP按照汇率兑换成美元。
b.IFS给出2000年美国的GDP是98169.7亿美元,而其人口是285003百万。计算美国以美元价格表示的人均GDP。
c.运用汇率计算2000年俄罗斯的人均GDP是美国的人均GDP的百分之多少?[即用a中的答案除以(b)的答案]。
d.在佩恩世界表(pwt.econ.upenn.edu.)中取得2000年俄罗斯人均GDP对美国人均GDP的百分比(用PPP的形式)。
e.为什么(c)与(d)中的数据不相同?
答:a.俄罗斯的人均GDP用卢布表示为:人均GDP=亿卢布/亿人口=73506.5/0.145612≈504811(卢布);换算成美元约为(美元)。
b.类似的,美国的人均GDP用美元表示为(美元)。
c.2000年俄罗斯的人均GDP占美国人均GDP约为。
d.在佩恩世界表中,2000年俄罗斯人均GDP对美国人均GDP的百分比为28.6%。
e.佩恩世界表中消除了俄罗斯价格较低因素的影响,因此占比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