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教育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不同别派提出的教育学研究任务。

【答案】A

【解析】经验科学是“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考点】不同教育起源说的基本观点。

【答案】B

【解析】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其中,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包括:教育活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教育活动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中;教育起源于动物将天赋的本能传给后代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题中所述的就是沛西·能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教育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案】B

【解析】我国当前的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成熟论

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考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

【答案】D

【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教育适应生活说和教育准备生活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是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叫儿童适应眼前的生说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其首倡者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和杜威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给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题中所述的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就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的观点。该考点在2011年是第一道综合题出现,30分。

6.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考点】《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内容。

【答案】C

【解析】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部分指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的联合办学。”

7.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B

【解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年和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8.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外观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考点】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内容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其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做什么转变为课程实际做了什么;外观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模式,它强调描述和判断两个主要的操作过程,不仅要看一个具体的课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要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CIPP评价模式是用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它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改革服务。

9.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

A.发现教学模式

B.掌握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案】C

【解析】发现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重组和改造,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发展;掌握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卢姆,强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它包括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测验—测验—矫正—再测验几个阶段;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论对范例教学组织环节提出了各种设想,其中施滕策尔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概括了其他范例教学论者所提出的各种设想。因此,范例教学模式的组织技术可以以他的基本设想为代表,划分为四个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范例性地阐明“类”;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

10.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教学策略

B.教学模式

C.教学目标

D.教学设计

【考点】教学设计的概念。

【答案】D

【解析】教学策略,通常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和师生关系互动的规范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者范型;教学目标是指在某一个阶段(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构,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2011年,该考点以简答题的形式再次出现。

1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戊

【考点】体谅模式的核心观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答案】D

【解析】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等在课堂生后中销声匿迹,并引导学生关系人,体谅人。在这一模式中,体谅既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关心。题目阐述的教例中,只有学生丁和戊是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具体内容的。

【答案】D

【解析】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义务所做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院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在2011年考试中,也出现了考查1995年教育法中有关教育方针的方面的选择题。

1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的是(  )。

.教师工作是基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劳动

.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套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劳动的成效具有滞后性

.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

B.

C.

D.

【考点】教师劳动专业性的基本内涵。

【答案】A

【解析】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

14.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轻视礼乐教育

D.轻视科技教育

【考点】墨家教育主张的特点。

【答案】C

【解析】墨家和儒家都比较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史教育,而科学技术教育是墨家教育内容最有特色的方,但是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儒家思想“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墨家认为儒家的乐教,不仅靡费人力财力,而且消磨人的意志,于社会无补,主张“非乐”,因此反对音乐文化和一切文娱活动,忽视音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A项和B项是儒家和墨家的共同之处;墨家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因此D项说法是错误的。2011年教育学选择题考查了墨家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

15.汉代察举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

A.孝廉

B.达于教化

C.贤良方正

D.茂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察举制中的考试科目的掌握。

【答案】A

【解析】察举制度是汉代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来选拔官吏,不断完善汉初的察举制度。察举科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常科,如孝廉为岁举,茂材在西汉为特举,东汉定为岁举;二是特举,临时需要或统治者个人兴趣偶一为之,如贤良方正科、明经科、童子科等。在各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注重考察德行,以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6.国子学始立于(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考点】国子学的设立时间。

【答案】A

【解析】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以后国子学制度逐步得到发展,成为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

17.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礼乐

B.礼法

C.仁义

D.天理

【考点】韩愈教育思想和《师说》的掌握。

【答案】C

【解析】韩愈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构成了教师的任务。

18.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大都授

B.下帷讲学

C.讲论讲会

D.转相授受

【考点】书院的教学方式。

【答案】C

【解析】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到了明朝中叶之后,随着东林书院《东林会约》的制定,讲会之风盛行。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

19.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论语》和《孟子》

B.《论语》和《中庸》

C.《孟子》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考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王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求放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可见,王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

20.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人性如素丝

B.人性无善无恶

C.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D.人性具有稳定性

【考点】王夫之的人性与教育作用。

【答案】C

【解析】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所以,在人性与教育作用的问题上,王夫之强调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1.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

A.涵养道德

B.开发“民智”

C.发展人的个性

D.造就“完全人格”

【考点】蔡元培的教育目的观。

【答案】D

【解析】蔡元培从国家与个人、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对峙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完全人格”的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所谓“完全人格”,是指德、智、体、美(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教育(智力)、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最高境界)和美感教育“五育”)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采取军国民主义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国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这“五育”有机结合起来,构成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2.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深刻反思“癸卯学制”颁行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  )。

A.改革普通教育

B.发展师范教育

C.扩大高等教育

D.推进社会教育

【考点】“癸卯学制”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1913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对“癸卯学制”颁行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扑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做了剖析,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队走向社会后的题目毫无用处,提出要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提出改传统教育为近代实用教育的思想,成为民国初年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先导,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新教育改革运动。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指的就是普通教育。

23.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系统混杂,目标分歧”为由整顿全国中学教育,其主要举措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中学分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B.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

C.高中分设文科和理科

D.中学分设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

【考点】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

【答案】D

【解析】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整顿全国教育,认为中学系统混杂,目标分歧,导致中学的普通教育无从发展,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难以保证。12月,教育部相继公布《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中学法》,废止综合中学,将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分别设立,而高中不分文理科等。这一变革使中学教育的目标、结构与线索更为清晰,更有利于发挥各种教育的功能,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24.在中世纪,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并使之得以保存和传播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拜占廷教育

B.阿拉伯教育

C.基督教教育

D.世俗封建主教育

【考点】拜占廷教育发展状况和特点。

【答案】A

【解析】中世纪,在拜占廷的封建化过程中始终存在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还有从古代承继下来的比较繁荣的城市和发达的工商业。因此,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盛行私人讲学;中等学校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高等学校以“七艺“为基础课程,重视法学教育,医学教育也比较发达等,而且根据拜占廷的政治、经济特点,特别是它的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对它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其二,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其三,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此外,在拜占廷教会,除主教外,所有教士均可以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可见,拜占廷教育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并使之保存和传播。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5.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奥古斯丁

【考点】柏拉图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一直居住在理念世界里,并获得了关于理念的各种知识。但进入肉体以后,由于灵魂受到肉体的遮蔽就忘记了原来在理念世界里获得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回忆),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也就是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现象世界,眼睛向上,转向光明,看到真理、本质、共相(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柏拉图所要求的这个“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活动;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26.15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形式主义化的标志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西塞罗主义

B.昆体良主义

C.新托马斯主义

D.新柏拉图主义

【考点】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实践。

【答案】A

【解析】15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古典文化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促进人充分发展的手段;过分强调古典文化教育,过高评价西塞罗文体并将其作为作文的唯一正确的范例,主张单纯效仿西塞罗等。西塞罗主义完全反对使用在西塞罗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词汇和习语,主张单纯仿效西塞罗。西塞罗主义的盛行标志着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弊端,背离了人文主义文化修养的目标,也说明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因食古不化而走上了穷途末路。

27.被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  )。

A.量力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而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是人的知识的惟一真实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惟一真实基础,因而他将直观性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

28.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B.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

C.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教育

【考点】卢梭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自然、人、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时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29.20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自然后果

B.作业的作用

C.感官教育

D.游戏的作用

【考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答案】C

【解析】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感官教育。她极为重视感官教育,其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练习为主。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在实施感官教育时,蒙台梭利强调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感官教育主要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故应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并循序渐进地进行感官教育。在感官训练上可采用分解的办法,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进行练习。

30.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自由与合作

B.活动与主动

C.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D.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

【考点】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的一项教育革新计划,它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按照帕克赫斯特的设想,道尔顿制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的速度和方法负起更大的责任。她主张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据此提出了自由与合作的原则。所谓自由,是指,在学习上,不要用课时表做硬性规定,不给学生压力,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做出学习的安排。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所谓合作,是指在学校中,学生应该互相交往,互相帮助,共同自由的生活。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英国工党政府将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合并组建成新型中学。这种中学是(  )。

A.完全中学

B.统一中学

C.综合中学

D.文实中学

【考点】20世纪以来英国中等教育的改革。

【答案】C

【解析】战后英国主要的中等教育机构类型是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种形式构成,各种中学的差别反映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争论。1965年工党执政期间,决定在保留文法中学和公学的前提下把其余中学全部改造成综合中学,以体现教育机会均等,保证中下层子女也能进入像文法中学这样质量高、设备优越的学校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2.“如果现在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有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么这只是表明,直到现在人对他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的珍惜还是甚于对他的精神健康的珍惜,他对后代的物质财富的关心,超过对他们的优良教育的关心。”作此表述的教育家是(  )。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凯洛夫

D.赞科夫

【考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主张,为发展教育学,培养一批教育学者,最好的途径便是创办教育系。设立教育系的目的是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其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应用。他说,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托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的子女的道德和心智托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祖国的未来托付给他们。由于乌申斯基以其卓越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活动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题中所述正是乌申斯基关于设立教育系的理由的论断。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3.杜威教育理论成型的标志性著作是(  )。

A.《经验与教育》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教育与社会》

【考点】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著作。

【答案】B

【解析】杜威是美国教育学家,其重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1897《我的教育信条》;1899《学校与社会》;1983《经验与教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4.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考点】学习的实质。

【答案】B

【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在理解“学习”的含义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ACD三项虽然都有行为上的变化,但A和C属于生理的本能使然,视觉适应属于生理适应,青春期男孩变声属于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变化。D项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行为变化。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梅子的颜色形状本来是中性刺激,梅子被放入口中产生了唾液就形成了无条件反应,多次刺激过后,颜色和形状这个中性刺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这样,看到梅子就能产生唾液,也就止渴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5.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考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他认为: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36.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联结理论

B.认知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考点】不同学习理论派别的核心观点。

【答案】C

【解析】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联结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出动地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任务;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论、自我实现理论及“患者中心”出发,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7.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考点】学习策略的含义。

【答案】A

【解析】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缩写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等。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主要有画线、复习策略等;编码与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主要有列提纲、系统结构图、网络关系图和列表格等。计划监控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38.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命题

B.语义网络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系统

【考点】知识技能和运动技能之间表征方式的不同。

【答案】D

【解析】表征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通常,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命题、语义网络和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是指构造知识型系统和建立认知模型时常用的知识表示的形式系统。产生式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行行动Y”,即当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一个产生式,而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若干个产生式,这些产生式组成了产生式系统。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掌握某种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后实现的,是把相应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活动方式的过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9.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

A.经验—分析范式

B.社会批判范式

C.诠释—理解范式

D.复杂思想范式

【考点】不同类型的教育研究范式。

【答案】D

【解析】复杂思想范式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范式。复杂性思想关注随机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潜在性,正是这些系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客观世界变得复杂,使思维主体本身要具备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复杂性思想)去面对世界自身的复杂。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正是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思想范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0.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

A.教育论文集

B.教育年鉴

C.教育辞书

D.教育专著

【考点】各种研究文献来源的特点和把握程度。

【答案】B

【解析】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档案资料。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教育年鉴通常汇集了一年内的重要时事及有关教育领域的数据统计资料;教育辞书主要提供的是大量词条型文献,有助于研究者概括性地了解某一研究领域;专著和论文集则是带有作者个人观点的、需要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文献。

41.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事件取样记录法

B.日记描述记录法

C.时间取样记录法

D.行为检核记录法

【考点】不同观察研究所适宜的记录方法。

【答案】B

【解析】按照观察的实施程序和方法,可以将观察法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观察者深入到观察的客体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参加其中的活动,使该集体中的人们把他视作集体的一员,以相应的态度对待他。观察者便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观察课题的深层结构及其关系,了解有价值的资料。结构式观察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事件取样记录法、时间取样记录法和行为检核法;个体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并与研究目的有直接联系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其发生和变化过程,就是行为事件取样观察,简称事件取样。非结构参与式观察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日记描述记录法。以时间作为选择的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是否发生,发生频率,持续时间。行为检核表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行为出现是时,就该在该项目上做标记。日记描述法,就是以观察日记的方式对儿童自然发展进行描述。同时,观察者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因此,最适宜的记录方式应该是日记描述记录法。

42.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的优点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更具客观性

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研究

C.更有利于研究深层次的复杂问题

D.更易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考点】教育调查中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优缺点。

【答案】C

【解析】相对于访谈调查来说,问卷调查具有可以选取大样本量,效率较高,结果较少受主、被试交互作用的影响,结论比较客观,所收集到的资料便于编码和统计处理等优点。相对于。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性强、可以深入了解问题。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员可以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重复解释,使被调查者了解问题的实质,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43.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和选项Y的被选率都是35%。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表述为“仅占35%”。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公共性原则

D.伦理原则

【考点】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因研究者自身价值观、好恶、愿望等各种主观因素所致偏差的影响,力求了解事实真相。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的视角、采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都应当是新颖的,前人未曾谈讨和未曾获得的新发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从客观现实及其实际需要出发,在客观现象的复杂联系中,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以此作为相关领域实践活动的指南,并在时间活动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认识。伦理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的加以利用。题中所述的做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2011年简答题考到教育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44.在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中,某统计量为﹣1.5,该统计量最有可能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标准差

B.方差

C.标准分数

D.相关系数

【考点】标准差、方差、标准分数与相关系数四个统计量的不同。

【答案】C

【解析】标准差是指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方差是指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分数是利用线性转换的原理,将一组数据转换成不具有实质的单位与集中性的标准化分数;相关系数是指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相互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包括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二列相关系数、点二列相关系数、多系列相关系数等。相关系数只能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并不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B两项的取值为正数;D项,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1≤r≤1。2011年选择题考到了相关系数。

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前言部分

B.正文部分

C.结论和建议部分

D.附录部分

【考点】教育研究报告的构成。

【答案】D

【解析】一般而言,教育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结构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大体上由标题、前言、正文、结论及附录五部分组成。其中,附录的内容包括用于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调查表(或问卷),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研究记录等。

二、辨析题:第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2)题中的观点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还包括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的。

(2)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三、简答题:第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同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如开明的政治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消解学校教育中的消极影响;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氛围等。

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对青年给予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全人生的指导”的内容:

人生观指导:以对人类做出贡献为幸福。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要求将青年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思考人生的目的,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

政治观指导:投身革命,改造社会,欲做专家,先做战士。杨贤江旗帜鲜明地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

健康生活的指导:具备常识,注重锻炼,有强健的体魄与精神。健康生活就是体育生活。杨贤江认为,有鉴于传统教育的缺陷,健康生活尤显重要,也是青年应有的态度和义务。健康生活是个人生活的资本,倘若健康生活不完全,人将不能有所生产,近乎废物。

劳动生活指导:以劳动为荣,有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劳动生活或称职业生活,是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是幸福的源泉,人人都应持“乐动主义”,快乐地劳动,并以之与生活目的保持一致,轻视劳动就是轻视了自己。

公民生活指导: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公民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要懂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人群而存在,青年人尤其要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文化生活指导:参加科学、文艺、游历等多方面文化活动,富有人生情趣。文化生活或谓“学艺生活”,包括科学、文艺、语言、常识、游历等的研究和欣赏活动,可增添人生情趣,促进社会进步。

51.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赫尔巴特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与审思,提出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其理论的简评如下:

(1)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联合(或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

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3.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

(1)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得出的经验定律;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而非方向性假设只简单地指出哪里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

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2)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

四、分析论述题:第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l.G.Sandberg)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态比较。他以欧洲各国1850年的成人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1913年和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欧洲国家识字率与收入水平

(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

(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表中数据所显示的教育影响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成人识字率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成人识字率越低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可见,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1850年,有些成人识字率超过70%的国家(如瑞典、芬兰)收入位次很低,有些识字率约50%的国家(如英格兰和威尔士、比利时)收入位次颇高,甚至有些识字率低于50%的国家(如西班牙)的收入位次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识字率高的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超过识字率偏低的国家。这表明,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其经济功能具有滞后性。

(2)教育之所以具有上述经济发展功能,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具体表现为:提高劳动的自觉性,缩短掌握新技术和转换工种的必要时间,形成解决复杂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发明、参与生产管理、革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

教育的经济功能之所以具有上述滞后性特点,是因为:第一,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影响下一代人的素质,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二,教育水平起点高的国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时间越久远这种由教育带来的经济优势就越明显;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教育发展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教育水平起点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55.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对待外来文明总的态度,体现在教育方面尤为显著。洋务派与日本维新派在教育方面都花了较大的力气,然而,起点不同,具体的政策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相差很大。

(1)指导思想的异同

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与“和魂洋才”。

相同点: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式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

不同点: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式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办西式近代教育。

(2)改革措施的异同

相同点: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都聘请洋教员执教、开办西式近代学校。

不同点: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且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是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政府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的,力量强大。

56.本题为必选题,请在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5个实例:

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地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上述5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消退法。依据行为主义学习观点,一种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消退。他对学生“做鬼脸”的行为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最终使其消退。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作过激的反应,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化。

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隔离法。他对学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将违规学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防止其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

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质较严重,予以忽略是不恰当的。教师采用严肃批评、写检查等惩罚性措施,使其错误行为受到禁止,或使其发生的概率降低。

例四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地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

例五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师。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为了探索提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

(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

【分析】考查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了解程度,教育研究方法中有理论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实证方法中包括,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实验研究方法中包括,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肯定用的是观察法;去学生家做家访,用的是访谈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观察法和访谈法,还部分设计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2)选择之一:教育行动研究

理由如下: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探究,对理论研究更为适合;而对于李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目的来说,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更为适合。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实验要求严格的变量控制,难度较高;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无需严格的变量控制,对李老师而言,相对简便易行。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通常是分离的,而教育行动研究更强调行动者成为研究者,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好处。

选择之二:教育实验研究

理由如下: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行动研究追求教育实践的改进,而教育实验研究更侧重于因果关系的探究,更有利于李老师确证“扩展课外阅读”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做严格的变量控制,因而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均不强;而教育实验研究要求对变量作适度控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高,更有利于李老师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教师自己成为研究主体,受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研究有可能流于肤浅和零碎;而选择做实验,李老师的研究可以在学校科研顾问的指导下进行,这更有利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的概括提升和李老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