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842教育管理真题及详解
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842教育管理真题
科目代码:842
科目名称:教育管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30分)
1.教育行政体制
2.教育预测
3.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教育经济效益
5.教育需求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要回答编制教育计划的步骤。
2.简述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的措施。
3.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4.简述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1.请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谈谈你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认识。
2.试述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842教育管理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842
科目名称:教育管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30分)
1.教育行政体制
答: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教育预测
答:教育预测是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教育预测具有预测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前提性是指教育预测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做出来的,前提条件又分为必然性前提和假设性前提;时间性是指教育预测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这种时间概念有时笼统地表示为将来,今后,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可以确切地给定,如1990年、2000年等;描述性是指教育预测必须描述预测对象的特征,通过描述事物的特性如状况、数量、质量等的变化,进行预报或预言,这个描述可以概括地描述和说明,也可以用确切的数值或量词来表示。
3.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4.教育经济效益
答:教育经济效益亦称“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价值”等,是指一国、一地区、一学校投入教育的资金与教育产出的成果的比较。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②间接产出,即这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5.教育需求
答:教育需求,就社会而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是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要回答编制教育计划的步骤。
答: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编制教育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教育发展计划是综合性的计划,它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统一。教育发展计划目标的多元性等因素,使教育发展计划的作业领域扩大并复杂化了。因此,提供正确的信息或完整的资料是制定计划的前提。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了解教育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实态及倾向,正确进行现状分析并预测将来,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与计划实施方案的拟定与选择提供依据。
(2)计划目标的设定
在收集与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要确定计划目标。目标的确定是以价值观为前提的。价值前提一般不能通过经验、观察、实验直接验证,它属于政策性的规定。因此目标的设定特别是计划目标的确定应该根据上级有关政策、任务和要求来进行。但这并不等于说计划目标的确定可以完全不顾事实前提,相反合理可行的计划目标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有关事实情报的基础上。
(3)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
这一步骤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出多种替代实施方案;二是满意方案的选择。提出多种替代实施方案,实质上就是研究在达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满意方案的选择,即在提出各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之后,在比较、评价这些不同方案中进行满意的选择。
(4)在实施中的调整
任何一个经过精心研究制定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在实际执行中总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修改和补充,这是因为客观情况总在不断的变化。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及时了解掌握计划执行的情况和问题。从组织措施上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计划和方案执行之前,就要提出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
2.简述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的措施。
答: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效率是指所完成的任务与时间、人力、物力消耗的相对量,或者说完成任务与所用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比例。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是教育行政组织的改革和建设活动中要解决的重要客课题和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的措施包括:
(1)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活动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教育行政组织改变以监督控制,特别是对下级教育行政组织和教育机构直接控制为主的职务活动,突出计划职能和指导服务职能的发挥,以调动下级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机构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组织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
(2)使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
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所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的数量、层次划分、规模大小都要有利于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与效益的实现。不能因人而设,也不能因一时需要而随意乱设。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上,决策、执行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员冗多,而监督反馈系统则很不健全,机构少,人员不足,应该在实现教育行政组织的合理化过程中逐步加以改善。
(3)提高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指心理方面固有的特点和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具体为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智能素质。提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通过全面有效地实施公务员制度,特别是大力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去实现。
3.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美国的沃尔什首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的含义。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的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这一理论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只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看不到人口质量的经济价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第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第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或者说是相近似的,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第三,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4.简述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答: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由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
(2)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
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
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
③以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
④以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
(3)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劳动简化比=∑(以某种尺度简化出的劳动简化比×受各级各类教育劳动者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百分比)
(4)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计算公式为:
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实际劳动力总数
(5)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绝对值公式:贡献率=国民收入增长额×报告期对国民收入的比率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1.请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谈谈你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认识。
答:(1)劳动力市场概述
①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力是指存在于人体内,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投入市场作为交换对象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也就是使劳动力商品化,让劳动者在市场上通过选择,体现自己的劳动能力,并以工资的形式获得一定的利益回报。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②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引人经济领域,市场逐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通过自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市场配置各种生产因素。劳动力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
(2)高等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①劳动力市场是联结高等学校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
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人才和劳动力既是高等学校培养的对象,又是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促进生产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的配置需要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的流动体: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谋职,劳动力市场根据其供求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中的配置。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包括价格信号在内的市场信号,以及求学者和其家庭接受到市场信号后产生相应的期望收益,高等学校则根据这些信号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要解决对高级专门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即通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当然还应看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劳动力的周期比较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满足物质生产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在解决人才和劳动力供求矛盾时,也不应忽视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应该把市场机制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
②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已不是行政机构制定的计划,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密切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当社会经济发展对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需求,而这类人才的供给不足时,用人单位就会用提高这类人才工资待遇的办法来吸引和招聘所需人才,刺激这类人才的供给。反之,当某类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他们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工资待遇也会相应降低。
2.试述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21世纪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基础。总结起来,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如下:
(1)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①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
我国教育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为各个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就成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②教育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教育主要是通过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的。任何人违背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用政治斗争或经济活动的办法进行教育改革是必然要失败的。把政治斗争的方法,经济制裁的方法移植到教育工作中也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2)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①自上而下
这种领导改革的模式是:通过召开会议或发布文件的方式,自上而下地领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学习文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分类指导,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几个工作环节。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教师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与上级领导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又要按照上级的文件去办,他们往往忽视了本地区、本校的特殊情况,使改革发生了偏差。
②自下而上
基层组织负责人或教师对某种改革有积极性,但是由于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而使改革失败。实践证明,教育改革必须调动两个积极性,既要自上而下,又要由下而上相结合。它体现了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3)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待教育改革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防止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每次改革都应当是对教育自身的完善和提高,而不是对过去教育成果的否定。
(4)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持,而除此之外,没有积极的态度是不能推动教育改革的,没有扎扎实实的方法、步骤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5)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①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教育改革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主动参加,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当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意义和改革的内容缺乏理解的时候,要给他们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统一大家的认识。
②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世界观问题的界限
对待不同看法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有的属于学术观点问题,有的属于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极个别的属于政治问题。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不要胡乱上纲上线。
(6)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教育改革往往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成熟的方案供我们采用。因此,要鼓励大家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允许试验也允许失败。由于教育改革的成果(教育质量、教育的社会效益)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显现出来的,因此,教育领导机关对于教育改革中某些经验和具体做法、成效,不轻易表态。
(7)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每种教育改革方案都有利弊两个方面。教育改革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利大于弊,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弊大于利,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在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有利的方面充分发扬,使不利的方面尽量遏制。
(8)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领导教育改革的人一定要充分地估计到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领导者选定正确的改革目标模式,改革的攻势一旦发动,就不能后退,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后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