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答案】D
【解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揭示的是一种必然联系。“四季循环,昼夜更替”体现事物运动过程的必然联系,二者都体现出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地球在时刻运动着,人相对于地球来说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人也是在一直处于运动中。诗句很形象地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美眉、超女等。这些现象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汇代表新的意识,是对新出现的事物的反映。
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D
【解析】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其以“心”这一主观精神作为事物的本原和运动的主体。
5.《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两个事实说明了(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
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D
【解析】韩信与马谡同样依据《孙子兵法》做出了相同的战略决策,却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异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战争结局。说明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取得成功。
6.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电脑只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也不可能取代人脑。
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句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不用眼睛或者耳朵,黑白近在眼前也看不见,雷鼓近在耳边也听不见。它表达了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8.我国古代哲人提出的“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 )的观点。
A.多元论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
D.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D
【解析】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9.医学科学家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丧失意识。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解析】这段话说的是若大脑皮层受损就丧失意识,说明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物质载体。意识的源泉是实践;意识是否正确与人脑是否健康无关;意识有对错之分,未必都是正确的。
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于是,科学家们呼吁,加强对月球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科学家们的呼吁说明( )。
①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可以为人类造福 ②认识了月球运动规律,就可以避免地球上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坚持联系的观点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④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地球和月球是一个互为联系的宇宙存在。科学家经过研究认识到地球上很多自然灾害的祸源在于月球,充分体现了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才能找到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表明,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利用规律才可以造福人类。②的表述过于绝对化;④的表述过分地夸大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
12.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B
【解析】题中的情形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13.哲学基本问题与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关系是( )。
A.前者涉及自然界两大类现象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人类社会两大类现象的关系问题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不涉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才关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C.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中的表现
D.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只存在着认识根源,没有历史根源;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既有认识根源,也有历史根源
【答案】C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两大类现象之间关系的概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涉及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观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人类社会两大类现象的关系的概括。其中,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无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还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都存在着认识根源和历史根源。
14.2004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 )。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
D.自然界的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
【答案】B
【解析】本题所述事实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15.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风险,但中国的老百姓忌讳谈及风险,忌讳谈及发生了意外怎么办,所以,人们会主动购买银行证券产品,却很少主动购买保险。这说明( )。
A.客观事物对意识影响巨大
B.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总是落后于客观实际
【答案】C
【解析】老百姓忌讳谈及风险,结果导致很少主动购买保险,体现了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
16.毛泽东曾引用《庄子·天下篇》中的“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B.物质世界是没有静止的绝对运动
C.静止是无条件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D.运动是必然的,静止是偶然的
【答案】A
【解析】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其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其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17.相对静止是( )。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答案】B
【解析】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18.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 )。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D.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答案】A
【解析】实践证明,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1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D
【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20.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C
【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经》中提出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观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来比喻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换的观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违背了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分析看待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答案】B
【解析】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自在之物”),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为我之物”),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使“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
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高寒缺水、土地贫瘠地区,由过去单纯种植粮食改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从而摆脱了以往的贫困面貌。事实表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一些不宜种粮的山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可以大种果树,也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这样,原来的种粮劣势就可变为另一种生产优势。这说明( )。
A.劣势和优势是对立的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劣势和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C.劣势和优势既互为存在前提,又相互转化
D.只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就能变劣势为优势
【答案】D
【解析】ABC项虽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不是对题干的具体说明,只有D项才是对题干的具体说明。
23.从唯物论角度看,坚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是因为( )。
A.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主观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指的是错误的意识;“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包含了两方面内容,而题干只讲了错误的意识这一面;“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是主观唯心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与题意无关。
24.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B
【解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道理,只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符合。
2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尽管以客观事实(天下之事物)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对马寅初的理论却长期未予重视,以致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 )。
A.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只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答案】D
【解析】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活动,题中用两个事例做对比,说明只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7.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种理论是(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答案】C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类本身的判断是宇宙万物最后的标准固然是惊世之论,但其劝告人类与自然分道扬镳的观点,作为思想资料,不但对那个时代产生了积极的现实影响,而且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复兴的借口和理论的帮助,这一深远的历史影响显然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2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答案】A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9.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 )。
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答案】D
【解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映象,同时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的创意即是以现实中的人类理念为基石创造的。
3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答案】D
【解析】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1)进一步丰富和证明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2)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原理;(3)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的模拟、物化,把思维、意识转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3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
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答案】C
【解析】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2.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答案】D
【解析】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不变的、无条件的客观实在性。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人们的时空观念也具有相对性。通常人们心情愉快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心情抑郁时,则感到时间过得很慢,这恰恰表明了“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这一原理。
3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A
【解析】一般给事物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但是对于物质无法用这种方法下定义,因为再也没有比物质更大的东西了。所以对物质的界定,只能通过某种关系。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界定,才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4.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 )。
A.社会的存在
B.物质的存在
C.个人的存在
D.理性存在
【答案】C
【解析】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的“存在”指的是个人存在,比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35.尽管右脑比左脑更富有创造性,但人类的创造均是左右脑协同工作,并且是由右向左或称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意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D.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答案】C
【解析】题干首先指出人类的创造是在左右两脑协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指出这种协作是由右向左进行的,然后指出人类的创造是由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也即指出了意识活动的规律。
36.克隆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上的困惑。要正确认识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必须坚持( )。
A.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要弄清哪些是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能因为事物有不好的一面就否定其好的一面。
37.有人指出:没有广告的产品,怎么能知道它是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 )。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答案】A
【解析】题中材料说明的是意识的主观性问题,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材料中不同人对广告的看法不同说明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意识主观性的第一个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答案】A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该题所给定的人们关于对龙的形象的各种说法,体现了意识的本质,即“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2.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民应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答案】ABCD
【解析】“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强调信心的重要性;“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指出人们恐惧的其实是“恐惧”这一心理行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指出人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事不必难,知难不难”说明只要知道事情的难度在哪里,事情本身就不会难了。这四项都说明了意识对人、事物本身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3.胡锦涛指出,要胜利完成2009年的各项任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答案】ACD
【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同样,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4.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答案】AD
【解析】“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的“饼”属于精神范畴,两者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而主观反映又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题目强调的是画饼不能充饥,画饼不能代替现实的饼。“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思是强调画饼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与题目没有直接的关系。“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本身错误,精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能转化为物质。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的
【答案】CD
【解析】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殊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有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的说法是( )。
A.它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B.它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
C.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D.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答案】ABCD
【解析】世界统一于物质,其基本内容包括:(1)承认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但是又承认它的统一性,即无比复杂多样的世界具有共同基础和本质。(2)这个共同基础和本质就是物质,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或物质发展和存在的表现。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这一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和前提。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便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依赖于部分
E.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答案】ABE
【解析】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黑格尔的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部分依赖于整体”,“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也正是“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但整体却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的总和。此外,黑格尔的话是说明“部分依赖于整体”,而不是“整体依赖于部分”。
8.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有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有些则不然
C.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变了,事物本身也要发生变化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变了,事物不一定随之而改变
【答案】AC
【解析】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事物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发展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答案】BD
【解析】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它既可能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对象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等)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BC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主观愿望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做饭意图的实现必须以米等物质的存在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即要做到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
11.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趟过一条小河时,却不知道可以用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 )。
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D.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答案】CD
【解析】黑猩猩可以模仿人用水龙头取水灭火,但却不知道可以用河水灭火,说明了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是有根本区别的,黑猩猩并不具备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CD
【解析】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一般物质而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物质存在多样性的思想。
13.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
A.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B.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C.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答案】AD
【解析】B、C两项与所给材料无关,A、D两项主要是说明人类关于上帝的意识。
14.“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句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答案】AB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15.坚持不同的观点,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这表明( )。
A.意识正确与否受主观因素影响
B.不同性质的意识起不同的作用
C.意识对客观事物有时起决定作用
D.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答案】BD
【解析】“观点”属于意识的范畴,坚持不同的观点,即用不同的意识指导实践。有不同的发展前景,则表明不同的意识具有不同的作用。意识影响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意识正确与否受主观因素影响”与题意无关,“意识对客观事物有时起决定作用”的观点错误。
1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案】ABD
【解析】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事物的主要矛盾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因为( )。
A.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B.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C.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
【答案】ABCD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18.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答案】ABC
【解析】魏源的话强调了实践和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了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这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19.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 )。
A.自然物质的多样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和结构性
D.对意识的依赖性
【答案】A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指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可知性和结构性”不是把握物质范畴的重点,“对意识的依赖性”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题。
20.面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涨,有专家指出:“提高石油等资源产品价格必将对物价产生全面影响;但如果不加以及时调整,又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体现了( )。
A.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B.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把握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
【答案】AD
【解析】“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有误,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犯了形而上学片面看问题的错误,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二重作用,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1.“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答案】CD
【解析】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3)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4)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2.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从中可以看出( )。
A.牛顿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B.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的、无关的
C.牛顿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牛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答案】BC
【解析】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与任何外在情况无关。这种观点没有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牛顿的观点不能表明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23.物质运动规律的特点是( )。
A.主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不可重复性
【答案】BC
【解析】物质运动规律的特点是: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三、判断题
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句论断的含义是: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理解和确认。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换句话说泄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2.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答案】×
【解析】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这一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 )
【答案】×
【解析】“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唯心主义观点。
4.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本原,即认识论问题。( )
【答案】×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本源,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5.哲学上的物质就是实物。( )
【答案】×
【解析】实物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存在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是一种客观实在性。
6.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
【答案】√
【解析】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7.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 )
【答案】×
【解析】把世界看成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承认僵化的量变,否认质变的存在,这种观念属于形而上学。
8.社会意识主要是指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
【答案】√
【解析】
9.相对静止是指事物绝对不动。( )
【答案】×
【解析】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性,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并不是事物的绝对不动。
10.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答案】×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在意识上的表现。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四、论述题
试述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意识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经验,也可以说它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意识可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而改变、创造世界。
五、分析题
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决定,从3月20日起,美国将对大多数钢材征收最高达30%的进口关税,并对原钢板实行进口限额,这意味着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中国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钢材将无法进入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市场,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则实行“豁免”。欧盟表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击。我国也表示,反对美国的这一决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我国的利益。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用有关经济知识评析美国总统布什的决定。
答:(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美国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
(2)非歧视原则是WT0的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美国对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征收高关税,而对加拿大、墨西哥实行“豁免”,违背了非歧视性原则。
(2)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布什的决定必然产生的后果。
答:(1)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布什总统的决定是错误的,阻碍了美国与欧盟、中国等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美国经济同欧盟、中国等国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布什总统的错误决定损害了欧盟、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利益,反过来也会给本国经济带来损害。
(3)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反对布什总统的决定。
答: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布什总统的决定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样,我国反对布什总统的决定也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