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武汉大学2001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13-1来表示。
图13-1 均衡产出的决定
在图13-1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反之,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图13-1中,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13-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
2.边际消费倾向(山东大学2001研;辽宁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2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2010研;中南大学2004研;北京化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为)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
式中,表示增加的消费,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3)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
。
4.棘轮效应(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0研)
答: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5.持久收入假说(武汉大学2002研;南开大学2008研)
答:持久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政府想通过暂时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与生命周期假说不同的是,持久收入假说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持久收入假说认为:
(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6.绝对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绝对收入假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假设为收入的线性函数,即,其中为自发性消费,为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不过,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会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永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代表消费,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代表持久收入。
7.乘数效应(武汉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
答: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效应可用图13-2来表示。
图13-2 乘数效应
图13-2中,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表示新的总支出线,原来的均衡收入为,新的均衡收入为。可以看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以及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
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8.投资乘数(辽宁大学2000、2001研;东北大学2003、2004研;湖南大学2007研;北京师范大学2008研;江西财经大学2014研)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
,即。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征收比例税时,。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9.投资乘数与加速数(山东大学2005研)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投资乘数也越大。
加速数模型是指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资本越多,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越大。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被称为加速系数。
投资乘数与加速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投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引起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10.税收乘数(武汉大学2001研;江西财经大学2004研;北京邮电大学2007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
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11.平衡预算乘数(中国人民大学2000研;中南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2005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研;北京邮电大学2006、2009、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青岛理工大学2010研)
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时,
则。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12.节俭悖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7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
答: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13.凯恩斯定理和萨伊定律(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凯恩斯定理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简言之就是需求创造供给。
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面所决定。通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简言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1.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总是恒等于储蓄,而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华北电力大学2007研)
答: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总是恒等于储蓄,而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二者并不矛盾。分析如下:
(1)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2)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所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
事实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是相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等于储蓄为均衡的条件。正是由于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所以经济社会才会出现失业、危机和波动的现象。
2.由家庭消费函数直接加总是否可以得到社会消费函数?(南京财经大学2004研)
答:家庭消费函数体现的是单个家庭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而社会消费函数体现的是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是,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庭消费函数到社会消费函数,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
(2)政府税收政策
如果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反之,消费就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函数,因此,社会消费曲线并非家庭消费曲线的简单加总,但在考虑了种种限制条件后,社会消费函数曲线的基本形状仍和家庭消费曲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3.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关于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主张,是如何区别于“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的。(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认为,消费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收入和消费关系之间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受到了动摇和抨击。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在指出凯恩斯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
①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棘轮效应”,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②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3)对比两者可以发现,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没有短期和长期的消费区别,而相对消费理论则认为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的曲线,存在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而其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4.根据储蓄与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请解释为什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使人们的消费倾向更加稳定?(南开大学2010研)
答: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与绝对收入假说不同的是,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还会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稳定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人的一生中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具体而言,年轻时和年老时,消费倾向较高;壮年时和中年时,消费倾向较低。
一个社会中,当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即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人们就会减少他在工作期的储蓄,增加消费。这样就不会出现中年时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存钱防老的状况,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人们一生的消费倾向将变得更加稳定。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就会为了以后的生活考虑减少当期的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降低,人们的消费倾向就会因为没有保障而变得不稳定。
5.简述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之间的异同。(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7研)
答:(1)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相同之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低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不同之处
①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理论侧重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从而提出持久性收入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6.分析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函数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影响。(西南财经大学2003研)
答: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时,均衡国民收入可以用来表示,即当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经济达到均衡,此时决定的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
储蓄函数为,当投资假定为外生变量时,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可用图13-3表示。
图13-3 均衡收入的决定
结合图13-3可以看出,储蓄函数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会发生变动。当自发消费增加(减少)时,储蓄函数向下(上)平移,与投资函数形成的新均衡点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减少);当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减少)时,储蓄函数斜率变小(大),对应的储蓄曲线平坦(陡峭),与投资函数形成的新均衡点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减少)。
7.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山东大学2005研;湖南大学2007研)
答:在三部门经济中,由于没有对外贸易,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构成,即总需求。而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因此,。如图13-4所示,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总需求,在45°线上的点都表示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由于消费可以看作收入的函数,且消费与收入正相关,所以总需求曲线斜率为正,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总需求曲线与45°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就是均衡收入。
图13-4 三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另外,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利用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而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予以推导。
8.根据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说明三部门条件下,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辽宁大学2005研)
解:三部门条件下,投资变动会导致国民收入正向的成倍的变动,即产生乘数效应。结合图13-5分析如下:
图13-5 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如图13-5所示,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加投资加政府购买。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总支出线和45°线相交的交点决定的收入水平是均衡收入。假定投资增加,总支出线向上移,新的总支出线和45°线相交于点,点对应的收入水平为新的均衡收入。从图13-5中可以看出,投资水平较小幅度的变动()会带来均衡收入水平较大的变动()。
9.论述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和条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研;昆明理工大学2010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研)
答:(1)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设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支出为,并且设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则第一部门增加的支出会使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又引起第二部门的收入增加了,并且第二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的消费,于是,第三部门的收入又增加了,第三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的消费。这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带动收入增加的变动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国民经济再一次达到均衡,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为和国民收入为,因为边际消费倾向
,所以,其中,即为乘数,表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自发支出增加量的倍,并且在这里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②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③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④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收入增加会受到限制。
10.以下三种方式中,哪种方式对总产出(总收入)产生的刺激效果最大?哪种方式最小?
(1)政府增加数量为的开支
(2)政府削减数量为的税收
(3)政府增加数量为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
请说明你的理由。(南开大学2012研)
答: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政策(2)和(3)哪个最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0.5的大小比较。分析如下:
(1)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的开支,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其中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2)如果政府减少数量为的税收,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其中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3)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产出增加数量等于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相等的数量,即产出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因此,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当时,,此时政策(3)效果最小;当时,,此时政策(2)效果最小;当时,,此时政策(2)和(3)效果一样。
11.滞胀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答:滞胀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所处的经济环境改变的时候,理论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分析如下: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增加需求,其最终结果可能不是生产增加,而是物价上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因此,滞胀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之一就是: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1.假设某人从25岁开始工作,年收入为50000元,60岁退休,预期寿命为85岁,现在他已经45岁,试求:
(1)此人的财富边际消费倾向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2)假定此人现有财富100000元,则他的年消费为多少?(南开大学2005研)
解:(1)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人们总希望自己一生能比较平稳安定地生活,从而他们会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均匀地消费。
此人的终身收入为(万元),平均每年消费为(万元)。
在45岁时,此人拥有财富为(万元)。把此人45岁看成新的起点,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后每年的消费为(万元),此人的财富边际消费倾向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即此人的财富边际消费倾向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25和0.375。
(2)假定此人现有财富100000元,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其每年消费为:
(元)
即假定此人现有财富100000元,则他的年消费为21250元。
2.已知一个宏观经济的消费函数为(为可支配收入,单位为亿元),自发投资,政府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定量税收,比率税率。求:
(1)宏观经济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是多少?
(2)支出乘数是多少?
(3)政府的财政盈余是多少?(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研)
解:(1)可支配收入:,则消费函数为: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
求解方程可得:。
(2)根据支出乘数定义有:。
(3)用表示政府财政盈余,则=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其中,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亿元)。所以,政府财政盈余(亿元)。
3.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其中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问:
(1)均衡国民收入是多少?
(2)投资乘数和政府税收乘数分别是多少?
(3)当政府将一笔支出用在政府购买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否和将这一笔支出用在政府转移支付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样?为什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研)
解:(1)由三部门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
解得:
即均衡国民收入为11250亿美元。
(2)投资乘数为;
政府税收乘数为。
(3)两者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不一样。
因为,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由于,所以,同样一笔支出用于政府购买比用于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更大。
4.假定在某国的经济萧条时期,消费函数,税收函数,其中为可支配收入,为总产出。转移支付为,投资函数,政府购买。试计算:
(1)若充分就业产出为120,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或需要增加多少转移支付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2)在平衡预算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东华大学2010研)
解:(1)根据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可得:,则消费函数为:
。故三部门均衡条件为:
解得:,即均衡产出为105。
征收比例税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征收比例税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则,。
即若充分就业产出为120,需要增加6单位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或需要增加10单位转移支付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2)由于平衡预算乘数恒等于1,即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恒等于1。因此,在平衡预算的情况下需要增加15单位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5.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投资,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北京邮电大学2007研)
解:(1)将、、、和代入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方程,可得:
解得:均衡收入。
(2)边际消费倾向,则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6.假定某经济中有如下行为方程:消费;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政府购买;税收。
求:(1)均衡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2)消费支出;
(3)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中南大学2004研)
解:(1)可支配收入:,则消费函数为: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
求解方程可得:。
则可支配收入。
(2)消费支出。
(3)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7.假设政府减税500亿元,暂时不考虑挤出效应,社会的消费函数为。
(1)减税对总需求的最初影响有多少?
(2)这种最初影响之后额外的影响有多少?减税对总需求的总影响有多少?
(3)与政府支出增加500亿元相比,减税500亿元的总影响有什么不同?(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
解:(1)因为不考虑挤出效应,所以减税对总需求的最初影响只影响到消费需求。
政府减税使得可支配收入增加500,即,可得,即减税的最初影响是使总需求增加400亿元。
(2)由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故可得:
即减税的最初影响之后的额外影响是使总需求再增加1600亿元,减税对总需求的总影响是使总需求增加2000亿元。
(3),政府支出乘数,则有:
即政府支出增加500亿元,将使总需求增加2500,比同等数量的减税对总需求的总影响多500亿元。
8.如果政府决定削减转移支付,同时增加等量的政府购买,均衡收入水平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中央财经大学2001研)
解: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用表示相应的国民收入变动量,则:
由于假定,故整理得:。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因此,如果政府决定削减转移支付,同时增加等量的政府购买,会使均衡收入水平增加政府购买增加量。
9.考虑如下的简单动态宏观经济乘数模型
式中为国民生产总值,为个人消费,为投资,为政府购买,如果政府购买个单位,那么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为多少单位?(东北大学2003研)
解:将、代入,可得:
简化得:。
假设初始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所以:
……………
即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为:。
10.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是收入,消费函数为,投资。(单位:10亿元)
(1)求均衡收入及相应的消费和储蓄额;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求社会的非自愿存货;并回答收入将如何变化,并解释收入变化的原因。
(3)如果把投资增加400,相应增加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4)投资乘数是多少?(中央财经大学2005研;暨南大学2012研)
解:(1)由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得:
解得:均衡收入。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消费为,总需求为,社会非自愿存货为12000-11600=400。由于总产出大于总需求,存在社会非自愿存货,理性的厂商会减少生产,因此总产出或总收入减少。
(3)投资增加400时,由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得:
解得:均衡收入。
因此,若投资增加400,相应增加的均衡收入为2000。
(4)投资乘数。
1.在2012年召开的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同时报告指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1)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的意义。
(2)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在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及意义。
(3)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有关政策手段。(南开大学2013研)
答:(1)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的意义可结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进行分析。
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用来增加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按照该理论,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②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大猜测之一是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穷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比富人高,当富人和穷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按照该理论,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③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国民收入分配情况会影响社会总体的消费情况。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公平性,这样就会使得消费曲线向上移动,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居民消费。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①GDP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存在很多缺陷。GDP指标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a.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例如GDP水平很高的地方如果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社会成本较高,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反映出来。
b.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反映不出来。
c.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例如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增长方式就反映不出来。
d.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不能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程度,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等。
e.不能衡量社会财富分配情况和社会公正程度。
另外,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
②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看,可能会存在“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我国近年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GDP增长虽快,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落后于GDP的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a.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个人收入也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个人收入的增长很有可能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
b.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更多的是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增长的基础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在我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大致稳定在50%,所占比重有点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民众并没有获得同等的福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国内消费支出的扩大等。
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意义主要有:
①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②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③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为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可采取以下政策手段:
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改变就业结构,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②继续健全并实施再分配政策,进一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降低居民住房利息支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效率。
③注重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一是通过税制变动直接影响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二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从而调整收入差距;三是利用差别税率的行为课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四是利用财产税制来调整财富差距;五是利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课税手段增强弱势群体收入获取能力。
④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这一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手段合理地调节社会财力的分配,以缓解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历史原因等而引起的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差异。
2.试述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评价。(清华大学2009研)
答:(1)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它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地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