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复习笔记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涵义

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1.注意与意识的警觉性

人的意识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警觉水平,即警觉性。巴甫洛夫学说认为,人的意识的警觉性与大脑皮质中的警戒点有关,而警戒点不论在人清醒或是睡眠状态下都存在着。

警觉性是注意产生的前提。

2.注意与意识的选择性

在纷繁的环境中,人的感觉器官每时每刻都要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接受哪些信息由人的意识的选择性来决定。信息论的观点表明,人在每一瞬间接受的信息是有一定限量的。

意识的选择性是注意正常活动的保证。

3.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指向性,指的是心理活动选择并朝向特定的对象和范围。

注意的指向性有两种情况:

某一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去感知它,回忆它或思考它等等;

几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一定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指的是心理活动开始之后,注意就伴随着它深入到被选择出来的事物或活动中去,与此同时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或活动。

注意的集中性也有两种情况:

某一心理活动持续地深入于一定的对象;

几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同时深入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是彼此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往往伴随着某些特定的生理变化。这些特定的生理变化又会引起人的一些特有的外部表现。

1.产生适应性运动

(1)人为了更好地去感知某种事物,会习惯性地产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运动,即有时把感官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

(2)适应性运动的产生是为了有效地选择来自主客观世界的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它随着注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2.无关动作被抑制

人在集中注意时,心理活动表现为相对安静的状态。这时,只有有助于完成任务的相关动作才会表现出来,一切无关的动作都会被抑制。

3.呼吸动作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特别轻微和缓慢。在注意高度紧张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屏息”的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

注意起着组织心理活动的作用,使心理活动获得必要的驱动力,并发挥着三种主要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意义的、符合自己需要的、有利于当前活动顺利完成的事物,同时避开、抑制或排除无关的事物及其影响,从而保证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保持功能

注意的保持功能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两种主要的作用:

(1)当大量的信息进入大脑后,它可以把选定的信息单元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便于更好地保持;

(2)当某种事物成为注意的对象时,它可以使对象的映象在意识中保留到完成行为目标为止。

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注意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使之维持有效的机能状态;

(2)对来自内外部信息的数量、强度、属性等进行筛选、过滤与调控,避免信息超载或不足而影响心理活动对信息加工的质量;

(3)使期待的信息进入人的意识,必要时让它成为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三种功能是相互制约的,它们也是决定注意品质的重要条件。注意功能的作用越强,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类。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在客观刺激物的影响或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初级的注意形态。

1.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诸如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相对强度)、刺激的新异性(包括相对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性(包括对比的相对性)、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包括活动变化的相对性)等,都可以使人产生无意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诸如能满足人的需要和直接兴趣的事物,能激起人的某种情绪的事物,能增进人的知识经验的事物,能引起人产生期待心理的事物等。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原因是彼此联系着的。只有主客观因素都发挥作用时,无意注意才容易组织,而且不会陷入被动的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活动任务直接相关,并且受第二信号系统的支配和调节。有意注意有两个明显的表现: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具有强劲的意志性。

2.有意注意所具有的抗干扰的强大力量是人的意志力的表现。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把有意注意叫做意志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注意形态。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

(2)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3)要培养间接兴趣。

(三)有意后注意

1.定义:有意后注意也称后有意注意,是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既具有目的性,又不需要作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后注意是由自觉的目的或预定的意图引起的。它在形式上类似于无意注意,而在性质上类似于有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特殊的注意形态。

3.有意后注意的发展要靠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或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者的关系

三种注意虽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都不相同,发展过程也有明显差异。但是,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却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1.三种注意可以相互替换;

2.三种注意也可以相互转化。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范围

1.定义:在同一时间,注意所能清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就是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可以通过测量来确定。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很多:

(1)对象的特点:

对于具有实际意义的、易于被理解的对象,人们注意的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如果对象的排列有规则,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们注意的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如果对象颜色、大小、体积等特点较单纯,人们注意的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2)个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如果活动任务单纯,人们注意的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如果个人的知识经验丰富,则注意的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3)把握对象的方法:

能熟练运用某些感知策略的人,其注意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善于应用符合心理操作规律的方法去把握对象的人,其注意范围就大些,反之则小些。

(二)注意的分配

1.定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有关对象上的现象。

2.要使注意顺利分配,并达到一定的满意水平,有赖于以下基本条件:

(1)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如果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只有其中的一项不熟练,那么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

(2)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如果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联系,或者通过训练可以把各项动作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可以顺利进行。

(3)分配注意的技巧

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动作,一般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操作并在同一时间内同时终止。因此,只要对各项活动的操作程序作合理的安排,形成熟练技巧,那么注意分配就成为可能的。

(三)注意的紧张性

1.定义:注意的紧张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离开其他无关的事物,而高度专注于当时所指向的事物,并达到聚精会神的程度的现象。

2.注意的紧张性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必要保证。

3.注意的紧张性与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分配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注意的紧张性强度越大,则注意的范围越小,注意分配的数量也就越少。

4.在实际生活中,善于保持注意的紧张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持注意的紧张性需要具备以下的条件:

(1)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注意紧张性是从胸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的。

(2)要有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3)加强意志锻炼。

(四)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

把注意长时间地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这是学习、工作所必需的。人的注意在保持一定时间之后,会不随意地离开客体,产生一种短时周期性起伏的变化,这是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叫注意的动摇性。

2.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与以下的因素有关。

(1)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对象如果内容丰富、特征复杂或者有变化,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和持久。图3-1A的内容单调,人们对它的注意就容易动摇,而图3—1B的内容较丰富,注意动摇的现象就大大减少。

(2)人对活动的态度。对活动的目的、任务明确并抱有圆满完成任务的责任心的人,注意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同样,如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或者预期克服困难之后可以获得积极的成果,那么,注意也可以保持长久稳定。

图3-1  不同特点的三棱台

(3)注意的方式方法。使活动的操作多样化,避免长时间单调地重复某一动作,可以有效地保持稳定的注意。

(五)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需要,主动而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在同一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渡到另一种操作。

注意的转移可以在同一活动的不同对象之间,也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之间进行。只要根据需要,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正常的,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它与注意的分散有本质的区别。

2.注意的转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的转移,另一种是不完全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4)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3.衡量注意转移质量的标准

(1)从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活动所需要时间的长短;

(2)转移注意时,是否出现动作的差错;

(3)与前一种活动比较,注意转移后工作效率的高低。

四、少年期学生注意的特点与教学

(一)少年期学生注意的特点

1.注意发展的特点

从个体注意发展的过程看,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无意注意,之后,又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向有意注意占优势过渡,最后才形成有意后注意。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是通过与成人交往,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服从成人的指示,学会在周围环境中分出一定的对象,从而使注意产生了选择性的指向。

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的行为逐渐建立在自我命令的基础上,于是初步形成了注意的自我组织能力。在这一水平上,支持儿童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外部动作或外显的言语。

第三阶段,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支持有意注意的外部条件逐渐消失,变为内部的言语指令或内部的智力动作在起作用。在这个阶段,儿童有意后注意也获得了有效的发展。

2.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少年期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别差异明显。调查表明,少年期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支配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之及时定向与集中的能力是很不相同的,存在着有明显差异的三种注意类型:

(1)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为特征的情绪型;

(2)以有意注意占优势为特征的意志型;

(3)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为特征的自觉意志型(智力型)。

3.直接兴趣在注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更具有积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渴望知道更多未知的东西。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还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直接兴趣在注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凡是他们感到有兴趣的东西,就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的注意,通常每次可持续40分钟之久。

直接兴趣的作用还表现在阅读方面。

4.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动性增强

小学生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已有所发展。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对一切新奇的、不了解或意外东西的探究,能表现出更明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5.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是对具体、生动的材料保持较好的注意稳定性;而对抽象的、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缺少联系的材料,则注意的稳定性会大大削弱。初中学生则不同,由于教学的需要,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抽象材料,如定理、公式、论说文、概念等,面对这些抽象的材料,他们开始能比较长时间地稳定自己的注意。

对抽象材料注意稳定水平的提高,不是自发实现的,初中学生这一品质也只是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要加强培养。

(二)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作用。它的消极作用会导致学生离开当前注意的对象而转向有直接兴趣的事物,从而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它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新异事物的直接定向,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一些计划外知识经验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的组织者,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师自身的“包装”、校园、教室布置以及对视觉、听觉产生刺激的各种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教材要有科学性;

教材要具有实践性;

教材的深度、广度要适当;

教材的难度要合理搭配。

(3)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的方法富有启发性,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所引起的无意注意也最具有积极性。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与运用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这是维持有意注意的心理基础。

(2)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3)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

(4)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

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无意注意如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意注意,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样地,有意注意如果不能适时地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并成为主要的注意形式,也不利于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2)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个性意志品质。

(三)避免与控制分心

1.定义:分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2.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表现。避免与控制分心也是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分心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意的警觉水平降低,对事物和活动不能产生清晰的反映。

(2)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不能把注意长久地指向与集中于任何必须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心理活动处于频繁动摇的状态。

(3)注意滞留,缺乏灵活性和必要的紧张性,不能根据需要分配自己的注意或者不能及时地让注意转移。

(4)把心理活动从当前所应指向与集中的对象上完全离开,并指向或集中于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上。

3.引起学生分心的原因很多,凡是缺乏维持注意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分心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些学生的分心可能是偶发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避免与控制分心的常用措施有以下几种:

(1)超前控制

有的分心是上课前就酝酿着的,也可能有的学生的分心是习惯性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当把避免分心的工作做在前头,及早消除“隐患”。

(2)信号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举目凝视,变化表情、手势、语气、语调,有时可以暂停言语等办法,向有分心苗头的学生发出暗示性信号,及时制止学生分心的出现。

(3)提问控制

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不注意听课的学生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

(4)表扬(批评)控制

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分心的学生产生警觉,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集中的状态。恰当的批评也是避免与控制分心的措施。

(四)注意品质的培养

注意品质是智力的构成成分之一,也是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1.扩大学生注意的范围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把词和词连成句子进行阅读,并且逐渐地注意到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这说明他们的注意范围在扩大。扩大学生注意范围的方法:

(1)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表3-1是用表测量或训练注意范围的一种工具。表上随意排列着10~59的数字,如果在30秒钟内能找到3个连续的数字,注意的范围属于中等,所花时间越少则注意范围越大。

(2)指导学生用整体认知的方式去把握孤立的客体,这样可以在同一时间里输入更多的客体特征的信息。

表3-1  测量注意范围的数字表

34          26          40          12          50          37          25          13          52          27

19          16          35          29          43          20          41          22          18          49

42          39          14          44          36          55          17          48          21          33

54          28          56          51          24          32          53          10          31          15

45          57          30          23          11          47          38          58          46          59

2.发展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随着注意范围的扩大,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初中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比小学生有明显的发展。图3-2要求从中找出两个与众不同的图形,利用类似的练习方法,可以发展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与技巧。

图3-2  哪两个图形与众不同

3.培养学生注意紧张性的品质

从小学高年级起,学生注意的紧张性就有较好的发展。注意的紧张性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教师充分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是培养学生注意紧张性的有力措施。

4.学生注意稳定性的训练

注意的稳定性是获得系统知识的心理保证。训练学生养成“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的习惯,培养学生坚韧、沉着的个性特征,是形成注意稳定性的有效手段。采用图3-3的紊乱线图,可以训练与测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如果学生能从上面方框起准确无误地搜寻出每一条线的终点,就说明他的注意是稳定、持久而高效的。

图3-3  紊乱线图

5.培养学生注意转移的品质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够根据需要顺利实现注意的转移。初中学生由于逐渐地对学习目的有深刻的理解,注意的转移开始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因素。不少初中学生能够配合学习的需要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得到丰富的知识,以补充课内的学习内容,这体现了注意转移的积极作用。

教师教育学生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与遵守作息时间,有助于学生注意转移品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