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国际金融》(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论述题

1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的条件及崩溃的原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5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融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1)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

要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保证双挂钩原则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受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如果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恶化,该国与美元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经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后,该国可以实行货币贬值,重新确立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但是,如果美国发生长期的、根本性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地位,从而危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美国应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以保持美元对黄金的有限兑换性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有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价格兑换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的义务,为了履行其兑换义务,美国必须保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这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上

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如果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加以平抑。但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剧涨,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价格,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也就随之动摇。

(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是:

美元停兑黄金。在美国国际收支危机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已经倒塌。

固定汇率波动幅度扩大。1973年西方国家达成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至此,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支柱,即各国货币钉住美元,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制度也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从根本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清偿力与信心之间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有两个基本责任:一是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但信心和清偿力同时实现是有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成黄金的危险,即信心问题。相反,美元供应不足则产生清偿力的问题。

僵化的汇率制度不适应经济格局的变动。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维护固定汇率制度放在首要地位,成员国在国际收支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申请改变汇率。事实上,各国汇率很少变动。但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也相应变化。美国持续逆差,英法两国逆差多于顺差,日本与西德积累了巨额顺差。如果排除人为干预,则美元、英镑和法郎贬值,日元和马克升值是必然之举。但美国认为美元是基准货币,其他国家有责任维持汇率的稳定,因此美国主张盈余国货币升值。其他国家则认为美国赤字是其过度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所致,美国应对此负责。同时也没有任何盈余国愿意将货币升值,而使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结果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成了固定汇率制。这种僵化状态违背了建立“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初衷,矛盾的积累最终冲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约束机制。当1973年美元危机再起时,一些当时仍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也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程度的悬殊。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国采取的赤字财政和扩张信用的规模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通货膨胀程度各不相同,反映的实际利率水平也不相同,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

解决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有限。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由于汇率制度僵化,所以各国国际收支问题日益严重,大大超过了IMF所能够提供的财力支持。特别是在各条款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它们需要得到的贷款与实际得到的贷款相差甚远。此外,从全球范围看,除少数国家国际收支为顺差外,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累计性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而大量的、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固定汇率制度构成威胁,使其难以维持下去最终崩溃。

2说明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人行2006研;北师大2003研;首都经贸大学2003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1)国际收支。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国际收支对汇率水平的影响,需要在收支差额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比较明显。

(2)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的国家,由于其货币的国内价值和购买力下降相对较快,则其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也会贬值。

(3)相对利率。本国利率相对于外国利率较高时,投资者愿意持有本币资产,进而本币需求上升,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相对利率对汇率的影响,需要和相对通货膨胀率结合起来看,更具体地说,实际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要大于名义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工具的范畴,具有被动性,因而它对短期汇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长期汇率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从长期看,真实利率趋于稳定)。

(4)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与总供给增长中的结构不一致和数量不一致,也会影响汇率。如果总需求的整体增长快于总供给的整体增长,满足不了的那部分总需求将转向国外,引起进口增长,从而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当总需求的增长从整体上快于总供给的增加时,还会导致货币的超额发行和财政赤字的增加,从而间接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因此,简单地说,当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国货币一般呈贬值趋势。

(5)预期。就经济方面而言,预期包含对国际收支状况的预期,对相对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对相对利率或相对资产收益率的预期,以及对汇率本身的预期等等。预期一方面会改变利率、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以间接影响汇率,另一方面还会在外汇市场上直接影响汇率,譬如集体性的贬值预期可能会推动货币的贬值。

(6)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往往导致货币供应增加(政府融资)和需求增加,因此,赤字的增加将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如果赤字增加同时伴随着利率上升(譬如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那么它对汇率的影响就不确定了。

(7)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特别是外汇储备的多少,能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能力的强弱。储备增加能加强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因而有助于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储备下降则会引诱本国货币贬值。

(8)劳动生产率。在工资水平稳定的前提下,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快速增长,使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相对增加,从而使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相应上升。不过,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汇率的影响是缓慢而长期的,它不易马上被察觉出来。

3《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有何不同?(对外经贸大学2013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明确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是普通股(含留存收益)最低要求为5%,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为6%,总资本最低要求为8%。

(2)明确了两个超额资本要求:一个是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水平为5%,设立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是为了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本用于吸收经济压力时期的损失,并规定银行必须用普通股来满足资本留存超额资本要求;另一个是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水平为0~5%,只有当出现系统性贷款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需计提反周期超额资本,大多数时期反周期超额资本为0。

(3)明确过渡期安排。为了防止过快实施更高的资本标准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自2019年开始正常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最低应分别达到7%、5%和5%。

由于各国银行盈利模式及债务水平的差异,新规对全球银行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别。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银行为例。

(1)对欧洲银行的影响

对于仍处在主债危机阴影之中的欧洲银行业,新监管规则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欧洲银行普遍存在着资本充足率紧张的局面,需要募集资本,因欧洲银行大多是混业经营,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其次,对受债务危机影响的国家来说,要满足更高的资本金要求,无论是从资本市场融资,还是用国家财政增资,当前情况都难以行得通。

(2)对美国银行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对美国银行的影响不大。首先,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各银行已经筹集了大量的新资本,主要商业银行基本已经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其次,美国大型银行当前的一级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的平均值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协议所要求的比例。

(3)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甚微。首先,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相对西方商业银行要简单,同时批发性融资比例低,所以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值影响小;其次,目前我国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已经高于此次新规的要求;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已达到巴塞尔监管标准;第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可能有影响的是新规中逆周期的5%充足率缓冲要求,此外,如果推行5%反周期缓冲,对于银行利润分配也会有所限制,未来银行分红率将有所下降,而再融资的时间会明显缩短;第五,中资银行的海外拓展也可能面临新的障碍;第六,长期来看,资本补充、风险的覆盖,反周期资本的提取,以及对于重要金融机构附加值计提,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4试述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近年来,现代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是: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各国金融监管模式日益趋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美、英、日等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体现了这种趋势。具体阐述如下:

(1)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容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权力制度安排和监管组织体系。监管的权力制度安排就是指行使政府监管权力的相关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监管组织体系主要由金融当局宏观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金融业行业自律体系和社会监督防范体系四个层次组成。前二者在金融监管中起主导作用,后二者起重要补充作用,四个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协作。

金融监管模式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统一监管模式。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无论是审慎监管还是业务监管,都由一个机构负责,这个机构通常是各国的中央银行或另设的独立监管机构。这是一种典型的混业监管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优势,统一监管能节约人力和技术投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改善信息质量,获得规模效益;二是改善监管环境,统一监管可避免由于监管者的监管水平和监管强度的不同,使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业务面临不同的监管制度约束,也可避免被监管者对多种机构重复监管及不一致性无所适从;三是适应性强,统一监管能迅速适应新的金融业务,既可避免监管真空,降低金融创新形成的新的系统性风险,又可避免多重监管,降低不适宜的制度安排对创新形成的阻碍。其缺点在于:缺乏竞争性,易导致官僚主义。

分业监管模式。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划分为三个领域,在每一个领域内,分别设置一个专业的监管机构负责包括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在内的全面监管。目前分业监管模式较为普遍,中国便是实行这一模式。其优点在于:一是具有监管专业化优势。每个专业监管机构负责各自的监管领域,职责明确,分工细致,有利于达到监管目标,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具有监管竞争优势。尽管监管对象不同,但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压力。其缺点在于:一是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差,容易出现监管真空,若设置多重目标或不透明目标则易使被监管对象难于理解和服从,出现多头管理和相互扯皮现象。二是从整体上看,分业监管机构庞大,监管成本较高,规模不经济。

不完全统一监管。是介于完全统一监管和完全分业监管之间的一种监管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过渡模式。具体有:一是牵头监管模式,几个主要监管机构为建立及时磋商协调机制,相互交换信息,以防止监管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特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其典型代表是法国、巴西。这种监管模式既可以发挥分业监管的专业化优势与竞争优势,提高监管效率,又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定期的磋商协调、相互交换信息以及密切配合,将多重监管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问题是,由谁来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以及牵头监管者并不能做到控制整个体系风险。二是“双峰”监管模式,是对不同的金融业务的经营进行监管。

(2)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国际化趋势,使得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各种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的相互转移和扩散在所难免,严重威胁着各国的金融稳定。金融国际化要求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如果各国金融监管松紧不一,不仅会削弱各国监管措施的效应,而且还会导致国际资金大规模的投机性转移,影响国际金融稳定。因此,西方国家致力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一些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如下: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建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到1999年美国金融经营体制正式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但其分业监管体制并未发生变化,监管模式则转变为伞式监管与功能监管结合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既要接受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综合监管,又要接受不同行业主要功能监管人的监管;伞式监管人和功能监管人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完成金融监管任务。

英国历史上金融监管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采取非正式监管形式,以“道德劝说”、“君子协议”等方式进行,直到1979年英国的银行监管才走向法制化的道路,在这之前英国的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监管体制。20世纪7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业出现混业经营的局面,英国开始注重对金融业的全面监管。1997年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由此开始正式实行集中统一的混业监管模式。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随着金融经营体制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由分业经营转为综合经营,其金融监管体制也转变为混业监管。1998年以来,日本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以财政和金融相分离为核心的重大改革,形成了以金融厅为最高监管权力机构的新的统一监管体制。

5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和多种货币储备体系与以往的储备体系相比,具有哪些优缺点?(上海交大1997、2006研)

答:(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和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形成20年来,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以往的国际储备体系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形成了多种货币储备体系,摆脱了对单一货币特别是美元的过分依赖,避免或者减少了由于美元汇率剧烈波动而导致的外汇储备价值不稳定的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的合作和协调。

以多种货币储备体系为核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形成,使各国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选择余地,尤其是对储备货币的选择余地扩大了,从而增大了各国调整国际储备结构特别是储备币种的灵活性,增加了国际支付的方便性和实施国内货币政策的自由度,可以避免因采取强制性紧缩政策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对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和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在以往的国际储备体系条件下,国际储备以某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而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国际储备的需求量激增。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黄金生产几乎陷于停滞,从而各国储备资产的增加便主要依赖于美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然而,这种建立在某一个国家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基础上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增长,势必会影响该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该国货币的信誉,引起货币危机。而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平衡或顺差,则又会造成储备资产缺乏,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采用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后,国际储备资产的增长不再依赖于某一个国家的货币,因此,当某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时,尚不至于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而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形成,则增加了国际储备资产的总额和种类,缓和了国际储备资产供应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平衡头寸的灵活性。

(2)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也有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核心是多种货币储备体系,而后者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关键储备货币价值的稳定与否,还取决于其他储备货币价值的稳定与否。只要某一储备货币的汇率因其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或突发事件而下跌或因投机和技术性因素而上升,就会引起所有国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从而造成整个储备体系的不稳定。

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增加了国际储备管理的难度。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和外汇储备的分散化,使各国货币当局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各储备货币的收益和风险情况,不断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和期限安排,从而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波动,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引发或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在多种货币储备体系下,当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信贷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或补充外汇储备不足时,往往会由于增加各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供应而引发或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对各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当某一储备货币趋于坚挺或该国利率水平较高时,就会吸引国际游资涌入该国,冲击其国内的经济和金融秩序,影响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和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如果某储备货币发行国因某种原因调整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往往会牵动其他储备货币发行国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发“货币战”,造成巨额资金在国际间的频繁移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给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目前国际储备资产的分配格局十分不合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拥有国际储备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则少得可怜。而发展中国家又多为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国,黄金和外汇储备短缺.再加上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额度较低,其国际储备常常十分紧张,不得不对外大量举债。

6汇率的变动(即货币贬值或升值)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将产生什么影响?(上海财大1994研;上海交大2006研)

答:汇率变化对一国经济的一个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对贸易的影响。这一影响包括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从微观上讲,汇率变动会改变进出口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从宏观上讲,汇率变动会因对商品进出口产生的影响而使贸易收支差额以至国际收支差额发生变化。

(1)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方向相反、作用也相反。现以贬值为例说明汇率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发生贬值后,一般将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并能自动抑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能够起到改善本国贸易收支逆差的作用:

出口。本币贬值后,一般将从两方面对出口产生有利影响:一方面,等值本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比贬值前折合更少的外币,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另一方面,如果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则本币贬值会使等值外币收入兑换成比贬值前更多的本币收入,使本国出口商品的出口利润增加,从而促使国内出口商积极性提高,扩大出口生产。但贬值改善出口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外国市场对本国出口品在原来的价格或较低的价格上仍有需求,而国内又有能力继续扩大这些产品的供给,出口才能增加。

进口。本币贬值对进口产生的作用与出口正好相反。本币贬值后,一方面,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在本国销售时能够折合的本币价格比贬值前提高了,导致本国进口商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引起进口数量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如果维持原有的国内售价,则需要压低进口品的外币价格,这势必会招致国外出口商的反对,从而降低本国进口商的积极性,减少进口。因此,本币贬值会自动地抑制商品的进口,并促使对进口品的部分需求转向本国的进口替代品。但在实际中这部分需求转移能否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多少,还取决于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即国内能否生产并向社会提供相应的进口替代品。

本币升值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刚好相反,即升值一般会引起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

(2)贬值对一国对外贸易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能够进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存在闲置资源,即存在能够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的资源。

并且,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在一国实际情况,汇率贬值对于国际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在货币贬值之后,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即存在时滞,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产量等都需要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贬值并不能带来国际收支的改善,反而可能会导致其恶化。J曲线效应的期限大约为9~12个月。

7.联系当前实际论述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08研)

答:汇率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能反作用于经济,对进出口、物价、资本流动和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

(1)汇率与进出口

一般地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然而,汇率变化可能给予进出口的影响,必须有一个伴随的条件,即进出口需求有价格弹性——进出口品价格的变动对进出口品的需求会有所影响。

概括地说,如果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即需求弹性大,那么,一国汇率下降和相应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可以有效刺激出口数量;而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则可以有效抑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减少进口数量。

(2)汇率与物价

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的同时也对物价产生影响。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从出口商品看,汇率下降有利于扩大出口。但在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小的情况下,出口扩大会引发国内市场抢购出口商品并从而抬高出口商品的国内收购价格,甚者,有可能波及物价总水平。

如果某种或某些种出口品由于汇率下降并引起国内收购价格的提高,那么,对于这些种出口品,汇率降低刺激出口增加的作用将会部分地乃至全部被抵消。汇率的变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波动,其后果就不仅限于进出口,而是将影响整个经济进程。

(3)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汇率的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由于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在利润有保证和风险较小的情况下,汇率变动不致直接引起巨大的波动。

短期资本流动则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同时,由于纷纷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求紧张,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的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4)汇率与产出和就业

汇率的变动既然能够影响进出口、物价和资本流出入,不难看出,它对一国的产出和就业也会产生重要作用。当汇率有利于刺激出口和抑制进口时,那就会带动总的生产规模扩大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甚而会引起一国生产结构的改变。相应地,不利的汇率水平如使出口急速缩减,而该国的出口又关系整体经济的发展,那会给生产和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时则会冲击本国的生产并从而增大失业队伍。

另外,有利于资本流入的汇率,对于缺少资本的国家是好事;有利于资本流出的汇率,则是资本过剩的国家所期望的。不过,必须注意,汇率与生产、与就业的相关关系是间接的,不能简单做判断。

8分析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利弊。(中央财大2012金融硕士)

答:(1)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是汇率制度的两大基本类型。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其参照物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或一组货币。

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按照政府是否干预,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按照汇率浮动的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从总体上看,浮动汇率制相对固定汇率制有以下特点:汇率形式多样化;汇率不是纯粹自由浮动而是有管理地浮动;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大;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元化的;特别提款权等“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2)与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固定汇率制度的有利方面主要有:

固定汇率制度更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固定汇率制度下不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固定汇率制度使各国不易进行汇率的竞相贬值。和浮动汇率制度相反,由于国家间的汇率制度固定,不会造成竞争性贬值行为。

政府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不能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固定汇率制总是对货币政策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储备外流,最终对固定汇率的维持构成威胁,而恢复经济的均衡还得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固定汇率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调整与浮动汇率制下相比,一般要在问题积累到相当程度时才进行一次性的大幅度调整,这种调整对经济的震动与伤害通常比较剧烈。并且调整的因素并不限于经济因素,因此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变动更加难以预测,这意味着几乎所有跨国合约都将因为没有进行套期保值而面临巨大风险。

固定汇率制可能损害国家的金融安全。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中,未能及时调整的僵化的固定汇率一旦背离了国内外实际经济状况,就会成为投机资本攻击的对象。

固定汇率制的缺陷还表现在,以汇率目标替代货币目标之后,不仅丧失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不可避免地会自动输入国外的通货膨胀,甚至可能出现内外均衡冲突。所以,在学者们还没有办法充分论证为什么汇率目标要比货币目标更加可信以前,就不能不重视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所要付出的这些代价。

(4)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浮动汇率制度的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失衡,货币就会自动贬值或升值,从而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乃至强制措施。

可以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政府也不需要为了保持固定汇率而保存大量的国际储备。

浮动汇率制度使得一国内外均衡易于协调。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专注于内部均衡,从而可以独立制定本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

(5)浮动汇率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浮动汇率制度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汇率的波动使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汇率风险,从而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助长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市场投机者的心理往往是非理性的,从而导致汇率的剧烈波动。

浮动汇率制度又可能引发竞相贬值。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缺乏有关于汇率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各国将本国国内经济目标摆在首位,易于利用汇率的自由波动而推行竞争性贬值的政策,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