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论述题

1.下图是世界上几个经济体过去200年间的增长纪录,其中纵轴和横轴分别是按1990年美元度量的人均收入和时间。根据图形和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在过去200年里,一些发达经济体为什么一直存在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结合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给出理论上的解释。

(2)在过去200年里,一些经济体先后开始了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趋同吗?给出你的判断及理由。

(3)在过去200年里,一些经济体一直存在经济增长,而一些经济体却一直没有经济增长。结合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对这种现象给出理论上的解释。(中山大学2012研)

答:(1)基本的索罗模型表明,资本积累本身并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只能导致暂时的高增长,但经济最终达到一个稳态,此时人均资本保持不变。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应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经济更多的体现为总产出的增长,更具体来说是人口的增长。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即工业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停滞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开始起步。

(2)全球范围内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不存在世界范围的趋同。统计研究发现,就1960-1985年间100多个经济体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索洛模型对趋同是否会发生做出了清楚的预测。根据该模型,两个经济体是否趋同取决于初始差异。如果两国仅资本存量不同,则可预期两个经济体将趋同,有着较少资本存量的较穷经济体自然将增长得更快,以达到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两个经济体有着不同的稳定状态,也许是由于这些经济体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就不应当预期它们会趋同。相反,每一个经济体将达到它自己的稳定状态。

最近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世界上的各经济体显示出有条件的趋同,即它们看来向其本身的稳定状态趋同,其稳定状态则由储蓄、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决定。

当然,如果把注意力限制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相似的一组国家或地区,那么就可能发现趋同现象。比如,20世纪80、90年代,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趋同的可能。

(3)在过去200年里,一些经济体一直存在经济增长,而一些经济体却一直没有经济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除了必要的要素投入,如劳动力、资本等硬投入要素外,还有制度变迁、文化等软因素。经济增长并不是由某一因素就能决定,不同区域、历史背景、文化氛围、资源禀赋等都会导致经济增长上的差异。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差异等等都能够解释为什么各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差异。

2.什么叫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经济增长核算理论,分析影响现在西方发达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什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博)

答:(1)全要素生产率又称“总要素生产率”,用于衡量将资本和劳动这些生产要素投入量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率的综合贡献。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主要包括知识的增进、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的作用)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具体的生产函数为例,式中,分别表示总产出、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分别是相应的权数,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则全要素生产为:

(2)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认识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至关重要。根据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可知,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知识存量的增长

知识存量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包括: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在这些中介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劳动或人力资源包括一国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的质量。从劳动投入的数量来说,劳动投入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就业人数越多,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至多只能增加一国的产出总数,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劳动的质量包括劳动者各方面的能力,如掌握的知识、具体的技能、体力、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等等,在现代世界中,劳动的质量比劳动的数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结构变化

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甚至跨国性的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分配来看,以前要把农业劳动力降低50个百分点,需要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由于结构的迅速变化,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的百分比就减少了30个到40个百分点。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本积累

资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生产性建筑物、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包括原材料存货、在制品、制成品、零部件存货等等)。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效、先进的资本品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既是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

技术进步

在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种要素中,技术是最重要的要素,原因在于,相对于其它三种要素而言,技术进步既不会受到总量上的限制,也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土地、劳动、资本要素都受到存量的限制,同时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这就决定了这些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递减的。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会收敛于均衡路径上,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技术进步最终体现在新生产要素的采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新产品或新劳动的引入等方面。技术进步不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同时知识储存量可以由人类创造出来,这就决定了技术不存在存量上的限制。

制度创新

制度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制度创新是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3.200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认为,在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时应该实现一个最大化的稳态消费水平,试问这个稳态消费水平如何确定?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在短期和长期中,储蓄率提高对一国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的具体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研)

答:(1)稳态消费水平的确定

这个最大化的稳态消费水平是对应资本存量处于黄金律水平时的消费水平。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可通过最大化稳态消费水平来确定。具体求解如下:

求解得出:

式中,为黄金律资本存量,为最大化稳态消费水平,为人口增长率,为折旧率,为技术进步率。

(2)储蓄率提高对一国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的影响

图3-4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如图3-4所示,经济最初位于点的稳态均衡。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一次性把储蓄率从提高到,形成新的稳态为。在点,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都有了增长。但是,在长期中,储蓄率的增加只是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资本水平,而不是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换句话来说,提高储蓄率将带来短期增长,但不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

4.生产函数,其中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劳动和技术,常数。请回答下面问题:

(1)推导总产出和劳均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

(2)结合(1)的结果,简述“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含义异同。(中山大学2009研)

解:(1)已知总量生产函数为,方程两边取对数得:

             

式求时间的全导数,可得:

           

式就是增长率的分解式。它的左端为产出的增长率,右端第一项为技术进步增长率,第二、三项为参数与资本、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的乘积。

方程式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原始资料中均是离散的数据,所以,在时间间隔较小时,可以用差分方程来近似代替式:

        

为了使方程的形式更加简练,可记:

式化为式:

                     

式就是增长率的分解式。

(2)解释“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含义

“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多力量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策的不同点是:

因为劳动投入量增长率前面有系数(这一系数是小于1的),所以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技术进步的作用大。

就业人数越大,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至多只能增加一国的产出总数,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原因在于劳动要素投入存在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相对于劳动要素而言,技术进步既不会受到总量上的限制,也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劳动受到存量的限制,同时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这就决定了劳动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效应是递减的。

根据总产出的增长核算方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单调的,此即所谓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含义。通过将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惟一长久之计。

5.假定美国和日本的生产函数=1,2,分别代表日本和美国),并基于表3-1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3-1 二战后美日的经济           单位%

(1)请推导人均产出增长核算表达式。

(2)二战后,日本逐渐追赶上美国,原因是什么?结合相关理论以及表1论证。(中山大学2006研)

答:(1)根据生产函数可知,人均产出的表达式为:,所以人均产出增长的核算式为:

其中,为人均资本的增长率。

(2)由表1可得,在1950-1973年中,美国人均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在1950-1973年中,日本人均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在1973-1992年中,美国人均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在1973-1992年中,日本人均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综上所述,如表3-2所示。

表3-2 美国和日本增长因素差异比较      (单位%)

结合表3-1以及表3-2,可以看出,日本的人均产出在1950-1973年长达23年时间里保持了3.3倍于美国的增长速度,这其中技术进步的显著增长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1973-1992年的20年时间里,日本人均产出的增长开始放缓,而此时美国的人均资本增长率反而上升了。另一方面,日本技术进步的增长率也明显放缓,而美国的减少幅度却小得多,因此,这期间日本和美国的人均产出增长差异主要是资本积累的贡献。

以上分析表明,快速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或称技术扩散)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体技术水平的差距来实现。“二战”后,日本积极引进、吸收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当然,随着日本逐步赶上美国,美日之间以TFP度量的技术差距就不再像战后初期那么重要了。整体而言,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日本追赶美国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6.下图描述了当今16个发达国家在1820-1990年间的增长情况。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图形,结合宏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2)该现象的背后机制是什么,请画图分析。

(3)在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该现象?并给出你的理由。(中山大学2005研)

答:(1)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所列的当今16个发达国家的人均实际GDP在1820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二战”后各国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到1990年几乎相差无几。这表明了,“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经济增长趋同现象,进而为索洛模型所揭示的经济增长的条件趋同提供了证据。

索洛模型认为,在发展条件相似的经济体间(如储蓄率、人口增长速度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贫穷经济体与富裕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大约每年缩小2%,经过若干年,贫穷经济体将会赶上富裕经济体,从而在人均产出方面达到平等,这被称之为经济增长的条件趋同或收敛。

(2)该现象的背后机制

假设两个经济体的技术进步、储蓄率、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本折旧率等均相同,二者惟一的差异是初始资源禀赋不同,记初始人均资本存量分别为,且,即经济体的初始人均资本存量大于经济体(如图3-5)。相应的,两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也存在差距,。由于两个经济体的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索罗模型基本方程,它们最终都会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如图3-5所示,两个经济体只是初始人均资本存量不同(经济体更加靠近原点),具有相同的储蓄曲线和资本折旧线,因此在稳态时,两个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是相同的。因此,当经济体只存在初始禀赋差异而其他条件相同时,贫穷经济体最终能够赶上富裕经济体,这正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经济增长所表现出来的趋同现象。

图3-5 只有初始禀赋差异时经济体间会趋同

(3)在全球范围内,不存在任何趋同的证据。这是因为,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条件相差比较大,存在不同的稳定状态。

在索洛模型中,影响两经济体收入水平差异的因素不仅有初始资源禀赋,而且还包括技术进步、储蓄率、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本折旧率等方面的差异。例如,现在两个经济体不仅存在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异,还存在其他差异,比如储蓄率之间的差异。如图3-6,假定初始人均资本存量分别为,且;储蓄率也分别为,且。这表明,经济体不仅拥有更高的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而且有更高的储蓄率。图3-6中,经济体更加靠近原点。在初始时刻,意味着经济体收入水平也更高,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经济体都会到达各自的稳定状态,由于它们的储蓄率不同,在图3-6中,表现为拥有不同的储蓄率线,进而它们的稳定状态不再相同,尽管资本折旧线是相同的。因此,两个经济体的最终收入分别为,且。这表明,当两个经济体在储蓄率方面存在差异时,贫穷经济体最终将无法赶上富裕经济体。

图3-6 存在初始禀赋和储蓄率差异时经济体并不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