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含义

1.含义

政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作为博弈的政治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对策性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博弈要有局中人

即,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在政治博弈中,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国家。

目标和结果

一般来说,局中人在一段时间内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追求目标时所依赖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最明显的就是财富、人数、威望、职位以及说服技巧。在正常的社会秩序内,运用资源而追求目标时一般都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博弈的策略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

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3)政治博弈的类型

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就属于这种情形。

非零和博弈

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二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是多于二人,结局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3.政治的地位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二、政治学

1.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主要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第一,科学性

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级性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第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西欧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同时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这样就必然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国家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发展的学说。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大时期。

中国古代政治学,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中,对中国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很贫乏,而且不少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理论,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都是吸收西方面民主思想的产物。

1919年之后,中国的大学开始了政治学教学,西方的政治学著作也被大量地介绍进来。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形成了阵容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队伍。这一队伍与实践相结合,开始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

(4)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887年)到20世纪中叶,是政治学的旧制度主义时期。主要特征是:

第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第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第三,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在制度危机下出现的,它倡导价值祛除,否定政治学的政治功能,不问制度和价值的合理性而一头扎进数量分析之中。行为主义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研究,而不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制度中心论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古典主义所研究的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所指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所指的作为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第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3.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政治学的规范性方面就是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

本国政府与政治。这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政治学其他分支的研究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

比较政府与政治。主要是把不同国家的政治机制、政治文化、公共政策加以比较研究。

行政管理。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包括推动国家关系的因素、引发民族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战争与和平的一般意义以及避免战争和促进和平的方法。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政治活动仅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要受到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的影响,因而有必要研究政治学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并进而形成政治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和政治心理学。

三、政治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是政治学的方法论,也是作为整体性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方法论,因而也是一种世界观。首先,人类历史的进步性;其次,经济的决定作用;再次,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2)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一个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阶级分析的基本逻辑是: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其次,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再次,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最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社会。

(3)制度主义

第一个对制度进行思考并产生持久性影响的著作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一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在变迁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

2.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行为主义强调政治学要合法地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行为主义研究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的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济人”假设,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

社会选择理论

社会选择理论所探求的是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是集体理性问题,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最喜欢什么,次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等等)的问题,也就是民意的问题。

集体行动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3)新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被认为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因而其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学派提出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着风险去创新。

1.2 课后习题详解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政治博弈的要素:

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政治博弈的类型:

第一,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统治阶级不能不借助政治强制力来对付被统治阶级。

(2)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答:(1)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政治哲学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2)政治科学。作为一门知识的政治学具有多方面的目标,它涉及政治制度的设计;它研究和分析政治过程的产品即公共政策;它还分析国际社会中不同的政治组织的关系;最后,它还研究意识形态和政府的信仰等。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答:新古典主义政治学时期的政治学与哲学往往难以区分。主要特征是:

(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3)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7.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1)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被认为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因而其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学派提出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着风险去创新。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行为主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一种政治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

4.行为主义政治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

发展过程:这一努力肇始于l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

实质及特点: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

主要特点体现在:

a.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b.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c.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d.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e.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

f.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5.政治科学[宁波大学2012年研]

答:政治科学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它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分析,对政治概念和命题与政治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

二、辨析题

1.“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请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是与政治的内涵联系在一起。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于政治的定义,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现象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现象,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社会现象的一般本质性。因此,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政治现象本质是政治关系现象,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现象的一般本质性,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学研究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总之,政治学是一门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题中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学不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而是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简答题

1.概括政治学的基本内容,试述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1)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政治学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政治学的内容已相当丰富和广泛,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对这些内容作不同的构成分类: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作政治研究;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

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动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

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而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政治学方法论等等。

(2)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确保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方向。从我国政治学发展历史和趋势来看,我国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性质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秉承齐头并进的发展原则,充分重视政治学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协同发展。现今我国政治学理论体系主要由七个方面领域构成,即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而从我国政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具体来说:

a.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邓小平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等。

b.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等等。在政治制度研究中,包含着比较政治的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经济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分析、比较公共政策等。

c.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方法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生态国际政治学等等。

重视政治学原理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在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诸内容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基础。就其内容来看,它具有如下特性:

a.抽象性。政治学原理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

b.一般性。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具体时空条件下,政治是千差万别、纷繁多样的,政治学原理则是对于一切同类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

c.基础性。政治学原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它成为人们认识政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学学科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因为抽象的规定在理论展开行程中表现为起点而不表现为结果,所以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训练的理论起点。

2.简述政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深圳大学2009年研]

答:在社会政治现实发展的需求和政治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的双重作用下,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不同的划分。1948年国际政治科学协会成立大会上,政治学研究被划分为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舆论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四个研究领域。1975年,美国政治科学学者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编辑的《政治学手册》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八类,即政治学的范围与理论、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非政府政治、政府体制与过程、政策与政策制定、研究方法、国际政治。1996年,由政治学家罗伯特·古定和汉斯·迪特尔·克林兹曼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政治学手册》,将现代政治学科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分为八个部分,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政治学方法论。

我国的政治学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学内容构成方面,我国政治学主要有七方面的研究领域,即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而从我国政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具体来说:

(1)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邓小平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政治学方法论,政治学各分支领域或者交叉学科的专门理论如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权力理论、政治哲学、政治经济研究、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生态政治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外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等等。

(2)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制度研究、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外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政府组织理论、政府人事制度、政府过程和规则等等。在政治制度研究中,包含着比较政治的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经济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分析、比较公共政策等。

(3)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方法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生态国际政治学等等。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2)简述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研]

答:(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

政治文化;

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2)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国外政治学家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八个领域,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政治学方法论。

而我国的政治学研究范围主要分为下述七个领域:

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它是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中国政治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党的领导和建设、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和决策过程、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

比较政治。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

公共政策。现代政治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过程的研究日益发展。这是近代实证科学方法进入政治学领域后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研究是应用性研究,有利于指导社会管理实践,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主要是研究复杂的国家间的政治现象。

政治学方法论。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主要是探索各种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政治学研究领域,提高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构成了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

(3)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具体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对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传统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法主要是静态分析方法,还有一种.动态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通俗地说,这种方法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结构——功能研究法。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此外,当代的政治学研究还采取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便从各个方面和各种角度来分析和考察政治现象。

4.简述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四种代表性定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学的含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是,由于人们对于政治的含义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含义的确定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种定义是: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如认为“政治就是国事,政治学便是以国家为研究的对象的,或竞可称之曰国家学”。或认为“政治科学以国家为研究的起点和终点”。

(2)政治学是研究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如提出“正是社会中的权力——权力的本质、基础、前提、范围和结果——是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哈罗德·D.拉斯韦尔则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提出“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

(3)政治学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如认为“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的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应用的政策”。

(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性观点,如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学历来自行规定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政策应当是什么,那个政策应当如何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

5.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燕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评行为主义政治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

(2)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思想。[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

(3)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行为看作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并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分析。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主张以政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以及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2)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4)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5)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

(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0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能仅仅依赖它。因为自然科学对它研究的对象是不加任何价值评价的,任何社会科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判断这一基本的前提。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尽管从本世纪初以来,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其科学主义的形式而成为西方最流行的学派,但它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

6.简要分析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

答:西方封建社会是一段野蛮和黑暗的历史,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和支配之下,至于政治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

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神权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前者的主要著作是《论神之都》,后者的主要著作有《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等,他们的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

(2)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

(3)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由此可见,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

7.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现了政治学的革命性变革。就其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从某种道德伦理价值出发,不是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出发,也不是从某种抽象的人性或理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这就使它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出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同时,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指导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它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现象一样,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发展,革命的、进步的政治必然要代替反动的、落后的政治,而人类社会最终必定要消灭传统政治本身,实现自治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从而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把握政治的发展规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能动地推动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发展。

(4)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来源于人类的实际政治活动,是在科学考察、分析总结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政治实践活动,尤其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人们正确地认识政治现象和从事政治实践的指南,它强调理论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将使其不断接受社会政治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8.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原则,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本体,以西学皮毛为工具,终告失败。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介绍和倡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冲击。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首批代表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政治学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就目前我国政治科学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正在逐步发生转变,体现在:

政治学科从研究政治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向研究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和知识的转变,政治学者努力从我国政治实践出发,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提炼我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并且进行对策研究;

从对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合法性的阐述和论证,逐步扩展向国家治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析;从宏观研究,逐步向包含中观、微观研究的方向转变;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多学科和多方法的研究。

但我国政治学研究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必定不断深化发展。

9.政治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深圳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燕山大学2012年研]

(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四川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既包含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也包含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的首要绝对要求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同时要求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着眼于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把经济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建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并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

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做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主要是在分析阶级社会中阶级力量的构成状况、各阶级的基本特性、政治要求和主张等的基础上,把握社会政治的走向和规律。

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动因和现实体现,分析政治的内容和特性,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现实化。

调查研究方法

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即客观地观察事物,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

b.科学性,即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调查和研究;

c.全面性,即不是根据个别现象,而是从事实的整体上去掌握事实.

(2)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a.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是指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在原有的政治思想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展开解释、评价或者阐述,其基本特点在于:它确认“对国家、政府和哲学家的研究同对某些目标、精神、真理或被认为构成所有知识和现实的基础的某种最高原则的追求密不可分”。因此,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正义、平等等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为研究目的。其长处是它注重对政治价值这一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并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使研究规范化。不足之处是以政治价值裁剪政治事实,从而使政治研究带有玄想和主观片面的色彩。

b.历史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的特征在于注重政治史料的搜集,注重政治史的描述,同时,由于它采用先验的价值设定来研究政治历史,注重政治历史中的政治价值分析和实现,并且其研究价值问题并不能摆脱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因而被归入传统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从时间跨度上为政治研究增加了实际证据,从而为政治研究科学性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政治学的纵向比较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但是,由于它具有唯心主义历史观,因而不能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那样科学唯物地揭示政治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史料在真实性、全面性、适用性和研究者价值立场方面的限制,因而削弱了历史研究对于现实政治的意义。

c.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机构研究方法注重对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而制度研究方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认为,对机构或制度的研究将会揭示政治目的的性质,因此,它们着力从机构或制度出发分析特定的社会政治价值,并且尽力从政治价值出发设计合目的的机构或制度。机构研究和制度研究方法使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可把握性,使政治研究与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它们也从机构和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值规范。可是,这些方法使政治研究局限于确定的机构和枯燥的制度规定,因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丰富生动的社会政治生活;使政治研究停留在机构和制度层次,因而不能深刻揭示机构和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a.社会学分析途径

社会学分析途径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

b.经济学分析途径

经济学分析途径主要有公共选择分析和新制度主义分析。

c.心理学分析途径

心理学分析途径注重于人的政治心理分析,包括政治认知、态度、情感、动机、性格等。同时重视围绕着政治个体或者群体的政治人格和心理测验等。

d.政治系统分析模型

政治系统分析来源于由生物学发展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一般政治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

e.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政治沟通分析是对政治系统获取、输送、存贮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展开的分析,以政治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反馈和自控原则对政治系统展开模拟研究。

f.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实际是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政治研究中的运用。

10.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由此,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从14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中萌芽和发展,市民阶级迅速兴起和壮大。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产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马基雅弗利和博丹,他们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论述政治问题,以政治权力而不是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至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西方政治学获得了全面繁荣。著名政治思想家如格劳秀斯、霍布斯、伏尔泰、孟德斯鸠、潘恩和汉密尔顿等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从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说主要是围绕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展开。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政治任务变成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以边沁、穆靳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这些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渐趋向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秩序。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因此,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9世纪80年代,政治学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西方政治学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政治理论方向。这个方向上的政治学基本是17、18、19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不过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思想派别,研究方法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主要限于关于政治哲学问题的思考,且具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出现了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的现象。

行为主义方向。行为主义政治学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虽然仍然按照实证的政治学和规范的政治学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

在实证政治学和规范政治学范围内,都出现了新的范式和新的思想流派。就实证政治学而言,行为主义逐步嬗变为后行为主义。同时,在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之外,以微观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以公共选择为主题的政治经济范式逐步取得重要地位,成为正式的理性行为研究模式。就规范政治学而言,逐步发展出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基督教主义、新组合主义等政治学说。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立场多样化,呈现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反客观主义并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步——折中主义和整合主义方法论主张,即认为不存在任何单一的科学范式,多样性是政治学科进步的本质而不是其障碍。

政治分析途径呈现多样和相互融合的特点,如原有的制度研究被赋予新的特点和内涵,形成新制度主义分析途径。同时,政治学的分析途径和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如行为主义的实证研究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出现了与政治理论研究汇合的趋向,并主张放弃价值中立,回归现实政治,进行政策分析。而政治哲学和理论正在逐步向着运用经验证据的方向发展,其中的许多内容来自于政治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如新制度主义研究中大都采用公共选择和理性分析的范式等等。

11.政治思想的特性有哪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2003年研]

答: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除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思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与政治心理相比较,政治思想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具有明显的利益性,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不同的政治思想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由于政治思想的认知特性,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对于深层的政治现象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它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深刻层次的政治联系的逻辑思考。政治思想的内容常常不仅是人们的政治知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政治思考。

(4)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思想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作为一种来源于并反映着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有其独立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性。

12.政治思想有什么作用?[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的作用主要是: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利益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思想正是这种利益要求发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反映,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利益主体;

政治思想以其精致的形式,论证了其从属的利益主体的政治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它又服务于这一利益主体。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政治思想以特定政治力量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它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论证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心灵,从而维护着既有政治秩序。

(3)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思想为人们提供政治认识的必要知识。政治思想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部分、不同层次的研究,这些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知识。

政治思想为人们提供政治分析的方法。

(4)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的作用。

13.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要分析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

(2)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哪些代表性观点?[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

答: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对应的一些对于政治的看法,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是对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之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这种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的观点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它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中国法家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韩非认为政治就是用权。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这种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同时,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对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3)政治是管理公众事务的活动。

例如孙中山先生曾以管理众人之事来界定政治。我国政治学家吴恩裕也指出:“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也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主要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无独有偶,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和安全等社会价值,对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这种政治观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家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声称,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这种说法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种政治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代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些政治观虽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没有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1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宁波大学2012年研]

(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3)为何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研]

(4)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

(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

(7)简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其基本内容为: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着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阶级以后,政治的主要内容则是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围绕特定权利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经济关系起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关系在现实内容和社会力量的对比和互动中首先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都有其客观内容。因此,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1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指: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关系和各种过程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可从两个角度去把握。若作横面解剖,社会可区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成分或基本要素。它们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若作纵向考察,社会结构因内在的矛盾运动又展开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因此政治发展,实质上也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政治发展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从根源上看,政治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引起的;而就其作用来说,它又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能动因素。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生产方式是决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为了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必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作为生存的保障。因此,物质生产方式乃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包括政治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复合系统。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并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既强调经济变革对政治变革的根本制约作用,也强调政治发展也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因素链条,它是与其他因素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而实现出来的。这些因素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阶级与阶层的分化格局、政治力量的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民众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政治领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以及特定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心理意识、政治价值取向、政治理论原则等等。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政治发展与社会形态历史沿革的总体进程相对应。自国家产生以后,奴隶制政治制度、封建制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几种国家类型的依次更迭,大致可以看作是政治形态沿革的几个基本阶段。

把这几个基本阶段的依次演进称之为具有前进上升意义的政治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a.就功能作用来说,这几个基本阶段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顺应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从而也就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为以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总体性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开辟了道路。

b.就结构性质而论,政治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程度不同的意味着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在更广泛范围上的扩大。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一个质变过程,它构成了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政治制度的具体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和运作形式,称作政治体制。从本质上讲,政治体制要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但是它与政治制度相比,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并因而表现出某种变化调节的灵活性。

16.“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试评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研]

答: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1)这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政治的一种朴素看法。其代表主要有: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之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这种观点从道德和价值角度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这种政治观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超越现实的追求和要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观。

(3)但是,这种政治观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解释政治,必然使得政治具有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17.如何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

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和科学定义概念的一般要求,从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为避免和消除确定政治含义过程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确定政治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必要条件:

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周延性是范畴概括特定对象的一般特征的基本科学要求。就政治这一范畴来说,它不仅应该概括政治生活价值取向层面的内容,而且应该概括政治生活实际层面的内容;不仅应该概括特定方面的活动,而且应该概括其一般性的要素和动因;同样,它不仅需要概括存在着对立阶级的社会中的政治现象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现象的特征;不仅应该概括阶级之间政治现象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之间政治现象的特征。

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这就是说,科学确定政治的含义,应该能够把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它应该能够从确切的含义上来确定政治的特有特征。

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科学确定的政治含义,应该反映政治现象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反映政治现象的某种实际形态、活动方式、制度形态或者过程内容。

(2)从满足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18.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19.政治的社会地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政治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握政治的社会地位,必须把握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现象通常是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表现为三个方面:

a.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b.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a.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如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等,都不成为法律。

b.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以社会成员的权利的方式实施,因此,它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力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形式。

c.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换言之,法律只有在政治权力使社会政治矛盾处于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如社会处于混乱、动荡、战争以及局部割据状态中,法律就会失去作用。

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政治权利的实现和社会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政治秩序规则化,使社会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确、稳定和公开的方式有效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持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作为特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与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

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已逐渐分离,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学说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尽管如此,在当今世界,宗教对于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或者作为不同的政治价值观的精神形式,或者作为特定政治力量结合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或者作为维护特定权利的精神理由,或者作为维系特定政治合法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

(4)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的区别

a.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b.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c.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两者的联系

a.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b.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四、论述题

1.试述西方近代政治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二是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三是近代的法学政治观;四是实证主义政治学;五是行为主义政治学。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条是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只谈论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迅速成长。与此相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也开始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锻造思想武器,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马基雅维里,在他的《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与他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博丹,则在他的代表作《共和六论》一书中,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出发,考察和解释了国家与主权的关系,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主张建立脱离教会集权统治的世俗政权和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些政治主张,集中地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利益要求,因而是一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政治主张。

(2)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在这段历史时期,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在欧美各国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如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所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如:自然法学说、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等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这一阶段,随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在欧美各国的普遍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开始逐渐抛弃了革命时期的批判精神,转而开始鼓吹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政治学说,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辩护。

(4)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日益加剧,政治、经济矛盾愈演愈烈。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已经完全从哲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由此开始一直到目前为止,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当时的政治学者们认为,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类型,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与宪法等法律密切相关,又同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当时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偏重制度的研究外,还注重法律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从法律的角度来研究国家、政府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30年代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对资产阶级政治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不得不放弃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开始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适应这个变化,资产阶级的政治学由以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演变为以研究权力为主要方向。提出了政治学是研究权力现象的科学的主张。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时期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又从权力逐渐转变为政策的制定过程。西方政治学的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化与加剧,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它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政府的权力,由所谓的“立法国家”转向“行政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于政治学理论的新的要求。

此外,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2.试述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到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上了西欧社会发展的日程,这就给予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欧美一大批思想家如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尽管这些政治学家所论述的问题和角度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也有保守、激进之分,可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家,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这就是:

(1)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2)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3)从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

(4)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规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结果。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和特征。[燕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燕山大学2010年研]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l9世纪40年代,它是当时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理论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吸收前人政治学说,尤其是法国启蒙政治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中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思想革命成就。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40年代,西方各国产业革命相继完成,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这种社会政治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和迫切的政治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批判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们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向。这些研究,无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地吸收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如马克思研究了法国革命史,从中吸取了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等人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础内容;又如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吸收了其“人民主权”的思想等等。至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自治方案,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了直接影响。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对于社会政治状况的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笔记》等政治学论著,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近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得到了继承性的发展。列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丰富了马克思的政治学说,从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现了政治学的革命性变革。就其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科学性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从某种道德伦理价值出发,不是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出发,也不是从某种抽象的人性或理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这就使它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出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同时,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指导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

革命性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它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现象一样,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发展,革命的、进步的政治必然要代替反动的、落后的政治,而人类社会最终必定要消灭传统政治本身,实现自治的共产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从而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把握政治的发展规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能动地推动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发展。

实践性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来源于人类的实际政治活动,是在科学考察、分析总结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政治实践活动,尤其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人们正确地认识政治现象和从事政治实践的指南,它强调理论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将使其不断接受社会政治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4.中国政治学会自1980年成立,至今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中国政治学会在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请结合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中国政治学30年来发展状况的评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

答:中国政治学30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基本可以分为3段:

(1)80年代初:“学科恢复和启蒙阶段”

学科恢复首先体现在专业建制方面,在全国高校中,北大是最早开始招收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的恢复和重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写教科书,社会学的教科书先受港台的影响,后来又受西方教材的影响。除教科书之外,学位制度、专业刊物、职称序列、科研教学等一系列的工作也构成了学术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内容。

这一阶段的第二个特征是,政治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的恢复与中国人对文革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紧密连在一起。邓小平在1980年做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这个讲话对中国政治体制弊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高峰,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被超过。在这种背景下,政治学发挥了外部的社会功能,给人以启蒙作用。

政治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政治色彩大于学科色彩,或者说启蒙大于学术,对时代的改革呼唤大于学科本身的研究。

(2)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政治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中国政治学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八九事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后续发生的事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学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八九事件以后,尤其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以后,执政党考虑的重心转为怎样维护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治学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折。第一个,从批判转向建设。第二个,从理论启蒙转向务实的经验研究。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折并不意味着原来的东西不存在或消失了,它们还在,所谓转折其实是从这里面出来一个新的传统,这样政治学研究就开始多元化起来。在随后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化和学术化的潮流中,价值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区分得以确立起来。

(3)从本世纪开始,我认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

与第二阶段一样,区分这一阶段的标准也不是内在的,而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崛起以及学界对这一现实的反应。中国政治学现在面对的话题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争论,以及这一争论的政治意义。由于这一话题兼具价值之见与经验分析,因此新的分歧和分化是注定的。 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中国政治学的此次转变深受海外学术的影响。

5.对比分析马克思王义政治学和西方政冶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历史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的首要绝对要求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同时要求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着眼于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把经济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建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并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

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做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主要是在分析阶级社会中阶级力量的构成状况、各阶级的基本特性、政治要求和主张等的基础上,把握社会政治的走向和规律。

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动因和现实体现,分析政治的内容和特性,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现实化。

调查研究方法

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即客观地观察事物,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

b.科学性,即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调查和研究;

c.全面性,即不是根据个别现象,而是从事实的整体上去掌握事实。

(2)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a.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是指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在原有的政治思想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展开解释、评价或者阐述,其基本特点在于:它确认“对国家、政府和哲学家的研究同对某些目标、精神、真理或被认为构成所有知识和现实的基础的某种最高原则的追求密不可分”。因此,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正义、平等等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为研究目的。其长处是它注重对政治价值这一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并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使研究规范化。不足之处是以政治价值裁剪政治事实,从而使政治研究带有玄想和主观片面的色彩。

b.历史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的特征在于注重政治史料的搜集,注重政治史的描述,同时,由于它采用先验的价值设定来研究政治历史,注重政治历史中的政治价值分析和实现,并且其研究价值问题并不能摆脱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因而被归入传统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从时间跨度上为政治研究增加了实际证据,从而为政治研究科学性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政治学的纵向比较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但是,由于它具有唯心主义历史观,因而不能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那样科学唯物地揭示政治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史料在真实性、全面性、适用性和研究者价值立场方面的限制,因而削弱了历史研究对于现实政治的意义。

c.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机构研究方法注重对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而制度研究方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认为,对机构或制度的研究将会揭示政治目的的性质,因此,它们着力从机构或制度出发分析特定的社会政治价值,并且尽力从政治价值出发设计合目的的机构或制度。机构研究和制度研究方法使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可把握性,使政治研究与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它们也从机构和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值规范。可是,这些方法使政治研究局限于确定的机构和枯燥的制度规定,因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丰富生动的社会政治生活;使政治研究停留在机构和制度层次,因而不能深刻揭示机构和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a.社会学分析途径

社会学分析途径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

b.经济学分析途径

经济学分析途径主要有公共选择分析和新制度主义分析。

c.心理学分析途径

心理学分析途径注重于人的政治心理分析,包括政治认知、态度、情感、动机、性格等。同时重视围绕着政治个体或者群体的政治人格和心理测验等。

d.政治系统分析模型

政治系统分析来源于由生物学发展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一般政治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

e.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政治沟通分析是对政治系统获取、输送、存贮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展开的分析,以政治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反馈和自控原则对政治系统展开模拟研究。

f.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实际是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政治研究中的运用。

(3)马克思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是不同政治学家们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采取的的途径和方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可能比较宏观,给予研究者宏观理解把握问题很多帮助,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可能比较微观,对某个问题的分析利用现代各种途径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之,政治学的研究需要汲取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既从整体把握,也能涵盖各种细节。

6.试沦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评价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

答: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a.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是指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在原有的政治思想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展开解释、评价或者阐述,其基本特点在于:它确认“对国家、政府和哲学家的研究同对某些目标、精神、真理或被认为构成所有知识和现实的基础的某种最高原则的追求密不可分”。因此,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正义、平等等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为研究目的。其长处是它注重对政治价值这一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并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使研究规范化。不足之处是以政治价值裁剪政治事实,从而使政治研究带有玄想和主观片面的色彩。

b.历史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的特征在于注重政治史料的搜集,注重政治史的描述,同时,由于它采用先验的价值设定来研究政治历史,注重政治历史中的政治价值分析和实现,并且其研究价值问题并不能摆脱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因而被归入传统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从时间跨度上为政治研究增加了实际证据,从而为政治研究科学性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政治学的纵向比较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但是,由于它具有唯心主义历史观,因而不能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那样科学唯物地揭示政治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史料在真实性、全面性、适用性和研究者价值立场方面的限制,因而削弱了历史研究对于现实政治的意义。

c.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机构研究方法注重对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而制度研究方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认为,对机构或制度的研究将会揭示政治目的的性质,因此,它们着力从机构或制度出发分析特定的社会政治价值,并且尽力从政治价值出发设计合目的的机构或制度。机构研究和制度研究方法使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可把握性,使政治研究与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它们也从机构和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值规范。可是,这些方法使政治研究局限于确定的机构和枯燥的制度规定,因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丰富生动的社会政治生活;使政治研究停留在机构和制度层次,因而不能深刻揭示机构和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a.社会学分析途径

社会学分析途径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

b.经济学分析途径

经济学分析途径主要有公共选择分析和新制度主义分析。

c.心理学分析途径

心理学分析途径注重于人的政治心理分析,包括政治认知、态度、情感、动机、性格等。同时重视围绕着政治个体或者群体的政治人格和心理测验等。

d.政治系统分析模型

政治系统分析来源于由生物学发展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一般政治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

e.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政治沟通分析是对政治系统获取、输送、存贮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展开的分析,以政治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反馈和自控原则对政治系统展开模拟研究。

f.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实际是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政治研究中的运用。

马克思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是不同政治学家们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采取的的途径和方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可能比较宏观,给予研究者宏观理解把握问题很多帮助,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可能比较微观,对某个问题的分析利用现代各种途径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之,政治学的研究需要汲取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既从整体把握,也能涵盖各种细节。

7.试述政治思想的基本特性。[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除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思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与政治心理相比较,政治思想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政治思想的理性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

政治思想是“人类为有意识地去理解和解决集体生活和集体组织的种种难题而作的尝试”,“是一种理性的传统”。

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命题,而是一种与某种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政治观。

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政治思想是包含着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它不像人们的直观感觉和下意识的条件反射那样缺乏逻辑性。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具有明显的利益性,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不同的政治思想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

政治思想的利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或者会寻找不同的政治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

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政治思想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现象和精神现象,也是特定的政治现象。因此,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对于一般社会现象的认识。即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现象的思想意识,而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认识。

(4)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思想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一种来源于并反映着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有其独立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

政治思想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

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是社会政治生活,但是政治思想与其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性

政治思想的产生发展除受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制约外,还与以往的政治思想成果具有继承关系。

8.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由哪些组成?[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思想作为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把握,是一个较为严整的理论体系。政治思想的内容由对政治问题的系列性探讨所形成的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

(1)对人的研究

政治思想对人的研究由来已久。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政治思想家都是把对人的研究作为其理论基础和思想起点的。政治思想对人的研究包括如下内容:

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包括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本来是什么和人能成为什么等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包括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在社会和政治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即人们的利益等问题的探讨;

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包括对人是何以过上政治生活、怎样组成政治社会的等问题的解答。

(2)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

政治思想对人们所赖以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它包括:人为什么要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政治生活?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或怎样过上政治生活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基本需求人手,分析了人们通过社会生产结成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满足人们的利益要求的历史过程,从而真正科学地揭开了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产生之谜。

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它包括对政治权力如何产生、如何构建、如何配置等问题的研究,其中,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政府权力各个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是这种研究的核心问题。

对政治权利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包括对于政治权利本质的研究,对于政治权利内容的研究,对于政治权利发展过程的研究,对于政治权利实现方式和途径的研究等。

对政治过程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想获得有关政治运行的一般规律的知识,回答政治过程如何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如何实现、政治决策如何做出并如何实施等问题。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人类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社会政治矛盾,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人们对政治发展及其规律开展研究。政治思想对政治发展问题所作的研究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

对政治变迁动因的探讨。这种探讨一般是通过对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变化、政治变革的分析和总结来展开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战争、经济危机、社会冲突、外力干涉、政治腐败、政治稳定等是政治思想家们所概括的主要因素。

对政治理想也即政治发展目标的探讨。政治思想依据特殊的价值观念去评判现实的政治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设计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制定理想的政治发展目标。政治思想的这一内容使它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政治发展的目标确立以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人们理性思维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在这方面,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意识革命”、“民主与合法的道路”、“传统价值观念的发扬与光大”等,是不同的政治思想家们给出的不同答案。

政治思想的上述内容结构也是政治思想所研究的最一般的问题,它们互相联系,构成了政治思想内在的理论逻辑。

9.比较分析政治、政治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深圳大学2012年研]

答:(1)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政治科学就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它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

(2)三者的联系

政治、政治学、政治科学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都以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为主要内容。

(3)三者的区别

政治描述的是以利益为基础、以公共权力为核心、以权利保障为追求的社会关系;政治学是研究这种关系的学问的统称;政治科学是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导向的研究政治关系的学问。

10.材料(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关于国家的解释是“指一种历史实体或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类共同体的持久形式或一种特定的当代现象。”材料(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认为“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问题一:结合材料(1)结合材料简述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在政治学发展史上,国家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因此,关于国家的定义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总起来看,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主要有:

(1)社会共同体说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而结合成的组织体。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都是被看作特定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它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

(2)管理劳动说

在研究国家的过程中,有社会学人类学家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阶段联合劳动的需要。比如卡尔·A.魏特夫认为,国家就是起源于社会治水的需要,因此,这样的社会是“治水社会”,组织治水成为国家形成的原因和特征。而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也指出:“在埃及、西亚和中国文化演进中灌溉是具有关键性的问题。治水问题解决了官僚阶级的存在、依附阶级强制性劳役以及从属阶级对帝王的官僚集团职能的依附。”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它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3)国家契约说

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至16~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从国家的可见特征出发来定义国家。国家要素说一般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如梁启超认为:“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家。”四要素说,是在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如美国政治学家迦纳认为:“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久占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上所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1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学说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作过多方面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显然,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由此可见,与人们从价值、事实、活动等方面确定政治的含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的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如同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所说的那样,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的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的关系了,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的内部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论,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确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认为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作为集中体现经济关系的政治关系,在现实内容和社会力量的对比和互动中,首先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或者说,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中的主导关系是阶级关系。

因为“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所以,作为社会政治关系基础的经济关系及其社会群体形态的阶级关系,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首先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和利益关系,同时也体现着其他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最大的政治,所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更明确地提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如同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国家总的来说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就此而言,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12.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1)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于政治这一复杂现象进行过不同的分析,并阐述过不同的政治观,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政治是对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之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这种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的观点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它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中国法家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韩非认为政治就是用权。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这种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同时,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对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政治是管理公众事务的活动。

例如孙中山先生曾以管理众人之事来界定政治。我国政治学家吴恩裕也指出:“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也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主要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无独有偶,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和安全等社会价值,对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这种政治观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家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声称,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这种说法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种政治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代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些政治观虽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没有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其基本内容为: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着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阶级以后,政治的主要内容则是人民内部的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围绕特定权利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经济关系起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关系在现实内容和社会力量的对比和互动中首先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都有其客观内容。因此,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13.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观点,结合全球金融危机的实际,分析并说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是: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显然,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与人们从价值、事实、活动等方面确定政治的含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论,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确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认为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2)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

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具体可结合实际)

14.试析政治的社会地位。[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政治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握政治的社会地位,必须把握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现象通常是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

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第二,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如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因此,政治常常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政治与法律又有区别,如前所述,政治是人们根据社会利益,通过政治权力进行政治权利分配的社会关系,而法律则是特定的政治权力制定和认可的对于社会成员在社会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范,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就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来说,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首先,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如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等,都不成为法律。其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以社会成员的权利的方式实施,因此,它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力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形式,如同列宁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代表都等于零。”再次,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换言之,法律只有在政治权力使社会政治矛盾处于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如社会处于混乱、动荡、战争以及局部割据状态中,法律就会失去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政治权利的实现和社会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政治秩序规则化,使社会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确、稳定和公开的方式有效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持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人们根据对于人为制造的神的信仰而形成的一整套的世界观、社会心理、感情等等的总和。由此可见,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宗教又有其特定的组织、活动、仪式。

作为特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与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就宗教来说,它需要借助于社会政治权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教民队伍,强制实行自己的戒律,从而使宗教从一种社会幻想形式变为一种现实形式。就政治统治者来说,宗教是被统治者的精神鸦片,是巩固和实施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曾形成宗教神权和政权对人民进行双重压迫的严酷的社会政治局面。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凌驾于社会之上,成为全社会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基督教的清规戒律成为实际上的法律,宗教说教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其他一切学说都是宗教的婢女。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开始,政治统治者就利用宗教为自己服务,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仍然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已逐渐分离,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学说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尽管如此,在当今世界,宗教对于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或者作为不同的政治价值观的精神形式,或者作为特定政治力量结合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或者作为维护特定权利的精神理由,或者作为维系特定政治合法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

(4)政治与道德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因此,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第二,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第三,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两者的联系在于:第一,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第二,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