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1 复习笔记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1)从政治方面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2)从经济方面看,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使新中国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从文化方面看,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此可见,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一方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非社会主义因素。而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2.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符合我国客观实际,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总结

1.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第一,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农业合作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农业合作化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第一,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

第二,广大的农民拥有极大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第三,从中国共产党方面看,其有能力有水平领导好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

c.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d.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

e.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我国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a.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b.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在初级社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大型的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历史性胜利,把大量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巩固了工农联盟;

b.农业合作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c.在农业发展基础上,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过渡时期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建立并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解放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需要。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方针

我们党制定的手工业改造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坚持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原则,逐步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形式

先建立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再建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步骤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三个步骤。

a.办手工业代销小组,这是低级的比较松散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组织;

b.办手工业代销合作社,这是一种从供销合作到生产合作的过渡组织;

c.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a.巩固新生政权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决定因素;

b.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

c.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观动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a.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第一,官僚资产阶级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因此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政策;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具有双重性,因此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的方式来改造,即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b.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通过和平的方法对资本家进行赎买。其具体改造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把私人资本主义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把国家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a.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前,主要是发展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b.从1954年秋到1955年夏,重点发展以个别企业公私合营为主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从1955年秋到1956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最高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正确贯彻执行农村的阶级政策,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总结出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使农业在集体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逐步摆脱了私有制。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实行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供销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步骤和方式。

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激发手工业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的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严格采取了和平改造的方针。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成就与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中国的经济基础。

(2)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新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确立和巩固起来。

(2)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中国从此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