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74.1 概念题
1新闻语言
答:新闻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根据新闻学的原理,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2)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众为传递最新的、真实的信息而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语即编码、解码的互动,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这种文字符号的编码方式即新闻语言。
2“新闻腔”[湘潭大学2009年研]
答:新闻腔是指细节缺失、事例陈旧、语言呆板空洞、枯燥无味、刻板的新闻写作风格。具体表现为新闻写作中的“文件味”、“材料化”、“机关腔”倾向。外国记者也为“新闻腔”苦恼,他们把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语言称为“新闻腔”,主张新闻报道要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写作。“新闻腔”在我国的不少报道中还大量存在。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要解决以往“宣传文化”所留下的套话、空话,或者“政治行话”过多的毛病。如空洞说教、强加于人,凡事先下结论,爱用一些华丽的形容词和空话、套话等,仍屡见不鲜。”反映在会议新闻、工作经验或者典型报道中,这个问题至今还比较明显。
例如现在的报纸,还会见到某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在……形势下”,“在……鼓舞下”,“在……基础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受到……的热烈欢迎”,“获得一致通过”等等。重一点的表现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刊、广播中天天向受众倾泻的语言,抽绎度极高、信息量极小、词汇重复绕缠纠结,语言学者们称它为“语言暴力”,它们极大地败坏新闻的声誉。至今这种语言也未完全绝迹。
74.2 论述题
结合相关案例,论述如何正确使用新闻语言。
答: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
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形成区别于文学、科技、军事、经济、理论等其他作品的一些特点,它有自己特殊的概念、特殊的语言表现方法、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
新闻语言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工具,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
(1)新闻语言要具体准确,忌抽象含糊
具体不是空洞,不是概括,更不是抽象。具体是指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事物的具体情况。新闻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事实是具体的、真实的,不是抽象的、虚假的。因此,记者在写稿时要对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事件结果等,叙述、描写必须准确、恰当,能具体的要尽量具体,切忌抽象、含糊。
有的报道失实,是由于记者对相关用语理解不透造成的。如某报刊登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活动的稿件,标题是《一无照个体户偷税36万被依法逮捕》。其中“无照个体户”用语不准确,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核准登记才为个体户,即凡个体户应有营业执照。这位偷税者“无照”,则不是“个体户”,应该称为“无照经营的商贩”。
报纸上的文字一定要表述清楚准确,否则往往会引起误解。如某报刊登的宣传当地驻军的新闻,内容是:“在驻我国三亚市境内的某海军四连菜园里,官兵们经过半年多时间培植出一株首次结果竟达216枚的木瓜树……”其中“驻我国”和“某海军”在表述上就有问题。“驻”意思是(军队)停留在(某地)或(机构)设立在(某地),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意思是一个地域的机构或个人因执行公务住在另一地域。例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路透社驻北京记者”等,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常住工作。用“驻”有一必要条件,是必须易地。海军是中国军队,所以用“驻我国”不合适。具体、准确虽只有四个字,但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编辑、记者下大力气才能做到。
(2)新闻语言要简洁明快,新鲜活泼
新闻要新是指要快,它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切忌罗嗦拖沓。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表达新闻内容的语言也应新鲜活泼。生活丰富多彩,新闻也应多彩,新闻语言也不应色调单一,枯燥无味。活泼的新闻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功能。
一般而言,任何文字作品的语言都要简练,惜墨如金,力戒大话空话,以便能达到言简意赅。正像任何人都愿意听格言、警句式的语言,而不愿意听“车轱辘话”一样,新闻作品的语言尤其应该崇尚“以一当十”,不要空话、废话,要尽可能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要用最恰当的词汇和最精当的语言结构把新闻事实如实地表述出来,否则读者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鲁迅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新闻宣传的效果来看,许多短的、语言简练的作品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好的反响。
写新闻,是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写历史。因此,写新闻运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时代的语言,使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明白。时代是变化的、前进的,新闻语言也应该随之变化、前进,随着国际、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换。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趋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大量的新鲜词语、新概念,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概念、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些概念、互联网络中的一些语言,被引入到新闻作品中,使新闻作品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也为新闻写作开辟一条新径。
语言生动、形象,并不在于使用多少华丽的词藻或形容词之类。把事实如实加以记录,常常比堆砌形容词更为生动。鲁迅曾指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郭沫若也曾指出,“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3)新闻语言要浅显明白,朴实通俗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为人们所普遍关心,有广泛的群众性。一篇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最后要通过读者来体现,而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尽可能多的受众,才有媒体存在的基础。文章晦涩难懂,编辑、记者自以为高深渊博,见多识广,实际上读者不看,或者看不懂,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而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又不同,一般不需要细细咀嚼,不必慢慢欣赏。从新闻传播对象的广泛性来考虑,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切忌古调洋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词,少用难以理解的土语方言。某些新闻如果不用专业技术名词会影响表述的准确性,但也只能在非用不可的地方少用一些,并尽可能做一些必要的通俗解释。
新闻语言是传播的语言,传播是面向广大群众、广大读者的。如果不通俗,怎么为广大的受众接受呢?当然通俗也应该包括生动的内容。因为生动的东西往往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于是便有了群众性。因此,要尽量使用通行的、朴实通俗的语言来写文章。
74.3 实务题
试分析《大雪初降重灾区》的写作特色。[答题不超过800字。)
(材料略)
答:《大雪初降重灾区》篇幅较小,但主题突出,让人印象深刻,主要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事实说话
①选择典型事实。文章主旨是说明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对重灾区灾民关怀备至,新闻稿选取“大雪初降”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为典型事实,读来更具有说服力。
②使用直接引语。恰当的使用直接引语可以使文章在表现主旨观点上更具客观性。稿件中大量引用直接引语,表达作者观点。比如“首都亲人千里送寒衣,俺穿在身上暖在心里”、“要不是党亲政府亲,俺这一家子还不知在哪个雪窝子里挨冻呢!”等这些生动的直接引语,使稿件增色不少。
(2)具有可读性
文章选取的是最容易吸引读者的新闻,与他们的生活领域、生活现场、思想感情“贴近的事”。重灾区人民群众如何过冬是每一个人关心和关注的事情。
(3)在语言上有特色
①使用白描手法,展示事实原貌,现场气氛浓。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成功地营造雪灾区的现场气氛。“好大雪!沟填平了,枝压弯了,有些碗口粗的树都被压断了”,“看灾民的过冬房:那骨架有钢筋焊的,有毛竹扎的,有木材架的,非常坚固。”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动词用的好,“冒着”、“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 “指着”、“翻开”、“抖着”等等,所用的动词都很准确、有力,都是主动语态,使文章极富动感。
②浅显明白,朴实通俗。
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只有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尽可能多的受众,才有媒体存在的基础。“一夜纷飞,满地皆白”,“有些碗口粗的树都被压断了”这些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③简洁明快,新鲜活泼。
新闻要新就要快,它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切忌罗嗦拖沓。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表达新闻内容的语言也应该是新鲜活泼的。
④多用大白话。
大白话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大众口语。大众口语生活气息浓,大都具有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生动形象的特点。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还能使新闻具有独特的风格。全文不长,主要特点是用大量大白话,文风活泼,传达出重灾区人民安定且乐观的情绪。记者的叙述注意尽量口语化。如“下磨盘大的雪,也冻不着俺”、“要不是党亲政府亲,俺这一家子还不知在哪个雪窝子里挨冻呢!”等。比如写下雪的那一段:“越往北,风越寒,雪越大。”“好大雪!沟填平了,树压弯了,有些碗口粗的树都被雪压断了。”写记者“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10多华里,串了4个村庄”等,文白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