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美学》(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艺术形象[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简答题

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3)钟嵘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是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钟嵘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具体内容中,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外界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三、论述题

论述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隐蔽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六种不同性质和不同作用的类型,即误差意识、病患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后四者当中。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1)梦幻无意识

梦是无意识的心理表现。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幻无意识会反映作者创作构思的具体情景。这种梦出现的艺术灵感,在文艺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另外,荒诞梦、混杂梦以及病患无意识中的思维状态通过心理分析能够折射出某些内心的隐秘和幻觉,有时会表现为作品人物的特定心理表现及特定场景,在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有所展示。但在艺术创作中没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能无意识

本能无意识是由生理机能内驱力产生的先天遗传下来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原始的本源。它们是一系列的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艺术创作中的本能无意识与意识起着配合和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母爱、性爱和表演艺术中。戏剧影视演员在表演中将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有机统一后,不自觉的和角色融为一体,瞬间完全进入角色,无意识地做出很自然恰切符合人物性格的姿态。

(3)习惯无意识

人类一切创造性的熟练劳动都是有赖于习惯无意识的建立,它是主体习惯成自然地驾驭客观规律的一种非常自由而高妙的理想境界。艺术家创作任何一件艺术品,几乎毫无例外地需要习惯无意识的彩玉,有时还会充当创作舞台的“表演主角”。例如,艺术灵感的爆发,就是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在创作中出现未思考主题而主题自来的表现,也是艺术心理定势中的习惯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4)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继承下来的原始经验的总和,是与生俱来的,凭借遗传蓄积在每个个体心灵的深处,成为种族的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艺术家依靠艺术心理定势和文化素养的支撑,才能够产生创作冲动,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和韵味的艺术作品。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对他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所积淀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得越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