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姓氏与名、字、号
4.1 复习笔记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1.姓氏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西方国家的姓氏更多地带有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采用的姓氏制度。
(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大地主利益的有力工具。
(3)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姓与氏的区别
(1)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2)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3)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4)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5)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
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在封建社会,姓氏不但标志一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
1.汉魏时期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帝王、功臣、贵戚之姓取得尊贵地位,享有社会的某些特权,可以左右当时的政治局面,逐渐形成一些豪门大族。
(1)东汉时,除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
(2)到东晋时,原来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马睿到了江南,成为当地的“侨姓”,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门,称为“吴姓”。两个贵族集团共同成为南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支柱。
(3)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
2.隋唐时期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
(1)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把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很高地位。
(2)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荣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
(3)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郡望意识”。“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四、姓氏混杂与谱牒
1.姓氏混杂
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2.姓氏混杂的原因
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随着历史变动,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
3.谱牒
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因此,家谱或宗谱就成为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五、全国姓氏数量
1.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但它所收姓氏甚少,不足以反映全国姓氏的状况。
2.明代陈士元编《姓瞒》一书,共录单复姓3625个。
3.近代臧励和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已收入4129个。
4.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收录达5730个。
5.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23183个姓氏。
6.目前中国人仍在使用的姓氏超过7000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多字姓和一些比较奇怪的姓,多数为少数民族使用。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1.中国历代命名的规律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1)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2)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3)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
(4)东汉、三国,单名盛行。
(5)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
(6)近世即以新中国成立后而言,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多用“卫东”、“习东”、“向东”、“向红”、“卫红”、“立新”等。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2.名与字的关系
(1)名与字意义相同。
(2)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3)名与字意义相反。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6)此外,还有取于古语和成语等情况。
3.“号”
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有关,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