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修和突厥
辅公祏弃城逃走,打算向南奔赴越州,因为左游仙已出任越州总管,所以有心想去依附于他。偏偏唐将李靖率军拿下丹阳后,李世勣不肯放过辅公祏,连夜追来。辅公祏逃到句容时,手下的军兵只剩下五百人。天快黑时,他打算投宿常州,突然听说部将吴骚等人,正打算把自己献给大唐,于是连忙逃去,随行的妻子也一并丢掉,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一行人逃到武康时,被野人袭击,部将西门君仪战死,辅公祏被抓到丹阳,立即被斩首,头颅被传到长安。唐军又分兵追捕余党,很快大部分贼军被捕杀。辅公祏从开始造反到灭亡,仅仅只过了六个月。江南从此太平。
高祖听了捷报后,非常高兴地说:“李靖这次剿灭萧铣和辅公祏立了大功。古时的卫青、霍去病也不过如此啊!”随即,高祖封李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后来行台被罢撤,于是,李孝恭改任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都督府长史。
张善安被押入京都审讯时,他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其他人身上,说自己是无辜的,于是高祖赦免了他。后来,李孝恭在丹阳搜到叛变的书信,张善安无可抵赖,这才被杀死了。
辅公祏伪造杜伏威的诈书也被高祖看到,高祖怀疑是真的,于是追除了杜伏威的官职并没收了家产。阚稜居功自傲,李孝恭很是看不惯,于是也把他所有田产一并没收了。阚稜不服,跟李孝恭争论,惹得李孝恭很生气,竟然诬陷他与辅公祏是同谋,把他杀了。
唐高祖武德七年,中国已经基本统一,所有从前的强盗窃贼,割据州县的草寇,都被消灭,只有梁师都还占据着北方,没有被平定。高祖决定暂时休兵,整顿朝政,于是开始正官阶,制定学制,修改刑法。
官阶分好几个等级,太尉、司徒、司空称为三公;其次是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称为六省;接着是御史台;往下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共九等;再往下是将作监、国子学、天策上将府,再往下是左右卫、左右领卫,为十四卫。东宫设置了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即少师,少傅,少保)、詹事等职位,王公设置府佐、国官,公主设置职司。这些都是在京的官职,各州县城镇的官员称为外执事官。文官自从一品起,到从九品,共分二十八阶;武官自从一品起,到从九品,共分三十一阶。这些大部分都是参照隋制,稍有改动。
学制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种,全都隶属国子监,只有崇文馆和弘文馆等作为皇室宗亲及功臣子弟的学校,不归国子监管辖。此外如各州县乡,一律设置学校,限定年限毕业,依次升级,与选举法并行。学校以习经为主要科目,选举以策论为主要科目,各有等级,不互相混杂。
刑法大多按照隋朝的旧制,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定为十恶不赦之罪。五刑(笞、杖、徒、流、死)、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都按隋朝旧律。另外又订了十二律(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这跟隋朝旧制稍有不同。
同时还重新修订了租、庸、调三法。新法规定百姓十六岁以上为丁,每丁给田地一顷。每年交粟米二石,叫作租。男丁根据种植的品类,缴纳一定数量的绫、绢、絁、绵、布、麻等物品,叫作庸。百姓每年充服公役二十天,如果不想服役,就酌情出庸相抵,叫作调。如果有战事征兵,那么满十五天就把调免去,满三十天就把租和调全都免了,遭小灾免租,遇中灾免调,遇大灾租、庸、调全免。朝廷官员吃国家俸禄,不得跟百姓争利。这样征取有制,全国上下都觉得方便可行。
正在整理朝纲的时候,忽然,从庆州传来都督杨文幹造反的消息,庆州全境被其占领。原来,杨文幹曾做过东宫宿卫,他和李建成关系非常好。李建成与李世民有矛盾,于是,李建成经常和杨文幹密谋,想要杀害李世民。李元吉也曾参与过,他对李建成说:“想要杀李世民,只要吩咐弟弟一下,就能搞定,还要这么谋划干什么啊?”杨文幹很赞成。一天,李世民跟着高祖,来到李元吉的王府,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等人,埋伏在室内,然后暗地里派人,告知李建成,准备袭击李世民。李建成摇手劝阻,李元吉很生气地说:“我不过是为了哥哥着想,我又得不到什么好处。”李建成解释道:“弟弟没有听说过投鼠忌器吗?父皇已经老了,如果受到惊吓,那真是我的罪过啊。”元吉这才停止行动。
李建成私下里募集了两千多壮士作为东宫卫士,又调来三百名幽州骑兵守卫东宫,接着推荐杨文幹为庆州总管,暗地里让他招募壮士送入长安。有一天,高祖到仁智宫小住,派李建成居守,李世民和李元吉也跟着一起去。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王这次出行,有机会和后宫嫔妃接触,他必定会用重金贿赂众妃,众妃得了钱财,肯定会为秦王说好话的,难道我们只能坐等着遭受灾祸吗?安危大计,我们现在应该赶紧决定!”李元吉笑道:“哥哥前几天要是听我的话,这个人早就已经被除去了。”李建成说道:“今天父皇出行,可以干掉李世民。”李元吉问李建成用何计策,建成悄悄地告诉了李元吉。李元吉觉得计策很好,就和李建成作别,两人约好依计行事。随后,李建成暗地里命令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两人,联络杨文幹,往杨文幹处偷偷运送军兵,命令他马上起兵,与自己里应外合。
朱焕等人走到半路时,担心事情败露被连累,就跑到高祖面前告密了。高祖大怒,立即派司农卿宇文颖,快马召见杨文幹,李元吉得知这个消息,吓得一身冷汗,连忙嘱咐宇文颖,给杨文幹传话,让他不要回京。杨文幹听了宇文颖传的话,就道:“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造反算了!”随即杨文幹带兵到宁州去了。高祖又亲笔写诏书,召见李建成。李建成很是害怕,不敢前往。詹事主簿赵弘智劝李建成贬损车服,轻骑谢罪。李建成左思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不得已轻车减从,前往行宫,见到高祖便扑在地上,接连磕头。高祖狠狠地痛责了他一番,并把他监禁了起来。
杨文幹在宁州造反的消息像雪片一样飘来,刚开始说宁州被包围,后来又说宁州被攻陷。高祖连忙召李世民问计。李世民答道:“杨文幹算个什么,有什么好怕的?地方有官员,如果他们不能剿灭他,只要派一员大将去征讨,就能很快扫平的。”高祖道:“事情关系到李建成,恐怕响应的人会很多,不如由你亲自出马,等你把叛军扫平回来,我一定立你为太子,把建成贬为蜀王。蜀兵最弱,不用担心有什么变故,即使有变故,你也好容易对付些。”李世民奉命前行。李元吉赶紧贿赂妃嫔,请她们帮李建成说好话,又委托封德彝劝高祖不要怪罪李建成。封德彝本来就是隋朝的佞臣,这时候也很得高祖宠眷,往往三言两语,就让高祖眉开眼笑,身心舒坦。于是,高祖被这些人迷惑,放了李建成,仍让他回去守卫京师,只是责备他兄弟不睦,以后当痛改前非。接着,高祖将罪责归到王珪、韦挺及天策参军杜淹三人身上,说他们撺掇是非,发配雟州。
李世民率军西征,大军刚到宁州附近,杨文幹的部众就吓得要死,有人杀了杨文幹,投降李世民。宇文颖也被擒住,押送长安,审明后就地正法。李世民班师回京后,高祖已经还朝,却并没有提改立太子的事。李世民知道其中又有变故,只能一笑了之。
东突厥主处罗可汗把隋炀帝的萧后和幼孙杨政道接到突厥后,就想要为大隋报仇,有意南侵。所以,从武德四年到七年,突厥多次进犯关中,双方互有胜败。大唐并州总管府长史窦静建议在太原大量屯田,边耕边战,秦王李世民非常赞同这个办法,于是依照窦静之言执行。一年下来收获谷物数千斛,稍稍解了边境之困。
但是,突厥总是出没不定,防不胜防,这时就有人劝高祖道:“突厥多次侵犯关中,无非是因为羡慕长安繁丽,想要入境抢夺,如果陛下把长安一把火烧了,然后迁到别的州城去,到那时胡人失望,自然就不会再来了。”高祖竟然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派宇文士及到襄阳一带择都,为南徙做准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极力怂恿,他们觉得越早越好。只有李世民进谏道:“突厥侵犯边境,由来已久,陛下以圣武龙兴,拥有中原大地千里,精兵百万,所向无敌,为什么要因为突厥侵犯边境,就要迁都逃避呢?这样做不但会被天下人耻笑,还会贻笑千古。儿臣愿意率几万军兵出征,一定能扫平突厥,把颉利活捉回来献给您。万一没有成功,您再迁都也不迟。”
高祖也不禁点头称道:“这话深合朕意。”当即召回宇文士及,取消迁都的决定。谁知,李建成又勾结妃嫔,诬陷李世民,说道:“突厥侵犯边境,只要得了钱财就退了。秦王借口说是扫北,实际上是想掌握兵权篡位,陛下就没有察觉吗?”就这几句话,又把高祖的心弄得犹豫不定。
几天之后,高祖打算到城南打猎,兄弟三人也一起去,打猎竞赛。李建成有一匹肥壮的胡马,很喜欢跳跃,他牵来马对李世民道:“这匹马很好,能跃过好几丈的深涧,二弟向来善于骑马,那就来试一下吧?”李世民一跃上马,追赶一头鹿,谁知在快追到鹿的时候,马忽然仆倒。李世民还没等马倒地,已经跳了下来,等马再次站起,他又跃上马身,这样连续三次,一点都没有受伤,因此,李世民对左右道:“死生有命,岂是暗算能害死么?”李建成听了这话,不禁失色。等到打猎结束,又去贿赂尹、张二妃,尹、张二妃又向高祖说李世民的坏话,说道:“秦王说自己是天命所归,是真正的君主,不可能意外身亡。”
高祖听了这话,顿时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站在身边,然后召李世民,呵斥道:“天子自有天命,不是说你聪明就能当的,你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是天子呢?”李世民连忙否认,摘下帽子磕头,请求把自己抓去法司,查明真相。高祖还没有消气,忽然有一内监进来,报告:“突厥大举进犯,前锋已经到豳州了。”高祖被内监的话一惊,才将怒意打消,对李世民改变了态度,反过来安慰李世民,让他重新整理冠带,跟他商量战事。李世民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儿臣愿率军迎战。”高祖高兴地说:“好极了,李元吉也可随你一起去,能战就战,能和就和。”李世民、李元吉领命,当即点齐兵马,过了一夜便出发了。
大军快到豳州时,有探兵来报,说突厥连营百里,气焰嚣张。李元吉听了这话,就有点害怕。李世民让探兵再去查探,回报说:“颉利、突利两位可汗率全国大军来出战,确实有好几十万的兵马。”李世民从容道:“两个贼酋都来了,我也不怕,我自有法子破他,不必担心。”于是,李世民带着大军来到豳州,依城扎营。当时,关中已经下了好长时间的雨,运粮的粮道被阻断了。军兵们又由于长时间打仗,都疲惫不堪,朝廷和军中都很是担忧。只有李世民一个人不动声色,安泰自如。
第二天,颉利率一万多精兵来出战。大军开到城西,列阵五陇坂,昂然待战。
李世民对李元吉道:“现在胡虏来挑战,我们也不能示弱。弟弟能和我一起出战吗?”李元吉战战兢兢地说:“胡胡虏气势这么强盛,不不要轻易出战吧?如果我军战败了,那就后悔莫及了。”李世民答道:“颉利和突利两人名为叔侄,实际上是互相猜疑。突利是始毕可汗的儿子,始毕把汗位传给弟弟处罗,处罗又把汗位传给弟弟颉利,这样汗位兄弟传给兄弟,就导致突利失了王位,他心中自然不平。颉利担心突利不满,于是让他镇守东方,也封他为可汗。现在,他们虽然合兵来攻打我们,但是却貌合神离,我正好可以从中做文章。别人怕他,我却不怕,你如果不敢去,我就一个人去了。”
话说完,李世民就带领一百骑兵,来到颉利阵前,大声喊道:“我们大唐和你们的可汗和亲,为什么你们违约来侵犯我国?我就是秦王李世民,如果可汗能战,就快出来跟我大战。如果你率全军来战,我也不怕,虽然我手下只有一百骑兵,但也可以抵挡你们的军兵万人。”颉利听他这么说,怀疑李世民是诱敌之计,于是只笑不答。
李世民见突利自己率领一队兵马,和颉利隔一条河相望,遥对呈斜角状。于是,李世民又派人去向突利喊话,说道:“你们跟我国前两天刚定了盟约,一旦有事,相互援救,现在却带兵来攻我,为什么一点都不顾念焚香盟誓之情?”突利被问得无话可说。李世民又故意催马来到河边,拉着缰绳装作要过河,颉利连忙派人阻止李世民,道:“秦王不必渡河,我来并无他意,只不过是想要和贵国更改盟约。”
李世民于是勒马道:“可汗想要更改盟约,只需要派一个使臣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率领大军前来呢?如果想战就进兵,想求和就赶紧退兵。”
颉利于是带兵往后退了一段。
这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于是两军各自收兵回营。李世民对将士们说:“胡虏的长处是弓箭,现在雨水连连,箭胶都坏了,弓就不能用了,他们就好像飞鸟断了翅膀,无法高飞。而我军的长处是刀枪锋利,现在出击正是以长击短。这么好的机会,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李世民让军士们饱餐一顿,冒雨进兵攻打颉利,同时派人到突利那里,说明利害,突利欣然答应不战。
颉利看到李世民突然来攻,很是惊疑,急忙召突利商量,打算出战,突利说道:“天降大雨还没有晴,粮草供给不上,我军又深入唐军领地,就使战胜,也不能深入长安,一旦兵败,必将大祸临头。况且,秦王的军队向来很勇猛,开战了我们不一定能取胜,不如跟他们讲和算了。”颉利没办法,只好派突利和部帅阿史那思摩去见李世民,请求和亲。李世民坦诚相待,突利很是高兴,愿意和李世民结为兄弟,很是亲密,双方定好盟约,随即退兵离去。
李世民率军回朝,突厥又派阿史那思摩拜见高祖,高祖让他同坐御塌,再三慰劳他,封他为和顺王。阿史那思摩谢恩后回去,高祖派左仆射裴寂一同到突厥还礼,并答应两国互通贸易。裴寂也修好而回。
谁知突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没过多长时间又来侵犯边境。高祖很生气,于是两国再次交恶,又开始打仗。代州都督蔺蓦与突厥兵在新城交战,战败返回。他一边派行军总管张瑾出兵石岭,派李高出兵大谷,分两边防御突厥,另一边又向朝廷请求增援。高祖命秦王李世民出兵蒲州,调李靖为安州大都督,出兵潞州,又派任瓖为行军总管,出兵太行。李靖来到潞州,就见张瑾一个人逃出来,报称全军覆没,连长史温彦博都被敌军捉去了。李靖留住张瑾,并写信给秦王李世民和总管任瓖,约他们三路出击,合力夹攻。
李世民正要出兵,忽然颉利派人来请和,说是愿意将温彦博放了,仍旧和好。李世民严厉斥责了来使,叫他立即放回温彦博,才同意撤兵。来使唯唯诺诺地回去了。
原来温彦博被抓后,颉利知道他职掌机要,于是问他唐廷兵粮的情况,然而温彦博却默不作答。颉利很生气,就把他发配到阴山,又进兵攻打灵州。灵州都督王道宗兜头痛击颉利,杀了颉利好几千人,颉利这才退兵,接着又听说秦王李世民等人,会师来攻,就更加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前来求和。颉利听了使臣的回话,连忙把温彦博送归唐营,双方再次停战撤军。李世民回京复旨,从此威名远扬,也因此遭来更多的嫉恨。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假装跟李世民增进感情,邀李世民晚上一起喝酒,谁知二人竟然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回府后,突然心痛,喉咙非常痒,咳了很多血来,随即卧床不起。淮安王李神通知道这件事,告诉高祖,高祖亲自到秦王府看望他,李世民哭着大概讲了下事情的经过。高祖长叹了好几声,然后对李世民道:“我从晋阳起兵以来,能够扫平中原,多亏了你的功劳。我本来想立你为太子,而你又一再推辞,这才立了你哥哥李建成。现在时间一久,我又不忍心再换了。只是现在你们兄弟实在是不相容,同处京师,暗斗一天比一天厉害,那就只好派你到洛阳去了。以后自陕州以东都归你管,你可以用天子的旌旗,就像汉朝的梁孝王一样。”
李世民哭着说:“这不是儿臣想要的,儿臣怎么舍得远离父皇啊。”高祖说道:“这是只是权宜之计,你就顺了我的意,免得你们兄弟相残。”李世民勉强受命。高祖回宫后,李世民又休养了几日,病情渐渐好转,于是召集僚属,整顿行装,只等高祖下诏就出发去洛阳。谁知等了十多天,也没见到高祖的诏书,这又是听了他人的谗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