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报功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此匾为外文村报功祠门额,宽208厘米,高62厘米,厚11.5厘米,字径50厘米,石质阳刻,无署名款。右款:嘉靖乙巳海揭士民仝立;左款:乾隆戊午王月重修。字径5厘米,正书阴刻。现保存于杨氏家庙中。该书结体瘦长并斜飞,线条匀称遒韧,如折钗股,颇不俗。
报功祠 又称三都祠,原址位于外文村新埠头。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年,1545)海阳县与揭阳县士民为纪念杨琠修筑南堤而建,历经明万历、清乾隆三年(戊午年,1738)、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1911年因水灾受浸,翌年由杨文萼重塑杨琠泥像。祠中原有匾额:首进“回澜砥柱”,王守仁题、杨任斯重书;二进杨琠奏疏“请留公项筑堤疏”;三进“凤鸣高岗”,海瑞题;坐像上方“媲美禹功”,黄琮题、邹鎏书。1952年祠改为菜垄,祠中文物尽失,只剩石质门额。
杨琠(1464—1516) 字景瑞,号瑾庵。明代揭阳县龙溪都(今潮安庵埠镇)人。生于明天顺八年(1464),弘治八年(1495)举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按察苏州、常州、镇江、松江时,平反冤狱百余人。后以病告归,治学于家乡“柏台山房”,并致力于地方公益。时韩江水患不断,南堤屡修屡溃,于正德七年(1512)上《请留公项筑堤疏》,提议抽取部分湘子桥过往盐船税收作为修筑府城至庵埠南堤经费。获准,筑堤至南桂都时,未竟而卒。翌年葬于揭阳地都小龙山,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葬潮阳河溪山,湛若水为其撰墓铭。
杨琠像
杨琠师事新会陈白沙,并与王阳明多有学术往来。卒后,其子杨思元(王阳明弟子)持父遗著《庭训录》,请王阳明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