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
家长常说:“我也知道孩子心情愉快才能好好学习,但我家的孩子,不谈学习的时候,都很开心,一谈学习,就会有矛盾,起冲突,甚至像仇人一样。孩子的学习真是让我们头疼,是我们最大的烦恼。”
这段话应该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普遍心声。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矛盾冲突,二是烦恼。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两个词的本质,只有搞清楚了本质问题,才能知道如何针对性地解决。
首先,矛盾冲突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冲突?素不相识,甚至不知道对方存在的两个人之间会有矛盾冲突吗?肯定不会。即使两个人互相认识,但从不接触联系,他们之间也不会有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前提是双方有交集,有接触。有交集、有接触就一定会起冲突吗?当然也不一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发生矛盾冲突毕竟是极少数情况。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矛盾冲突呢?
比如,你独自一个人在大街上走着,街上没什么人,马路对面也有一个人和你一样在走路,突然,这个人穿过马路,走到你身边,和你肩并肩,也没和你说话,就这么和你一起走。这个时候,你内心肯定会想,那么大地方,为什么和你靠这么近,这人有什么企图。于是你躲开,离他远点,继续走,没想到他又靠过来,还是要挨着你。这个时候你肯定就要爆发了,矛盾和冲突就发生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突破了你们之间的安全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1.5米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在离你2米之外走,你都不会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这个距离是绝对的吗?当然不是,如果在拥挤的人群中,同样是紧挨着,也不会有这种被冒犯的感觉,所以这种安全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随着环境和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变化。比如,好朋友一起走路可能会勾肩搭背。这种心理安全距离,就是我们每个人默认的心理界限,一旦这个心理界限被突破,矛盾冲突就发生了。
人与人之间有默认的心理界限,家庭成员之间也一样。而在一部分家庭中,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界限确实是不受关注的。不要说孩子未成年前,即便是孩子成年后,家长对子女的就业、婚姻等诸多问题的干涉甚至管控,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大多数家长,在心理上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很难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看待,对孩子都有一种控制欲,而这种控制的出场方式是很高大上的,“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爸妈的希望!”“我们这是关心你,对你负责!”等等。在这种爱的旗帜下,家长的所有想法、要求、做法都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具备了合法合理性。孩子作为正常社会人的心理界限通通无效,矛盾冲突自然难免。
一心想要控制,但当预期要求不能达成,甚至对方抗拒控制,或者局面失去控制的时候,烦恼就产生了。尤其是在眼看着局面失控,自己又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时,烦恼加剧变为痛苦,甚至是愤怒。为何会失去控制呢?因为本质上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人,人的天性都不想被控制,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作为未成年的孩子,因为无法独立生活,自然不会明确对抗,但会采取消极对抗的方式,比如应付敷衍、阳奉阴违、拖拉磨蹭、找理由借口搪塞等,让很多家长束手无策。
无力控制自我的人,就会想去控制别人。若想真正摆脱这种痛苦和烦恼,还得回到自我控制上来。别人终究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到,如果一味要求别人,痛苦就会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