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得窦氏宝藏,论文治武功
窦复道:“如果是很多呢?是足够多呢?”
窦复现在只想保着自己一命,至于窦氏暗藏的金银珠宝,如果自己死了,再多又有何用?
王嵩仍旧不动声色地说道:“如果足够多的话,或可饶你一命,如果不够多,干脆就不用说了。”
窦复立即道:“我窦家曾经权倾天下,世代公侯,窦氏宝藏,自然足够多,足够多!”
王嵩点了点头道:“即如此,我便先不杀你,先看你窦氏的家底再做处理。”
说罢,王嵩命人拿来纸笔,让窦复画出窦氏藏宝的地方,然后让赵云负责去取回窦氏宝藏。
窦氏究竟有多少宝藏王嵩不知道,但王嵩知道窦氏曾经有多辉煌!
纵观西汉、东汉刘姓天下四百年,凡二十帝,而窦家作为外戚姻亲,一脉相承,且迭出英才,屡弄威权,权势极大,可谓外戚第一家族,曾经有三位窦皇后临朝称制,掌控朝政数十年!
其中第一位是窦皇后乃文帝皇后,汉武帝的奶奶,她提倡黄老之学,辅佐三朝帝王,建立了强大的窦氏家族。
其后窦家累世英才辈出,如窦婴,窦融,窦固,窦宪,父窦武,等人无一不是权倾朝野的人物。
这么显赫的“大汉第一外戚世家”,在大汉四百年里,绝对是除了刘氏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共金银珠宝的等物绝对会称得上是富可敌国!大将军窦武被诛族后,虽被抄家,但其遍及天下的财产又怎么会没有私藏?
会有多少宝藏呢?王嵩很是期待。
先关起来吧,窦氏宝藏,也不能浪费了,看看够不够买他一条命。”王嵩淡淡地说道,“把步度根交给骞曼,让骞曼杀了祭旗。”
窦复看到被拉下去砍头的步度根,窦复确实是吓坏了,连忙拿起笔,在纸上写出了几处藏宝之处,交给赵云。
王嵩让人先将窦复关起来,待赵云起出宝藏后再做处理。
骞曼吞并了步度根的大部分部落,人口再次增长到50万人,在势力上稳压柯比能的20万人口,成为蒙古草原最大的势力。
但柯比能依旧不鸟骞曼,拒绝朝拜骞曼,拒绝承认骞曼的单于地位。双方都在极积准备,打算再次掐架。
王嵩将其它的缴获全部让给了骞曼。只要了缴获的5万多匹战马和2万俘虏。
经过两个多月的征战,王嵩回到雁门郡阴馆城时,已经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八月。
赵云带兵取回了窦氏富可敌国的宝藏,不过,王嵩最后还是派人杀了窦复,对于汉奸这种十恶不赦的动物,不配人类对他讲究诚信的!
八月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王嵩有两个老婆在家,却一直忙于征战,聚少离多。这次回家,打算好好播种一番。
谁知到了府门口,没看到蔡琰,却看到了蔡琰他爸蔡邕。
“岳父大人安好,何时来了雁门的?可是答应来帮小婿?”
王嵩见到蔡邕,很是惊喜,先不说其才华,只说蔡邕文坛领袖的名声,若是蔡邕来了雁名,也会给王嵩带来巨大的广告效益,带动不少儒生弟子来雁门求学和出仕。
之前王嵩想要蔡邕来雁门任北方书院祭酒(院长),蔡邕却一直没来,没想到现在不请自来了。
“哈哈,说得不错,不过,你有这么大的面子么?”蔡老头心情很好,也学会开玩笑了。
“好像没有,哪么谁有?“王嵩很有自知之明。
“你猜。”蔡老头越来越皮了!
“琰儿?”
“也没有。”
“究竟谁有这么大面子?能请动我家的臭老九?”王嵩小声问道。
“你!你刚才说我是臭老九了?”蔡邕用手指着自己,脸越来越黑。
“呃……岳父大人别误会,我出山前的师父,把老师都称做“走资派臭老九”,具体什么意思我不懂,但绝对不是贬义,是夸赞,类似于“桃李满天下”的意思。”王嵩看到蔡邕就要爆发,立即甩锅给胡扯出来的世外高人。
“好吧,先信你这一回。”蔡邕一脸刚吃了臭屁的的样子。
“岳父大人还没说谁有这么大的面子呢。”王嵩猜不透,很是好奇。
“呵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先做首诗玩玩,就写关于秋收的吧,写好了,我便告诉你。“老头继续吊胃口。
王嵩感到有大情况,想了一下,还是决定盗版一首诗来换这个大情报:
“西风催暑退,雨润麦金黄。收刈人声动,农家酒更香。如何?”
“还行。”蔡邕点了点头道。
“谁有这么大面子?现在该说了罢!”王嵩继续追问,一副急得百爪挠心的样子。
“我外孙!”蔡邕笑得跟老狐狸似的。
“啥?琰儿怀孕了?失陪失陪,您老哪凉快哪歇着去……”
王嵩一溜烟往后院跑去。
原来王嵩出征时,蔡琰已经怀孕,怕王嵩担心,才没有说。之后蔡琰给她老爸写了一封信,蔡邕接到信后,立马就屁颠屁颠跑过来了。
如今蔡琰已经有3个多月身孕,所以蔡邕不让她到府门等候王嵩。
有蔡邕在府门口迎接,甄姜也只好陪蔡琰在后院门口等待。
后院门口,蔡琰甄姜和丫头小桃小杏站成一排儿,王嵩急步走来,一个公主抱将蔡琰抱起,又回头招呼甄姜和俩小丫头,一起走进房中。
“什么时侯怀上的?怎么不让为夫知道?”
“你出征前一个月,哼,都不知道吗?”琰儿取笑道。
“老爷,不公平哦,姜儿也想要”
甄姜看到王嵩这么宠着蔡琰,有些吃醋地撒娇道。
“好好...哈哈”王嵩开心地笑道。
“老爷,老爷,我们也……”两个通房俏丫头也撒娇道。
王嵩坏坏地笑道。通房丫头,本来就是当小妾的。
“公子你真是坏死了,不过我们都喜欢!”
这俩臭丫头,真是越来越皮了……
……
次日,王嵩来到府衙中开始正式上班,坐在太守府衙中,看着报告上一大串数字,王嵩沾沾自喜地故意问道:
“又是大丰收啊,哇噻,怎么样?我们的粮食足够用多久?”
田丰刚烈,见不得王嵩沾沾自喜的样子,主即严肃地说道:
“不知主公所说的足够是什么意思?是够雁门郡呢?还是够并州?还是够大汉十三州百姓食用?
雁门治理,确实小有成效,但主公之志,然道只在雁门一郡之地?
年轻人,志当存高远,当初在洛阳……(此处省略1500字),所以,我认为主公应当……(此处再省略3000字)。”
就这刚烈性格,难怪原本历史上最后为袁绍所厌恶。不过王嵩不是袁绍,王嵩待田丰如师长。
王嵩擦了擦溅到脸上的口水,乖乖地认错道:
“先生教训得是,是小子轻狂了。”
荀彧也给王嵩施了一礼,劝谏道:
“天下将乱,主公若想平乱于天下,则钱粮物资的储备,再多也都是不够,还请主公戒戒躁。”
王嵩只好夹起尾巴,态度谦恭地说道:
“文若言之有理。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两位先生,就是我的两面镜子,一面是青铜镜,一面是黄铜镜……”
蔡邕刚好走进来,听到王嵩这句话,立即大感兴趣,拍案惊呼道:
“好,说得好,臭小子啊,这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哪个古人说的?”
“是唐……呃,忘了,忘了。”王嵩不想纠缠下去,立即转移话题道:“岳父大人,最近北方书院情况如何?”
蔡邕指着身后两个50岁左右的小老头开口道:
“贤婿啊,有大贤来访,你当降阶相迎啊。”
都已经进来了,还怎么降阶?不过有外人在场,王嵩可不能这么随意,立即深施一礼道:“失礼,失礼,小子不及远迎,请两位海涵。不知两位是?”
蔡邕介绍道:“这位是管宁管幼安,这位是陃原陃根矩。”
“原来这两位当代大儒啊!”王嵩大喜,连忙再次行了一个“弟子礼”以示尊敬。
管宁和邴原各还了一礼后,管宁说道:
“我与根矩,本在辽东避难,闻冠军候仁义之名,故来查看。
没想到边塞之地短短几年竟有如此变化。地方安定,百姓乐业,老病有所依,幼孤有所养,吏治清明,轻徭薄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间乐土,不过如此。”
陃原也接着道:“冠军侯外拒胡人,内平黄巾,文治武功,让人敬佩。”
王嵩接着道:“小子年少轻狂,不敢当两位先生赞誉。
然小子认为,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皆非民族强盛的根本。
今有能吏,得以吏治清明,但谁能保证以后的官吏不会是庸吏或恶吏?
今有勇将,得以外拒胡人,保境安民,但谁能保证勇将常有常在?
所以,文治武功并非民族强盛的根本。民族强盛的根本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教育才能兴国,唯有教育才能定邦!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实因为孔子乃教育之鼻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