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诳语,不妄语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区别,所以常常误以为想象就是现实,因此会做出无意识的撒谎行为。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撒谎行为,只是因为孩子们误解了想象。随着不断成长,孩子们的心智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渐渐地就能把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来,为此他们变得更加独立,也知道外部世界与自己并不是一体的。等到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真正意义上的撒谎行为才会出现,那就是孩子们出于某种目的而撒谎,有意识地去欺骗他人。他们做出这种行为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是为了免于被责骂,或者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其实,孩子还有一种行为表现与撒谎类似,却与撒谎不同,那就是说诳语、妄语。所谓诳语、妄语,就是孩子说话的内容脱离了实际,过度夸张,导致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也无法对自己的言语负责。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想起“狼来了”的故事。从严格意义上而言,“狼来了”就是说诳语、妄语,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可想而知,在人际相处中,一旦失去他人的信任,彼此之间的交往就会陷入困境,感情发展也会变得特别艰难。所以孩子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说话,而不要张口就说,从不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任。
在班级里,小丁是个不折不扣的瞎话大王。对于小丁所说的话,班级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很少有人选择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小丁说瞎话从来都是张嘴就来,其他人根本无法分辨他到底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渐渐地,每当小丁说话的时候,大家就自然地选择不相信他的话。
最近这段时间,小丁看起来有些落寞。好朋友问小丁怎么了,小丁漫不经心地说:“我爸妈要离婚了!”好朋友马上回答说:“你可别再瞎话连篇了,我怎么也不会上当受骗!你爸妈要是真的离婚了,你现在早就哭起来了,还能像现在这样和没事人一样吗?你要是说你的压岁钱被没收了,我还能勉强相信。”小丁看着好朋友,一本正经地说:“真的不骗你,我和妈妈住在一起,要去姥姥家那边生活,很快就要转学了!”尽管小丁表情严肃,好朋友还是没把小丁的话放在心上。直到他亲眼看到小丁妈妈来给小丁办理转学手续,这才感到很不舍,说:“小丁,你真的要走了吗?”小丁点点头,说:“我说的事情是真的,你也看到我妈妈来给我办理转学手续了。”好朋友听后,劝说小丁:“等你走了,我会想你的。去了新学校后,不要再满嘴跑火车了,要说真话,大家都会相信你,好不好?”小丁含着眼泪点点头。
孩子如果总是喜欢说瞎话,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哪怕后来说真话,也没人相信他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也是非常糟糕的状态。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从小说真话,告诉孩子说话要符合实际,避免过度夸张。
人生在世,唯有信任不可辜负。因为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会导致自己陷入各种被动的局面。作为孩子,只有从小养成说真话的好习惯,才能让自己赢得他人的信任,收获好人缘,也才能快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