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关系重构与城乡形态变迁研究(1949-196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学术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当今城乡关系的历史根基。就学术史而言,以往多聚焦于农村土改、合作化、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化等制度变革,以及城市社会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未能深入展现20世纪50—60年代城乡经济联系和社会流动的复杂性与多重面相。

对城乡关系的回溯集中于1949年前和1978年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经济研究,论述重心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城乡差距、工业化与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机制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R].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费孝通.中国士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J].文史哲,1994(6):31-36.。对于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无论整体性考察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还是对江南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戴鞍钢.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王瑞成.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人的城市文化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赵彬.近代烟台城乡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隗瀛涛.近代长江上游城乡关系研究[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3. 方连英.近代广西城乡关系变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徽州、烟台、长江上游、广西的区域探讨,都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城乡形态的深刻变动。

至于这两个时段之间的城乡关系研究,则多着力于体制的建立和影响,国内外的有关论述大致可分为八类:①中国领导人对城乡关系理论与政策的考察陈明.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7(11):110-111.  江俊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及其经验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6):29-38.。②城乡关系史的总体分析崔晓黎.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经济基础与城市化问题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4):1-22. 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23-31. 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2):105-107. 陈明.建国初期城乡关系研究(1949—1957)[D].成都:四川大学,2005. 李迎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3(2):113-126. 汤水清.论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J].江西社会科学,2006(8):97-104. 张化.建国后城乡关系演变刍议[J].中共党史研究,2000(2):28-34.。③从行政区域调整来考察城乡关系变动。④区域研究,如陈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城乡关系的研究。⑤从制度层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何家栋,喻希来.城乡二元社会是怎样形成的[J].书屋,2003(5):4-8. 高伯文.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八年工业化战略的选择与城乡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2010(9):36-44. 赵耀辉,刘启明.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J].中国人口科学,1997(2):26-35. 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11-20. 马永辉.1949—1966年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变迁[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⑦探讨城乡市场、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变迁徐建青.制度变革与手工棉纺织业:1954—1965——兼及统购统销制度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4):66-75.。⑧市场系统与行政单位的关联。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主要存在三种取向。第一种是对政策过程的阐释,如从工业化战略和利益集团角度解释城市偏向,借以了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路径与特点;第二种是考察城市工业化对农村生产、消费的总体影响;第三种是区域城乡关系的变动。前两种取向侧重于从宏观角度研究户籍、就业、福利等隔阂因素的建立和消除,或立足于经济指标的比较,而对其形成机理、理念缺乏细致探讨,导致理论层面与技术环节的错位。在第三种取向中,对城乡形态的探讨还不深入,忽视了转型中的历史延续和传统改造,尤其是档案等一手资料的挖掘仍不够充分,无法与乡村史研究相媲美。迄今对城乡空间形态与政府行为的考察仍较薄弱,当前的城乡一体化着眼于都市圈与城市群或村镇规划,如长三角城镇体系仅统计到县市一级靖学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郁鸿胜.长三角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沈玉芳.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对市镇的经济功能和市场贸易的跨区流动尚付阙如,并以经济指标的分布替代了空间关系和社会变迁。

其中戴鞍钢教授的研究对本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重点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转型过程中,以通商口岸为主体的近代城市的崛起,并对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贸易、交通、工业、农业和手工业、商业金融业、人口分布和迁徙进行了深入分析,关注其引发的城乡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戴鞍钢.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农村方面,李学昌和董建波的著作《近代江南农村经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非常扎实细致。海外刘石吉、森正夫、川胜守等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出色研究,此不赘述。。方书生对改革开放前长三角经济空间的演化做了宏观分析,其中最翔实的人口密度、城市等级、交通网络的分析数据主要为1978年,他没有利用20世纪50—60年代的档案资料来分析该时期的要素流动,因而关注的多为计划经济的结果而简略了其过程方书生.改革开放前经济空间的重构与绩效(1953—1978)[M]//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演进与绩效研究(1842—2012).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邱国盛的研究着重于人口管理。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中国二元城乡关系结构逐渐成形。但由于“大跃进”的失败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大量上海城市人口被精简回乡,使得逐渐固化的城乡关系结构发生强烈震荡,对上海城市和郊区农村产生冲击并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邱国盛.职工精简与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上海城乡冲突及其协调[J].安徽史学,2011(6):5-11.。阮清华在《特殊的城乡关系》一文中提到,为了将上海改造成“生产基地”,1955年上海市委提出“紧缩上海”计划,要求大量疏散上海人口,其中数十万人被当成“农民”疏散到江浙皖等周边地区阮清华.特殊的城乡关系——从1955—1956年上海动员农民回乡运动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与周边省份关系[G]//近代史学刊(第14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上海将江浙皖等周边地区都视作农村,使之成为上海这个超大城市疏散人口的安置地,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城乡关系,实际上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中心—边缘”关系。由于城乡隔阂,这类关系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上海辖境内人员物资也不能自由流动。崔庆仙等指出,计划经济下上海扩大至十个县,虽然缓解了蔬菜供应,并未解决上海与外地的工农业产品自由流动问题,仍然大量依靠外省计划调拨且有很多障碍崔庆仙,等.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大都市政区整合与转型——上海案例[J].人文地理,2012(1):82-86.。并进来的原江苏十县,经济上的改变并不显著。基于当时上海市区的城市辐射非常有限,条块分割限制了其影响力,上海和市郊农村仍然是城乡隔离的两大块,如市区就业需要市区常住户口。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如江苏浙江灵活,更未出现无锡、常熟、江阴那样的全国十强县。

总体来看,对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的微观研究越来越成熟。遗憾的是在经济文化重镇长三角地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要素流动、地方政府实践与居民社会心理的互动着墨不多。重制度之变迁而轻数量之分析,重静态特点概括而轻动态过程描述,诉诸宏观框架的动因分析与阶段划分,未能充分反映城乡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本书以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档案等原始文献的解读为基础,试图再现这段复杂的历史,弥补学术界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