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推进现代文明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争议,信息传递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更是处于争议的核心。2016年11月11日,国际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中国上映,首次使用120帧拍摄技术,具有比普通3D电影更逼真的身临其境之感,但也不可避免地引来许多争议。而电视的视频图像传输研发技术同电影类似,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一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动态画面。
如果说无线电的发明者充满争议,那么电视的发明问世则伴随着幕后功臣们的辛酸血泪。
电视最早出现在1925年的英国,一位叫贝尔德的人制造出一台机械式电视机。该电视机的制作材料几乎是废料:用自行车灯做成光学器材,用搪瓷盆来搭框架。然而,这个外形像个黑盒子的机器里却能看到模糊但栩栩如生的木偶图像。贝尔德致力于用机械扫描技术来研制电视机,并在1928年研发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受无线电的启发,他大胆假设:电既然可以用来传输语音,那么也能用来传输图像。然而,就在贝尔德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时,美国发明家法恩斯沃斯以电子技术制作出的电视机一举击溃机械技术,并很快占领市场,最后贝尔德不得不抱憾离世。
法恩斯沃斯自小就是个天才少年,在贝尔德钻研用机械技术制造电视机时,年仅14岁的他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直觉:机械技术是无法传输图像的,电子技术才有这个可能,因为机械的运转速度永远不可能达到可以捕捉电子信号的程度。根据法恩斯沃斯的推理,画面如果转换成电子流,就可以像无线电波一样在空间换波,最后再由接收终端聚合成图像。
高中毕业以后,法恩斯沃斯进入杨百翰大学,却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中断学业。他搬到旧金山为研制电视机而艰苦努力,并在1927年研发出第一台可以运转的电视接收机和影像管。当法恩斯沃斯的努力终于引起投资商的注意并被政府授予专利证书时,美国广播公司突然跳出来与法恩斯沃斯争夺发明权,该公司认为法恩斯沃斯14岁未成年就有研发理念是一个谎言,并以他大学未毕业为借口,力证法恩斯沃斯不可能拥有发明电视机的能力。虽然法恩斯沃斯拿出有力的证人和证据为自己赢得了官司,但已经没有资金来推广自己的发明。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1930年,位于旧金山的法恩斯沃斯电视机实验室来了一位客人,自称是电视机兴趣爱好者,特地造访法恩斯沃斯并向他请教,还花了三天时间在实验室参观。3年后,美国无线电公司制造出了电视机并大肆宣传。这时,法恩斯沃斯才知道,3年前来造访的客人是该公司雇用的电视机发明家佐里金,此人当时虽然制造出一台样机,但成品效果不佳,为了搞到核心技术,他隐瞒身份来窃取。当时各大电子厂已经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了专利使用合约,因此都不敢给法恩斯沃斯投资。于是,又一场专利持久战官司开始了。这场官司又臭又长,美国无线电公司败诉后又再上诉,足足拖了好几年。
当法恩斯沃斯终于合法拥有电视发明专利权以后,他几乎身无分文,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开始,美国政府被迫暂停电视机工业。等可以再次生产时,法恩斯沃斯的专利已经过了保护期限。瞅准这个时机,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电视机,并且大肆宣传,把当初窃取法恩斯沃斯机密技术的佐里金一举捧成电视之父。犹如看着特洛伊木马攻城的老国王那样绝望和无力,法恩斯沃斯心灰意冷,黯然返乡,卧病不起。
虽然电视机的开创从一开始就较为悲壮,但这无法阻止它席卷世界。
1936年11月2日,这一天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日,英国BBC公司正式播出电视节目。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电视机大出风头,并在战争结束后开始普及,为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添光加彩。
195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但图像质量着实太差,加上装置成本高昂,许多家庭还是选择黑白电视。到了70年代,通过电视设备所传递的信息开启了多元化的路线,因为此时多路传播电视设备研制成功,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多样化的电视节目,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电视的普及,标志着多媒体的诞生,它集声音、文字、图像和影像于一身,让信息传输实现了实时、大规模和远距离。更重要的是,大众有了直观感受,信息这个载体从此开始有了感情色彩。
这样的感情色彩,在越南战争的报道中尤为典型。
在早期的战争中,受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绝大多数美国士兵都骁勇善战,民众耳闻目睹的全是战争中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出现了反转。特别是到了战争后期,美国出现了强烈的反战浪潮:许多和平组织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大学生积极加入反战运动,流行歌手纷纷推出反战歌曲。美国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电视报道。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和残酷的枪杀时,视觉上受到了巨大冲击。电视媒体与报纸、广播所传递的信息影响力完全不同:报纸和广播所播报的战况、伤亡人数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没有强烈的代入感,但电视直接将画面呈现,让大众产生直观强烈的感情。民众通过电视播放的残酷画面终于意识到:原来《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呈现的场景才是真实的,战场上根本没有所谓的英雄和浪漫,只有赤裸裸的血腥杀戮和绝望。
电视机作为多媒体的重要载体,让信息传递的方式更加丰富、更有感情和冲击力。它的问世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之一,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它也成为平民百姓家的标配。
1958年3月,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被制造出来,研制单位为国营天津无线电厂。进入80年代,电视机加速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相比较无线电广播,电视不仅可以接收到各类社会新闻,而且有声音有影像,给老百姓带来更加形象的直观体验,且兼具娱乐功能,一经问世就成了稀罕物品。那时只要谁家有电视机,一到晚上,周围没有电视机的邻居都会聚到他家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老牌的电视机品牌包括“飞跃”“金星”“牡丹”等等。拥有电视机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城市的大街上,只要橱窗里展示的电视机在播放节目,一定有人聚集观看。到后来有了彩电,一些国外电视机品牌也相继进入中国,其中以日本的“东芝”最广为人知。
1994年,北京电视台隆重推出一档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型综艺栏目《动物乐园》,该节目由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特约冠名播出。节目一播出就大受好评,并且一播就是12年,尤其到了著名主持人王刚担任园主时期,节目收视率创下历史纪录。该节目不仅让住在城市的人们了解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全面信息,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还让东芝电视机在中国大火了一把。那时,一台东芝电视机价格高达3 000元以上,相当于普通人一到两年的工资收入,但这丝毫不妨碍东芝电视机的大卖。
与传统纸媒、无线电广播最大的不同是,电视机所带动的节目开发,为人们带来了多种娱乐,也带来了寓教于乐的知识,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政治演讲、战况播报、新闻时事。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各大电视台纷纷成立,并积极开设自己的电视节目,发展以电视为载体的信息文化产业。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经过细致的筹备,首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文化事业建设开始稳步发展。虽然十年动乱期间北京电视台被迫停播,但1978年《新闻联播》的正式开播拉开了中央电视台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央电视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舆论和文化传播阵地,承载着国内外信息传递的重大使命。
作为第五次信息革命的载体,电视所传递的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新闻时事,还包括多种具有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电视剧产业也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渴望》播出后,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该剧对十年动乱背景下小人物情感生活的刻画,引起观众的深度共鸣,也侧面向观众展示了电视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真实力量。此后,《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迅速蹿红。那时的国人对于美国毫无概念,只知道那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而剧中主角们在纽约的遭遇和命运起伏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场景的展示,人物的对白,都让观众对于大洋彼岸那头的信息有了非常形象的认知,这种效果是无线电广播所无法达到的。无线电时期,信息在输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损耗,而以电视为信息终端的产品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当人们接收信息传递时,也有了比无线电更为舒服的体验。
电视的兴起和普及推进了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但随着时间推移,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当社会的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和信息互通的愿望便日益增长。世界文明的大融合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最新趋势,对信息革命又一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次,功能更强大的互联网登上历史舞台。
迄今为止,恐怕没有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令人激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