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问题4:主体的两个维度
学员:很抱歉,大家都在讲“切”,但我想回到主体。
GLG:请,请!
学员: 因为在老师讲到撒谎的三个层次的时候,出现了两个维度的主体。我的问题就是:这两个维度的主体同时存在吗?跟那个事件有什么关系?然后就是在治疗室里边,治疗师面对的是哪个主体?然后,治疗师自己,是不是一个主体?
GLG:不,不。
谢谢您的问题,因为它正好切到我走得过快的位置。我想今天下午不管用哪种方式,我都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因为讲起来会非常长,涉及分辨拉康将“被能指所代表的主体”及“被假定—知—主体”设置到位的时间。
起初,当拉康创出“被假定—知—主体”这一提法时,他说:“这是给那些哲学家的,跟精神分析师无关。”两年后,他的观点完全改变了,说:“实际上,在一场分析里,“被假定—知—主体”就是移情中的精神分析师。”
拉康因此给移情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病人的移情,是他对精神分析师所假定的一种知。不是关于精神分析或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是对他或她,病人自己症状的一种知。这一定义的给出,使拉康对“分析之疗的终结”有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描述方式,拉康将它命名为“被假定—知—主体”的坠落。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区分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实体:主体是随时随地会发生的,既然它是个事件。有时候它发生在病人身上,而有时候也发生在分析师身上,这得看情况。但“被假定—知—主体”必然是在分析师这边,维持在整个移情发生的阶段。
我要补充一点:在法语中,“被假定—知—主体”(sujet-supposé-savoir)这个表达是暧昧不清、模棱两可的。它可以是给某人假设一种知,给主体;也可以是为某种知假定一主体。
我下午会试着多讲一点。谢谢。
2013年11月2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