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公务员招考高效自学自训读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近年真卷三步半解析(国考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卷三步半解析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1.两个形容词的选词填空。题目谈论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问题。语境辨析,主体(对象)对应。文段是针对“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说的,因此第一个空必然是褒义词,“自豪”或者“骄傲”;而第二个空“遗憾”与“惭愧”比较,当然是前者好,因为诗歌不好翻译是谈不上什么“惭愧”的。所以,【答案A】。

2.前词差异大,后词意思接近的两词组合。题干论述茶文化的茶艺和茶道核心问题。限定辨析:第一空前边受“茶艺过程”限定,应选“贯穿”(融会贯通的意思);第二空限定后边的“理论”,用“空洞”一词也很合适。所以,【答案C】。关注点放在第一空后边的“精神”上,会错选D。

3.动词与描述性副词的组合。题干提到这是“基因专利争夺战”,影响今后的庞大市场。考虑动宾搭配,“垄断产业”搭配最合适(“操作产业”不通,控制与局面搭配,专营与产品搭配);考虑语境对应,与“争夺战”对应,用“抢先”来描述申请专利最合适。故【答案A】。如果选C,用“自发”申请专利不能很好体现“争夺战”的氛围。

4.形容名声很大的成语填空。题干谈论到特殊的现象:景泰蓝不是明朝景泰年间出现的,而是元代就出现了。必须思考语境适配,即原本名声不大,后来因为皇家的重视才使“知名度迅速提高”,只有“声名鹊起”符合。【答案C】。未考虑以上细节,知道景泰蓝的名声很大,就会选B“名声大噪”,甚至选文中没有涉及的D“享誉中外”。

5.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题干谈论“救国”的大主题。应进行程度比较:前词与“认真思考”适应,要选择程度重一些的语词,因此选“鉴别”或“甄别”;后词与“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适应,选“弊端”比“矛盾”合适。所以,【答案D】。

6.两个抽象名词的填空。题干空前均有描述语。空前描述的限定辨析:前一空前边描述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填“手段”与“标志”不合适;后一空前谈及“人类活动”与“气候”,两者只能是逐渐“互相适应”。因此,选【答案A】。不细致理解,仅想到互相“协调”似乎也说得通,会错选B。

7.副词与动词的组合。题干有状态叙述。注意叙述状态的限定:题干第一个空叙述的是新生代与先辈不同,不愿意怎样“接受”的状态,填“被动”或“全盘”合适;第二空前有“希翼”这个较为文雅的书面语,对应选择“倚重”这个文雅的书面用语合适。所以,选【答案B】。选A,就是没注意到书面雅语的对应。

8.关系动词与成语的组合。题干有具体描述。描述对象及细节考虑:题干第一个空后的“联系”表明,此处应填“割裂”或“分割”;而后边的“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描述,要求后一个空应选“一石二鸟”(意思是一种方法可以获得两个正面结果)。故,【答案A】。不注意细节描述,可能错选B。

9.描述异同关系的成语与表示有问题的名词的组合。两空前均有具体叙述。对应辨别:题干叙述古训与“胡蜂效应”两个事物,与“殊途同归”无关;注意第二空前“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的细述,可知后一空处“偏差”一词较为贴切。所以,选【答案C】。

10.副词与名词的组合。题干有具体情况的叙述。对应叙述辨别:第一空说的是少数人的“创建”事业状态,后边叙述多数人是先磨炼,再成就事业,反对应选“直接”最合适;从后一空处来看,“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应建立在个人所在的组织、团队、集体的基础上,而不是同事。故【答案A】。“独立”和“一手”都是指“一个人”,好像能与“个人”、“自己”匹配,但与后边的依托“同事”、“集体”不适应。不明确这个细节,错选D的可能性很大。

11.两个成语组合。题干第一个空前有“本能”的限定语,第二个空用成语限定胡蜂的“房子”。用限定辨析法可知,第一空应选“自然而然”或“无师自通”;而胡峰营造的蜂巢应该是它“名副其实”的房子,是无价值可言的,应排除“货真价实”。因而选【答案D】。如果受蜜蜂勤劳和蜂巢精巧的通常说法的影响,极易错选C。

12.成语和动词的组合。题干将做事的技术与做人的艺术进行比较,强调做人更难。对应辨别:第一空描述做事,对应“仅靠技术”,不好选择;第二空描述做人,针对“弹性极强的艺术”,并与“无法量化”并列,因而选择无法简单处理的“复制”比较妥帖。故选【答案D】。仅看第一空,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似乎都可以,从而错选B或C,但说做人的艺术无法把握或无法控制是不太合适的。

13.成语与动词的组合。题干谈到新闻记者必须胸怀全局。对应辨析:对应“胸怀全局”选“高瞻远瞩”或“高屋建瓴”较为恰当;而针对新闻的理性力量,应该用“发掘”而不是“分析”。选【答案B】。看到第一空前有“历史”、“时代”的字眼,就选“高瞻远瞩”(看得高远,形容目光远大),即选A;但后边“分析”新闻的理性力量不妥当。

14.动词与成语的组合。题干谈论编某一文人学者的全集。考虑动宾搭配并与编全集的语境匹配:与“形象”搭配的应为“呈现”,意为显现,展示出;对于编全集,当然应当不放过任何“只言片语”。所以选【答案D】。“描绘”不能表达呈现出的意思,选A不妥;而“还原”是把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或形状,用在此处不够恰当,不应选B; “展现”是明显地表现出,此处没有此意,选C不对。

15.两个名词的组合。题干谈论媒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事情。限定辨析:“为了”一词表达出目的性和出发点,应选A或D;人对媒介来说,不应是“约束”,而应当是“掌控”,故选【答案A】。

16.形容词与成语的组合。题干讨论的是“中国上古史的传说”。语境辨析:尽管中国上古史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看不见又摸不着,因此有“虚无缥缈”的意思;既然“虚无缥缈”,编制年代表就很难“精准”,故选【答案B】。根据年代久远,第一空填“细致”也有道理,于是选A,但后边填“子虚乌有”不太恰当,因为它是指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情,我们不好说传说都是不存在的。

17.两个名词的组合。题干议论成本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对应辨析:成本过高当然影响发展,但第一空的备选词都是说明不良影响的,因而不好选择;从第二个空看,原文强调针对成本过高而大量发展可再生资源,因而对应选“规模”一词最恰当,因为规模化发展与降低成本最相关,选【答案B】。看到可再生能源的现代发展,会错选D;但填“瓶颈”并不合适,因为瓶颈是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障碍,而文中成本过高一直存在,故“瓶颈”不符合文意。

18.名词、动词、名词的三词组合。题干谈论企业的市场发展问题。优先考虑动宾搭配,再考虑限定语:从第二个空入手,与高额利润搭配应选“谋取”或“获取”;第一空受“先进入”限定,选“机遇”合适,第三空受“低成本”限定,选“基础”最好,故选【答案C】。

19.前后两名词一褒一贬,中间则是动词。题干议论颜真卿的书法。考虑动宾搭配及语境适应:第一空的四个备选项都是褒义、书面语,不好选择;但第二空则要求从空前的“书法”连接到空后的“人品”,当然用“联想”最恰当;从第三个空看,选“微词”也符合整个语境氛围。据此,可确定【答案A】。选C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满”语义过重,且不文雅。

20.形容词与两个成语的组合。题干叙述的是传统村庄受外界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语境对应思考:第一个空,相对于后边说的外面的世界,乡村的世界则是“封闭”的;“但是”后面强调外面的世界改变了村庄生活方式,用“悄无声息”形容这种改变非常合适;第三个空“浑然不觉”强调人们一点没有发觉,与“急速的转型”形成反差。所以选【答案D】。看到描写乡村,可能想到“淳朴”而选B。但第二空填“潜移默化”已不恰当,第三空的“漠然无知”更是偏贬义的一个词,不符合语境。

21.要求揭示寓言蕴含的道理。寓言描述的是南风和北风吹掉人衣服的方式不同,南风柔和,北风猛烈,最终南风获胜。同义转换:南风和煦转换为方法得当柔和,北风凛冽转换为刚烈,南风获胜转换成柔可克刚,因此选【答案A】。从结果看,选B。但这里还没有总结出真理或道理,说用实践检验就不合适了。

22.作者意图断定。题干前两句分别讲了热带森林和温带森林已经遭遇了人类乱砍滥伐的严重破坏,第三句分析了这种严重破坏的后果——过量砍伐会使某些植物种类永远消失。概括分析判断:从逻辑关系来说,前两句是对背景的介绍,第三句是对后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因果关系,即乱砍滥伐之因带来严重后果,据此,当选【答案C】。A项局限于“温带森林”(它只是文中的例子)而非“森林”,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意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未就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中哪一个容易遭到破坏进行比较;D项也有偏差,作者强调的不是森林对人类生产的重要性,而是乱砍滥伐会导致何种严重后果。

23.特指词组的理解。题干中对“有颜色的力量”的解释共有两个信息点:“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和“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概括对照:选项中的“价值取向”可以涵盖以上这两个方面的信息。故选【答案B】。如果选A,只能解释“对知识是否真诚”,不够全面。

24.判断文意说明的重点。从行文脉络上讲,题干文段是一个分总结构,前半部分通过相同的结构“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引导分论点,最终得出结论,即“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同一替换:前边两个分点是根本原因,总结为最后一句话的结论结果,可同义替换为D项的内容,所以选【答案D】。关注题干对研究方法的评价,错选A;关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论述,错选B。这些都是对分的部分的论述。

25.特定音乐文化特点总结。题干文段的论述主体是古希腊罗马音乐文化,然后从音乐与希腊长诗、音乐与数学、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分别加以论述。抽象概括:由主体与其他多种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行概括,可知原文强调的是音乐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关系,应选【答案B】。看到文中举的例子主要是数学和戏剧方面的,错选D,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

26.文段介绍的主要内容概括。从行文脉络的角度来看,题干文段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首先提出我国建立了动物自然保护区,但是存在一些缺点,接着分析了缺点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可以有效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概括对照:应将前边的动物保护与后边的生物技术为保护开辟新途径的内容概括进去,故选【答案C】。题干从传统动物资源保护遇到的种种问题出发展开论述,于是选D,而此项说的是资源保护且没说现代技术;B项似乎概括了全文,但材料并未表明生物技术新成果是基于保护动物而诞生的,不能推出。

27.文段意图断定。题干首先指出了现在的科普活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接着阐明科学技术已经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而大众对于大“科普”的需要又具有迫切性,否则反倒使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发展的知识壁垒。关键点的同义断定:文段关键是大众迫切需要新的大科普知识,这与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同义,因而选【答案D】。重点看最后一句话,错选C,但此句正是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要说明的关键点。

28.文意衔接,推断下文。题干文段首先论述了非洲土著音乐的具体形态,然后解释它是最为原始的状态,最后说“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那么,上面所说的便就是这个根源的根源。”前后一致推断下文:既然最后说到“根源”,这就与“产生”有了同一一致的关系,所以下文也要以土著音乐作为论述的主体,探讨这一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故选【答案C】。因为“根源的根源”是就布鲁斯音乐而言的,错选B;其实,谈布鲁斯音乐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谈土著音乐。

29.文段主要意图推断。题干中以昆虫为例子,说明光会干扰昆虫的生命周期,昆虫在食物链中又占有重要环节,所以光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最后得出总结性结论:过度照明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概括对照:将灯箱、过度照明对环境的影响概括为光污染,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括为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扰,对照选项,C项符合,所以选【答案C】。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对原文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作者谈论的目的。

30.文段主要意图推断。题干通过转折引出作者的观点:经济领域有其自身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道德原则也是存在的。组合概括,做出推断:作者既承认经济领域中存在规则,又说明道德领域中的道德原则也必然存在,即两者兼有。所以,选【答案D】。

31.文段说明的主要对象的判定。题干“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的句式说明原文是沿着软实力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后文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也是在以软实力为主体进行论述。总结归纳:既然全文主要谈论的对象是软实力,故选【答案B】。看到文中也提到硬实力,就选C或D,其实,文中只是提到硬实力而已,通篇都在谈城市的软实力。

32.文段主要意图判定。题干中,首先提出存在的社会现象,后面对服务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且在最后通过转折语强调其对就业率的贡献还是太低,务必“发掘服务业对发挥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一致性推断:既然文段说明我国在拓展就业方面服务业很重要,并且有潜力,自然得出需要进一步拓展的一致性结论,故【答案C】。题中既谈到了就业,又谈到了服务业,于是错选D;其实,材料并不能证明这一因果关系的存在。

33.语句排序题,属于论理排序。题干议论历史研究与合理想象的关系。逻辑关联性思考:由⑤句可知,其前面一定叙述了悖论的两个方面,排除A、C项;再从①③句的逻辑关系来看,③句中的“不仅……而且”表明此句应在①句之后,所以D项语序正确。【答案D】。

34.语句排序中的叙述排序。题干叙述北欧国家的地理变化,而选项的起始句是⑥和⑤。起始句与顺承关系考虑:⑥以“这”字开头,肯定不适宜作文章的起始句,因而排除A、C; ⑤和③是并列结构,“又”引领的原因在⑤的后面,“生物的生长”后接②“苔藓、地衣和细草”, ②以动物结尾,④以动物开头,正好衔接;⑥中“这”是对前面现象的指代。最后①通过举例的方式证明前面的现象。故选【答案D】。

35.正确说法推断。题干谈论避讳问题,最后一句道明,避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演绎推导:C项的表达与文段最后一句话一致,可正确推导出来,所以选【答案C】。受原文说避讳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并描述了它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的影响,选A;但A项中“使得”表明因果,说明封建社会发展是避讳越来越严格的动因,这是原文没有论及的。受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影响,选B;但该项讲的是心理,两者虽有联系却不能等同。

36.文段意图推断。题干首先说明了炮制技术非常重要,然后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在炮制技术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问题主要在于国外企业在“偷学”这种技术。关键语推导:论述主体是我国中医的炮制技术,主要问题是炮制技术被偷学,由此可推导出保密工作做得很不好,因此作者是在呼吁加强炮制技术的保密工作,故选【答案A】。材料反映出国外企业开厂偷学的情况,据此选C;但这不是文段的意图,只是一种情况。

37.从列举的事实中概括出作者的意图。题干列举的事实有:从事畜牧业的和农业的同住,从事狩猎、采集、畜牧的与经营农业的为邻,狩猎和劫掠粮食的地方同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概括推导:将不同行业的人概括为不同族群,将“共同居住”、“为邻”的表达概括为和谐相处,由此自然推导出C项,选【答案C】。材料仅提到不同族群人的不同生活生产方式,没有论及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选其他三项均不对。

38.文段意图推断。题干告诉我们哲学最初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过日子的办法,随着发展,哲学逐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艰深的游戏,但康德仍从中区分出“人世意义的哲学”。概括推断:从文段中可以概括出哲学是源于生活的,是具有人世意义的;这就可以推断出作者是想表达哲学应该回归到本来的状态,回到民众中间。所以A项所发出的呼吁,符合作者的意图,选【答案A】。由哲学发展的变化,想到它发生了偏离,选B;但偏离的是“本源”而不是“本质”。

39.两个概念的细节区别。题干首先指明了世界遗产项目关注的是“建筑物或遗址”,接着指出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珍贵文件”和“口述历史记录”。概括归类:将“建筑物或遗址”概括归类为“实物”,将“珍贵文件”、“口述历史记录”概括归类为“记录”,据此选【答案C】。如果选D,则没有对遗产进行进一步的归类。

40.文段意图推断。题干第一句的意思是礼制导致了宽大的服装风格,第二句说礼制导致了中国古代服饰突出图案的风格,第三句可以归纳为突出图案导致了中国古代服装的裁制追求宽大适体,第四句则对上述因果联系进行总结:宽大的服装风格加上突出图案的要求,导致了平面剪裁法。运用因果链条进行演绎推导:无论是宽大的服装风格,还是突出图案的要求,其根源都在于礼制,故平面剪裁法的根源亦在于礼制,选【答案D】。过分关注材料中的一些描述,会错选B、C,但它们都是因果链条上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