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第一节 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早期发现和培养的重要性与国内外实践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内涵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概念
“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指学龄前儿童及初等教育阶段表现出某些特殊潜质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比如,想象力丰富,作文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对环境的感受能力强,能觉察别人忽略的事实;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独自见解,并能以新奇的方式处理事情;心智活跃,思路畅通,解答问题敏捷;办事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独立性强,有主见,不轻信别人;有自信心,有理想;兴趣广泛而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等。
(二)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与普通学生的区别
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与普通学生相比会有一些不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才智出众。在概念掌握、概括分析或综合新的观点时更得心应手。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会关注与价值、伦理及公正等相关的问题。有出色的记忆力,喜欢问很多问题。在学前阶段,他们的典型特征是:词汇发展超前、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
(2)具有特殊的学业能力。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语言、数学推理及有关学科领域上有非凡的才能。
(3)具有创造性思维。他们可能更爱冒险、更独立、更有好奇心、更主动、更灵活、更敏感,直觉更强、更有洞察力。他们可能对无聊的内容更容易失去耐心。他们也可能很有幽默感,有更多的原创性的想法。
(4)具有领导能力。有较成熟的社会技能,懂得移情,有激励他人的能力,有联合他人或组织他人共同致力于某一任务的能力,懂得交流的技巧。
(5)具有表演艺术才能。在音乐、舞蹈、模仿、讲故事、绘画等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他们还可能具有成熟的非语言交流的技巧,身体协调能力强,对自身在与它物或他人的关系中的位置有特别的感悟力。
上述所说的这些特征是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的,但也有极个别的儿童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却是不为人所接受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比如有时表现为多动、焦虑、过度敏感、易激动、孤独;有时又表现出反叛和固执。由于这些行为常被误解,所以他们会感到被区别对待、孤独或被孤立,这些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其无法集中精神,甚至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为此,他们的某些表现也可能伴随着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注意障碍、多动障碍的相关特征。在某一个领域的学习存在显著的困难,然而在其他领域却可能显示出特殊的学习才能。
二、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早期发现和培养的主要工作
我国儿童教育专家殷红博教授在其新著《人才·教育·关键期》中,结合自己30多年幼儿教育实践指出:幼儿教育是培养未来杰出人才的最关键阶段,6岁前的学前教育阶段,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道:“哪个阶段的教育对您一生的影响最大?”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学前教育阶段。”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最成功的方面就是很早就注重学前教育的研究并拥有高水平的、适合本国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而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围绕统一的考试运作。对于初等教育阶段,大家关注的是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至于是否是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则很少过问。对于学前儿童,几乎处于漠然视之的态度。而事实上,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大的方面来说,事关国家的人才兴衰。
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培养苗子的自信心
一些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在很小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与天赋,这样的人自然不缺乏自信心。不过,还有一些后来成为杰出人才的人早期却没有显著的特点,有的甚至不如旁人,如果不去关注、培养,很可能就此埋没。
明朝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圣人的王阳明,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读书时也不认真,贪玩好耍,因为其父亲王华是状元,家学渊源,从小就注重对他的培养,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培养,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均臻极致的旷古哲人。倘若王阳明不是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而是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对其不闻不问,也许,中国历史将会缺少一颗璀璨的巨星。爱迪生从小读书就比较差,甚至作出学母鸡孵蛋的“蠢事”。可是他的母亲却肯定他的好奇和探究精神,鼓励和支持他去做各种实验,终成一代发明大王。
王阳明和爱迪生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理解自己的父母,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但是还有很多这样的苗子,因为平常的表现不如常人,或者被常人误解而被过早地打入另册,尤其是现在几乎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时代,成绩差了,几乎就对一个学生的前途判了死刑。教师不会关注,家长也心灰意冷,学生本人更会对自己没有信心,日久天长,纵然有很多天赋,也最终会泯灭。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苗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加上教师和家长的关注、鼓励和支持,必将为孩子带来极大的信心。一旦条件成熟,孩子的表现定会让人刮目相看。
(二)引导苗子根据自己潜能及兴趣培养能力
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教学资源捉襟见肘,加上僵化的考试体制,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很难不被埋没。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卓异,但是另外学科成绩不行,结果肯定会被淘汰。此外,现行考试选拔制度,教育部门、学校几乎关注的都是升学率,因为这才是考核的最重要指标,教师也就没有多少兴趣去关注学生的潜能及兴趣了,结果就是学生的兴趣早早被埋没,学生的潜能也许终生都不会被发现。教师不引导,学校不关注,学生创新的火花很快就可能被熄灭。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要依靠父母、老师、同学反馈给他们的信息,即使他们有卓异的才能,如果没有比较,没有反馈,他们也可能并不知道,或者不以为然。此时,如果有人或专门的机构关注他们的这些才能兴趣,并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措施,有的放矢,给他们切实的引导,为他们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形成苗子良好的成长氛围
一些具有创新潜能的小孩,往往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个性和行为处事方式,对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知道者还认为他头脑不大够用,甚至是傻。殊不知,这些小孩头脑里有另一个世界,如此痴迷,是因为他发现了常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此时,如果父母、老师能给他提供一些帮助,而不是阻止或嘲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就如爱迪生小时候学着母鸡去孵化小鸡,让人觉得可笑,殊不知这其实是创新的火花已经在他头脑闪烁了,如果此时横加干涉甚至指责谩骂,也许,天才将被从此扼杀。
创新人才苗子的及时发现和培养,能在他们周边形成一种理解包容甚至赞许的氛围,这样,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无形中对他们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为苗子成长提供保障机制
据有关研究,中日韩等东亚人种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种族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顶尖科学家所占比例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
中国不缺优秀的人才苗子,中国缺少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长期以来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漠视甚至桎梏,恐怕才是导致泱泱大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的根本原因。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认为,教育公平应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而现在最难做到的就是过程公平,也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对超常学生则应打破常规,给以特殊对待,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好。由此,我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难道对他们是公平的吗?
现在我们的教学一般是采用大班额制,一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无论程度如何,都学一样的课程和教材,进度也一样,即使你已经完全掌握了,但还必须跟着大家一起学习。就如吃饭,不同的胃口食量,都配备同样的饭菜,有的人可能已经吃不下了,而另一些人还没吃饱,但是,对不起,饭菜没有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创新人才苗子的健康成长。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可以避免大锅饭式的一刀切,避免重复和浪费,让大量的人才苗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层层涌现,并得到适宜的培养,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这将为中国的教育带来根本的变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国内外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及培养状况
(一)国外学前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早期发现及培养措施
1.美国
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案,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培育数学、科学和外语等天才学生。1969年联邦法案规定,由美国教育委员会指导天才教育研究工作,并支持州政府发展天才教育方案。1978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天才儿童教育法》。1988年通过《杰维斯资赋优异学生教育法案》。1994年美国国会对法案作了修正,强调学校必须为资赋优异者提供特殊的活动或服务,以培养发展其特殊的潜能。目前,美国各州都施行天才教育计划,并有各种方案模式。
1972年,美国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各州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并拨专款用于这项开支。1979年,高恩等教育专家提出要为有天才素质的学生设计性质不同的课程,帮助学生进入科学领域更高层次的学习。1993年,美国政府发布的《全国性的杰出成就:培养美国人才的一个实例》报告明确提出,学校必须在多种场合如常规教室、特别课堂、社区、大学或博物馆、计算机前或者任何出现需要的场合为具有杰出才能的学生服务。美国立法明确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公立学校普遍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多数学校参加了“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天才班的学生不用缴纳学费,还可能得到专项奖学金。
美国天才教育重要特点是激发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潜能,重点培养其独立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素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天才教育体制日渐成熟,并且成为世界上为推进英才教育发展投入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
2.英国
英国的英才教育也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天才儿童国家协会”成立,主要由超常生及其父母组成,协会提出“天赋是智力、个人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的观点,对超常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21世纪以来,英国的英才目标更加明确:“找出这些孩子并设计方案让他们发挥自己才能。”
从2000年起,英国教育和技能部通过“城市精英”“精英组”和“精英挑战”等计划来培养超常智能的学生。这些项目将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引入到1000多所中学、500多所小学和100多所大学预科学校。每所学校都要推选出超常人才计划协调人,确定超常生名单,并制订出培养计划和政策。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白皮书《学校:获得成功》,提出建立全国天才青少年学院的计划。该学院设在华威大学,专门为11~19岁的优秀青少年提供课外辅导,以培养该年龄段5%学业表现最好的学生。学院与12所大学联手在暑假期间向超常生提供高等教育,凡通过“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的学生就可以参加学习。目前,约有4万名青少年从该学院的课程中受益。
英国教育部担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主要责任。首先,教育部明确提出,超常生培养绝非“天才和专才”的培养,而是努力使“天才和专才”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教育部特别注意研究推广国内外该领域的优秀经验,指导学校摒弃了单纯以测量智商来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同时,参考其他国家(新加坡、瑞典等)最优秀儿童智力水平评估方法,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三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家长和学校可以随时为学生报名,申请此类考试。其次,教育部负责对学校超常生的培养提出指导性要求。教育标准局提供分科确认、培养和指导超常生等各项指导计划。全国语文和数学战略局向所有小学颁发了培训大纲,指导学校如何安排超常生的学习,鼓励学校为学习成绩在前5%~10%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学计划。组织类似科学年、物理年和全国拼词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潜力。此外,教育部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加强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联系,指定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高能儿童研究中心”为中小学校的超常人才计划协调人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地方企业、工业资助超常学生,为超常生的长期培养奠定基础。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也是英才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国家。澳大利亚鉴别智力超常生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的综合智能、特殊的学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若干方面。具体鉴别的方法是,先由学生主动申请,通过教师评估、水平测试、IQ测试后,综合三方面鉴定判断这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学生被认定为天才学生后,学校将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一份特别教育协议,明确规定发展要求、预期成就以及所需时间等。
在澳大利亚英才教育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学校专门存放这些学生的档案包,记录着对其学习兴趣、认知风格的详细分析。教育重点是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思维来学习和思考,教师经常采用诸如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澳大利亚各地教育部门都在研究英才教育,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英才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新南威尔士大学成立的英才教育研究、咨询和信息中心,成为南半球的第一个英才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有60多名教师拿到了英才教育硕士学位,600多名来自澳大利亚各地以及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的教师在此完成了关于英才教育课程的学习。
4.韩国
韩国是非常重视英才教育的国家,政府已将英才教育列为首要教育方案,并依法推进。1998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院内设英才教育组作为英才教育研究中心。1999年通过《英才教育振兴法》,2000年1月颁布了《英才教育法案》,2002年4月1日又发布《英才教育实施令》。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公共教育制度下的英才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以及保证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手段。法律明确规定了学校、学校委员会和中央政府向1~12年级优秀学生提供精英教育项目的职责。
韩国的英才教育类型主要包括英才学校、英才班、英才教育院。英才学校指的是培养专门领域英才的全日制学校。这些学校有具备卓越潜力的学生、专业资格的教师、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目前在韩国,只有高中阶段才有英才学校,但其招生对象实际上已经扩大到初中一年级。英才班指的是在初高中各个级别的学校中开设的英才班。这些学校采取弹性化的教育方式,在放学后、周末或者是假期开设英才班。政府鼓励开设可以让邻近的众多学校共同参与、共享办学资源的英才班。因此,韩国的英才班有共享性英才班和一般学校的英才班两种。英才教育院从性质上来看,不是正规的学校,而是提供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英才教育项目的教育机构,主要利用放学后、周末或者假期授课。只有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并经过相关部门的审定和市、道英才教育振兴会的审议,相关机构才能被指定为英才教育院。
韩国英才教育在课程运营上,不局限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不教授单一的教育内容。英才与普通学生相比,成就水平更高,情趣更为多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对关心的主题、特定的问题愿意进行持续研究,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因此,英才教育课程设置可以与学生的学年、年龄无关,可以为其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内容,给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5.苏联
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阶段办有数学学校、物理学校、外语学校、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等,培养在这些领域有特殊潜质儿童少年,并得到高等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曾有人说,苏联60%以上杰出人才都出身于这些专门学校。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注意“英才教育”,专门开设有“英才实验学校”。印度在1985年开办两所天才儿童学校,此后这种学校逐年增加。总体看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均十分重视,都有长期重视精英人才培养的特别经验,而且基本都是由政府主导,学校积极配合,对于人才苗子的选拔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其一,个人提出申请,通过教师评估、水平测试、IQ测试后,综合三方面鉴定判断这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其二,学校推荐成绩前5%~10%的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培养;其三,成立专门机构,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苗子。
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天才儿童学校,整个学校都是招收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学校制订特殊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另一种是在普通学校设置“天才班”,其课程编制要求也进行相应调整,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等许多方面,都采取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及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世界各国都在为天才教育铺路搭桥,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创新人才苗子早期发现及培养的重要性。2008年,北京“翱翔计划”启动;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启动;天津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陕西省“春笋计划”也先后出台。就重庆市而言,2011年12月31日,市教委出台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并且成立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其目标定位是,“充分整合重庆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普通中学教育和科研资源优势,建立普通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引导学生适应科学、了解科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形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促进我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健康茁壮成长”。为此,选定了实验基地和项目学校,确定了选拔学员的“学生自荐+学校推荐+区县教委审查+专家面试”方式,开展了专题研究,进行了多元评价。现在,这个计划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示范引领机制,获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年底,市教委又决定将这项计划向初中和高中阶段延伸。
一些学校也根据自身情况对创新人才苗子的发现及培养做了探索。比如,人大附中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共同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进行实践与研究。海南中学在高一开办两个“数学和科技创新班”,培养具有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苗子。又如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刘希娅的带领下,按照“我们所要坚守的就是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在更加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六年影响一生”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小梅花课程体系,把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整合为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不仅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被专家誉为重庆教育改革“新冲击波”,而且被中国教育报连续整版报道,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放,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在,这一重大改革正在继续深化。
但是,从总体讲,我们在这方面与许多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只是一些民间自发的尝试,大多集中在高中及其以上学段,对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关注极少,也没有形成配套的完整体系,甚至在认识上,也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做客光明网时,谈到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他说:“现在中小学不敢理直气壮抓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就是担心影响教育公平。”因为有这样的观念作祟,所以我国的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缺乏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早期发现的激励机制。一些地方虽然对创新人才苗子的发现和培养做了一些尝试,不过,多是自发的,或者是少部分人的教育情怀所致,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创新激励机制,这种尝试,往往不能持久。
其二,缺乏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发现培养的配套措施。由于各自为政,缺乏创新人才苗子发现和培养的配套措施,一些地方的试点做法往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旦遇到中考、高考这样全民参与的事情,这些试点很可能夭折。
其三,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在目前这个唯考试成绩至上的时代,从学校到家长,甚至政府部门,两眼都紧盯着考试成绩,对于成绩以外的能力都缺乏关注,所以培养创新人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