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书从中西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时空观念的差异入手,对中西绘画图式的历史传承和演进现象进行大跨度的宏观观照,并由此对伴随时空观念的改变所引发的绘画图像样式的变革视象进行细致条理的比较分析,从而对中西绘画图式的视觉差异现象作出一次合理的论证和求解,由此,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一种全新视界下的绚丽图景。
本书大致有这样几个层次:
1.文化溯源:从中西两种不同的时空观、宇宙观形成的原委入手进行深入的解剖辨析,由此引申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时空属性:中国——时间性;西方——空间性。以此作为对中西绘画“时空图式”的视觉差异现象进行求解的基点。虚——“时统空”,趋向于时空合一;实——“空喻时”,趋向于时空分离,遂成就中、西两种绘画图式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成为本书展开进一步研究讨论的基本论据。
2.从时空观的角度对中西绘画视象的差异进行阐释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文中借助于爱因斯坦“光速下”视象异变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对中国绘画时空图式的“时空合一”视象与爱因斯坦“时空合一”视象的异同进行了一次独特的触碰比照,从中进一步引发我们从时间、空间以及“速度”去思考两种文化观念下形成的观看方式的差异,并由此引发思维方式与成像过程的差异,最终导致风格迥异的两种图像样式。
3.从时空观的差异反观中西传统绘画图像样式的视觉差异,并由此对两种不同图像样式作出具体、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归纳和分析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图式不同的类型及特点,对其嬗变和衍化的始末原委作出颇具特色的析释与求解,进一步印证时空观与绘画图像的相互作用。
4.一方面,对滞留于架上的绘画图像所呈现出的貌似杂乱无序的“时空碎片”现象作进一步的揭示和评析;另一方面,则对20世纪中叶以后艺术创作图像样式的“聚变”现象做出评议,提出现代绘画从“视知觉”到“视触觉”这一更具本质意义的嬗变概念,对其“临场性”“触及性”“质性化”全方位时空感知方式进行相应阐释,对艺术与科学的龃龉作相应讨论。
本书着力分析、比较了具有相对稳定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时空样式与突进、激变的西方绘画样式各自的风格特点。通过对传统时空观及其嬗变带来的中西绘画不同时空样式演变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欣赏其不同绘画样式风格中所蕴含着的迥然有异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可窥见其文化精神及其流变的印迹,从而较为清晰地窥见其时空观、宇宙观对艺术创作潜在而又巨大的影响,这对我们解读今天艺术创作的纷繁图景以及窥见今后艺术创作的趋向走势,显然具有深切的昭示作用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