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新常态下的精益产品开发和创新

2008年,我开始在自己的产品开发部门尝试敏捷实践,当时这样做是前卫的,有争议的。9年后的今天,大部分组织争论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变得更敏捷,而是“如何才能做到”,后者从来都是个难题。

10年间,敏捷实践不断完善,但实施难度却变大了。不是我们的进步不够快,而是现实要求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各个行业的冲击更加剧烈。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革新不断涌现,新入者随时有机会脱颖而出,传统的优势厂商则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军方曾经用四个特性来概括冷战后的世界:易变 (Volatility);不确定 (Uncertainty);复杂 (Complexity);模糊 (Ambiguity)。它们的首字母合在一起是VUCA, “VUCA World”在20世纪90年代是常用的军事术语,用以形容全球政治和军事格局。21世纪以来,VUCA被更多用于形容商业格局和企业所处的生态,成为我们当下移动互联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机器智能时代的最佳注脚。

在VUCA的世界中,黑天鹅和跨界打劫司空见惯。胜出者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快速反应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系统化的试错、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拥有这些能力就有机会快速上位,反之则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而随着信息技术向纵深的发展,再传统的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是企业运营和产品开发面临的“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人们不再怀疑敏捷的必要性,而且要求的更多。产品的持续创新事关生死,产品开发部门不应该再被看成组织内部的成本中心,而是要成为价值探索、发现、创造和验证的创新中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今天我们讲敏捷与10多年前相比,对它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改变。2001年《敏捷宣言》发布时,针对的是软件开发,所以它的全称是《敏捷软件开发宣言》,17位起草人也全部是软件开发专家,宣言的本质是寻求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强调了软件开发中的有效沟通、迭代交付和灵活应变。上图是宣言的内容,它引领了软件开发方法学的思潮,直到今天仍旧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我们再讲敏捷,要求有了以下本质上的提高。

我们尊崇“个体和互动”,更要“连接和打通组织的各个职能,以确保协调一致的行动”。

我们尊崇“可工作的软件”,更要“聚焦端到端的价值流动,以快速、灵活和持续地交付真实的客户价值”。

我们尊崇“客户合作”,更要“与客户建立共同目标,以最大化业务成果”。

我们尊崇“响应变化”,更要“有计划和系统地主动试错,以支持有效地学习和创新”。

“一致行动,快速、灵活和持续地交付真实的客户价值,最大化业务成果,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这是新常态对产品开发组织的敏捷性要求。与这一要求相对应,10年间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显著的变化——精益思想和实践被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在产品开发当中,无处不在。

• 精益成为几乎所有规模化敏捷框架(如SAFe、LeSS等)背后的重要方法学支撑。

• 精益看板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敏捷变革和提升组织交付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

• 精益创业成为热点,精益创业理念和实践开始被广泛接受和实施。

• DevOps实践开始普及,而精益价值流动的思想在DevOps实践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6年下半年,我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精益产品开发和设计”(微信号LeanAction)发文,总结精益设计和精益看板方法实践,受到了圈内圈外超出预期的关注,很多朋友从这些文章开始实施精益开发方法,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不同形式的反馈。有的甚至成立学习小组,每周学习一篇文章,坚持了数月。这让我决定更系统地总结精益产品开发实践,最终形成今天您手上的这本书。

本书的目的是为组织的精益和敏捷实施和提升提供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的有效指引,帮助企业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交付和创新能力。它的适用范围涵盖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到华为与招行这样的大型组织。

写作本书时,我对自己有三个要求:其一,所有实践都必须有真实案例支持;其二,所有案例都必须来自本人的实践;其三,只选取那些被证明有效且易于实施的实践。

本书案例全部来自华为、招商银行、平安科技、上海爱数软件以及几家创业公司,作者与这些公司都有两年以上持续而深入的合作。

本书适合的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 希望开始实施精益或敏捷开发的组织或项目管理人员

• 已经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但遇到困难和阻力的组织或项目管理人员

• 已经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希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组织或项目管理人员

• 希望了解精益和敏捷产品开发方法和实践的产品开发从业人员

• 希望提高产品开发交付和创新能力的各类角色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介绍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第I部分“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介绍敏捷和精益开发的目标、思想和原则,并由这些原则出发,构建完整的精益产品开发实践体系。

第II部分“精益产品开发的方法”介绍看板方法实践体系,用看板方法来承载组织的交付流程和价值交付能力的持续改进。

第III部分“精益产品开发的实施”将从破解资源效率和流动效率的悖论出发,介绍精益产品开发的实施步骤,并详细介绍需求管理、质量改进、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施。在这一部分,我还请到了两位大咖分享他们的的洞见和实践。其中,吕毅分享了关于Scrum的洞见,并比较了Scrum和看板方法,王津银分享了DevOps的实施原则。他们两位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国内最顶级的实践者和专家。

本书三个部分具备一定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独立存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重点地阅读或作为备查。但是,我个人认为从头阅读收获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