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军入伍是一个正确且关键的选择

个/人/简/介

贾娜,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12月出生,山西永济人。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工作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2007年参军入伍,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军事优等个人两次;获嘉奖4次;被评为岗位成才标兵一次。在校期间,曾获得人民网奖学金,先后被评为2009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担任新法1班思想政治辅导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建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


在宝贵的青春岁月里,我选择参军,选择转为国防生成为一名后备军官,选择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将步入中年时,我希望自己依然能够保持大学时的那份勇敢、坚定,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贾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是爱回忆往事、重温旧梦。距离我大学参军入伍已经十年之久,我也从“清华第一女兵”变成了一名妻子、一位母亲。身份角色更加多元,但我依旧是一名军人,对军队爱得深沉。

此刻的福州,阴雨绵绵,看着办公桌前自己在清华参军入伍的照片,思绪又飘回到2007年10月份,想起了参军入伍时的坚定、部队生活的艰辛、异于常人的坚持、退伍离别时的惆怅……

参军入伍不需要理由

在入伍前,我和大多数清华女生一样,每天奔波于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喜欢漂亮的衣服和时尚的装扮,同时丝毫不放松专业知识的学习。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像杨澜、柴静那样美丽大方、秀外慧中的才女记者。

但命运的车轮没有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有一天骑车经过校园主干道,我看到红色横幅上有几个醒目的大字——2007年大学生应征入伍报名通知。只是一刹那,我告诉自己:“贾娜,也许你可以去试试。”

报名、体检、政审,一切都忙完后,我才将当兵的消息通知给亲朋好友。意料之中,很快我的手机就被打爆。无一例外,抛过来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为什么要去当兵?”

当时,关于我当兵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家乡的朋友认为我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当兵是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也有人认为我是因为成绩太差,为了保研才入伍。当然,还有人认为我是为了出名,毕竟作为清华第一位参军入伍的女学生媒体采访扑面而来。转眼间,我从一位极其普通的学生变成了为人称道的“清华第一女兵”。

入新兵连不久,网上开始盛传一句话——“清华女生当兵原是为减肥。”因为此说法更具娱乐性,所以传播的速度也最快。在我给家里打电话时,哥哥很生气地说:“你用女孩子最美好的两年时光来当兵,为了减肥值吗?”闻此我真是哭笑不得。

既然以上说法都不成立,大家不禁要问,那你到底为什么来当兵?不可能没有理由。说实话,没有为什么!当时的我仅仅出于年轻人的猎奇心理,部队对我来说是神秘的,我想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现实开不出想象的花朵

入伍前,我想象中的军旅生涯是既艰苦又有趣,既激烈又神圣。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大汗淋漓地进行各项高难度的体能训练;冬天,寒风凛冽,大雪弥漫中仍旧有我们傲然屹立的身姿。三个月新兵连结束后,部队会考虑我的新闻特长,把我分配到某个宣传部门做个小记者。这样就有机会去孤山野岛和远海高空,生活一定是既新鲜刺激又充满乐趣的。

但很快,美梦就破灭了。入伍第一天,心爱的披肩长发被班长一下剪成了齐耳短发。第二天一大早,我因被子叠得不好受到批评。接下来的每天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叠被子、打扫卫生、训练队列,做任何事情都要向班长打报告。每周写1封信,打5分钟电话,吃1次零食,同年兵之间平时不允许说笑聊天,而且经常听到诸如“清华大学生了不起吗”之类的话。心理上最大的落差,是那双原本用来写文章的双手,现在却用来叠被子和扫地、洗碗;原本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现在却被单调、乏味又似乎没什么价值的基础劳动而取代。

虽然早已做好了身体上吃苦的准备,可心理上的压抑却是真正的始料未及。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我每次打电话还是会调整好心态,说些“一切都很好,不用担心”等安慰的话,一挂上话筒就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但军队里从来都不同情弱者。班长的口头禅就是“哭有啥用!部队里最不值钱的就是眼泪!”我只好继续忍着,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哭,又不敢发出声音。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时间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早点退伍,早点离开部队这个“鬼”地方。

初入军营,美好的幻想被现实无情地浇了一瓢冷水,我想我是有点儿后悔了。

一本书带来的改变

3个月新兵连生活结束后,我被分配到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某通信站学习报务专业。这和我想进入宣传部门的初衷相去甚远,于是更加心灰意冷。就在这时,同学给我寄来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士兵突击》。收到书后,刚看完第一章,我就被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住了。接下来的一天做什么事情都是心猿意马,一心只想着书中情节。终于听到熄灯哨,赶紧钻到被窝里看书,一口气读完全书时已经是凌晨4点。

安静的宿舍里可以听到战友们均匀的呼吸,偶尔夹杂有打鼾声,但此时的我却异常的清醒和兴奋。许三多,他似乎就站在我面前。他的坚韧、他的隐忍和单纯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联想到我入伍以来的生活,第一次意识到也许问题不在于部队这个环境,自己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3个月,除了抱怨和抵触,我还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我来部队又是为了什么?

是的,既然来了,就不能虚度两年时光。与其消极颓废,无奈地品尝失败的苦涩,何不尝试着转变态度,积极适应部队的生活。

媒体的关注、清华的光环造成的压力,再加上骨子里天生的好胜心,都促使我打起精神,转变心态,重新投入到部队生活之中。

首先是学习业务。报务员第一步是定位,经常一坐就六七个小时,每次练习结束,双腿麻木、腰酸背痛是唯一的感觉。因此,有些战友支持不住,经常趁班长不注意将手搭在键盘上休息,但我从没偷过一次懒。后来练习击键,为了培养手感,班长说击键一定要重。很快我的10根手指全被击破,键盘上滴满了血自己却毫无知觉。再后来练习五笔打字,为了熟悉字母键分工,晚上熄灯后我会打着手电筒钻在被窝里摸键盘,好几次不知不觉就抱着键盘睡着了。课后练习五笔拆字,班长规定一天拆一页共80字左右,我一般都要拆两页以上。

不管怎样,业务学习毕竟是单纯的个人行为,我只要把在清华学习的精神搬过来即可。对于我,最难的还是过生活关。

刚来时,连里新老兵都有意避着我,同年兵也不大愿意和我聊天儿。我知道大家是把我当作“异类”了。但我不能对着所有人大喊:“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样!我想和每个人成为好朋友。”要想改变这种处境,我必须“先下手为强”。因此,打扫卫生时,刷厕所的活一般都被我抢先去做;帮厨时,什么活大家都不愿干我就上。

我们全连只有二楼洗手间有一个热水器,而大家都住在四楼。冬天天气很冷,就只能用热水瓶打了热水提到四楼洗漱用。于是我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把全连的热水打好。5点半以后当战友们陆续起床时,已经可以看到四楼走廊里摆放整齐的50多个热水瓶。而且,平时有战友需要帮忙我都是有求必应,不久就被冠以“大妈”的称号,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而著称。

时间长了,大家对我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少人主动找我聊天儿,说以前觉得大学生心高气傲不好接近,没想到生活中的我却像“大姐姐一样善解人意”。与此同时,我在业务上的优势也日益显露。很快就在一次集中考核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第一个达到新兵跟班的要求。跟班后又再接再厉,第一批考出工作代号,并可独立担负值班。年终评比,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我荣立了三等功,是中队有史以来第一个荣立三等功的义务兵。

义务兵也能带集训班

都说部队里只有新兵最辛苦,到了第二年就可以“舒舒服服得当老兵”。但对于我,如果说第一年是在储存能量,那么第二年才算得上真正的释放和起飞。

2009年3月,14名新同志被分配到我们通信站。按照连队惯例,初学业务都要集中训练两个月。因为这两个月是打基础和适应连队生活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历来领导都会选择经验丰富、业务突出的第五年兵当集训班班长。考虑到我的文化水平和平时的为人处世能力,领导决定让我作为副班长来带那一年的集训班。而我也有幸成为连队历史上第一个带集训班的义务兵。

记得当时有新兵说,“贾班长生活中是只温柔的猫,工作中却变成了凶狠的老虎”。的确,我对新兵们在工作上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我要求她们工作态度必须严谨认真,平时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个女兵连50多个女孩子,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绊绊闹别扭的时候,但只要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遇到问题时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想动怒时告诉自己先冷静5分钟,就能产生“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因为初入军营,各方面有待适应,又要学习新的专业,新兵普遍压力较大。为此,我提出“好事减压法”,建议每人每天帮同年兵做一件好事,便可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第二天,就有一名新同志找到我,兴奋地说:“班长,谢谢你!”摸不着头脑的我很奇怪,她继续笑着说:“班长,我刚刚把所有同年兵的迷彩鞋晾到楼底去了,现在我感觉很开心。”慢慢的,更多的新同志向我表达她们做好事后的愉悦心情。

部队里的新老兵关系是个敏感话题,我不赞成完全的平等,更不同意绝对的等级,而是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尊重。新同志尊重老同志,但这尊重绝不是巴结和讨好,而是尊敬。

作为班长,打扫卫生、帮厨、打水等我都和大家一起干,休息时和她们围坐在一起讲笑话、聊天儿。为此有些老班长私底下不无担心:“这样带兵她们怎么会怕你?那还管得住吗?”我说:“带兵不是管兵,更不是让兵怕我,只要她们服我就够了。”

两个月集训班结束考试,14个人的成绩全部合格,而且平均速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8组。班长们也惊讶:“原来这样也能带好兵!”并将此归结为“贾娜快乐训兵法”。

身体力行带动战友

集训班结束后,我回台位值班,开始每天的上下班生活。我发现身边的班长们为了打发时间,闲暇时间几乎都用来绣十字绣。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们上班时都是坐着,这倒好,下班后又一坐几个小时。所以不少战友年纪轻轻就得了颈椎病。我想,也许可以鼓励大家干点别的。

于是,我去阅览室借了几本名著和励志类书籍,然后在聊天儿时给她们讲其中的故事,尽量将内容描述得精彩纷呈、趣味横生。不出意料,听完故事大家都抢着问“你从哪里看到的啊”,我就将书名道出。遇到有借书意向的立马顺水推舟地搬出“阅览室”三个字。此后,无人问津的阅览室变得“门庭若市”了。

有的战友想学计算机,我就主动找到她说:“我买了一本关于计算机操作的书,但一个人学没意思,我们一起学好不好?”对方自然乐意。于是两人相约去电脑房,从最基本的WORD、EXCEL、PPT到比较高端的电脑配置、改装等,我们都是在叽叽喳喳的讨论中一步步攻克,最终,我自己也有了不少长进,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陆续有战友找我借书。后来我又用节余的津贴费买了几本,现在还放在我们的电脑房里。

攻读硕士学位,二次入伍

部队两年的时光匆匆而逝,退伍季来临前,

徒弟问我:“师傅,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班长问我:“回到美丽的大学校园,还会怀念部队吗?”

领导问我:“贾娜,有没有想过留下来继续为部队作贡献?”

我当时的回答是:无论走到哪里,两年军旅生涯都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我舍不得离开部队,只是现在需要回到学校完成未竟的学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后,我会再回来。

我没有食言,我真的回来了。在2011年6月份,临近本科毕业时,我提交转成国防生的申请,在研究生阶段成为了一名国防生。如果说大学入伍时,我仅仅是因为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那么选择二次入伍,就纯粹是因为军人情结,两年的部队生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军营的魅力。士兵们对军人身份的强烈认同、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对使命责任的无比忠诚,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吸引了我。

2011年8月,我被保送成为本校本院的研究生,同时转为国防生,并担任新闻和法学专业国防班的辅导员。

我记得带班没多久,班上的一位学生就出现了迷茫、焦虑的状况,当时我和他聊天时,告诉他:当你迷茫不知所措时,一定不要停滞不前,你去做两件事,绝对不会错——健身和阅读。这也是我在大学阶段一直努力坚持的事情,我从中受益颇多,也想让我的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和阅读带来的改变。

在带班的阶段,我继续着自己研究生的学业,深入研究国内外局势、学习舆论战经典案例、了解新型作战模式、去解放军报社和人民日报社实习、实践,带领国防生们学习军事理论、训练军事技能。

生活忙碌且充实,但目标异常坚定。

成为一名后备军官,一切都是为了再次回到军队而储备能量。

平淡充实的当下

如今的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女军官,已经在部队内的网络新媒体部门工作了3年多。3年多的时间里,我结识了现在的爱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养育了一个天使宝宝。与此同时,我对国家和军队的感情、对军人身份的认同、对新型战争的认识却愈发深刻。

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战争与传统战争会迥然不同。软实力的传播影响、网络战场的隐蔽斗争、高新武器的精准打击、跨领域的联合作战等,都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军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虽然已年过而立,又担负着养育子女和经营家庭的任务,但我感觉自己对军人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重了。也许,正是因为母亲这个全新的角色,让我对战争更加回避、对和平愈发珍惜。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希望祖国强盛不衰、社会清明和谐、国土庄严安宁,因为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及我们的下一代都在如此的环境中成长、发展。

我相信,军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能杀敌无数,而是有能力去阻止战争、遏制战争。

所以,我投入更大精力来研究新型战争和心理战谋略。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相夫教子占用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同时又是一名接受过清华大学最前沿教育的硕士生,我也是一名肩扛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军人,这就意味着我要以更高的效率、更辛苦的付出来平衡多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够下班后全心全意陪伴女儿,我必须竭尽所能把所有工作任务在上班的8小时内完成。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我坚持每周高强度锻炼3~5次。为了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做更多的事情,我几乎屏蔽了逛街、闲聊、无意义的网络浏览等诸多可有可无的娱乐项目。为了保持头脑的灵敏和思想的前沿,我坚持每周读书1~2本。

于是,我在喂奶的时候阅读,在哄娃睡觉以后去健身,在别人看手机聊天的时候搞研究写论文。此外,我还做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和一线调研。

是的,当妈妈以后的我工作效率更高、身体更加健康、自控能力也更强。

10年前,我选择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10年后,我依然认为当初的选择正确且关键。

这个选择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有幸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神圣的组织。这个选择也重塑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懂得如何去守护家与国。这个选择赋予了我自信和能量,让我拥有了对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我今年31岁,未来还有很多变数,亦会有新的选择。无论如何,我都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