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二维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朱铭,张学军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文章借助二维分析法,从观念、教育、课程、实践四个要素组合方面,分析高校在推行双创教育时不同选择下的利弊关系,提出应重点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的个人倾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改革形成双主体的教育体系和完善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可持续性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二维分析法;路径
1 引言
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不仅契合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肩负着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大批创新创业新型人才的责任,因此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文章借助二维象限法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分类分析,试图分析出其中相关要素的关联性和利弊,总结出完善路径。
2 概念释义及关系阐释
2.1 概念的释义
早在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以前,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创新创业教育从字面上来看,既包含创新又体现创业,看似三个概念意思相近却其实各有侧重。
创新教育是在大众教育中突出“创新”,在素质教育中突出“重点”,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创业教育的界定来自于国外,其内涵为“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2],它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教育[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2010年5月由教育部颁行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3],从狭义上来讲,它应当是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背景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人生哲学、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创新创业型生涯选择的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这种教育,不仅是“创业驱动下的创新教育,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4]”。
2.2 概念间的关系阐释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含义上都有“创造”的意思,两者有天然的联系。创新教育是在创业教育上增加了“新”字,但是创新教育只求新而缺乏对实践的针对性,创新活动举办之时参与度很高但后劲不足,同样的创业教育重视创业而忽略了创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不仅是应社会的需求,也是教育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创新也包括创业,创业的核心本质是创新,在创业前加上创新二字,更表明了其目标是建立在创新驱动下以创业为发展方向的新教育模式,同时创业也是创新行动化和实践的具体形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双创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的转化结合起来,突出了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拓展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涵。这种概念的变化反映了不同阶段社会的热点和需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忽略宏观背景去全盘否定,也不能单一的认为三者间是替代关系。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3.1 常用研究分析模型的对比
在现代教育研究的方法上,“点”式方法和“线”式得到普遍使用。“点”式方法多用在研究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一对概念上,例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分析区别和优势来进行定位发展,或者是由三角关系引出的教育研究,例如: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教育—生产等研究三者关系间的对接和耦合,但由于“点”式方法多为特定对象服务,容易出现对研究者的主张和意图表达不够的现象;“线”式多用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性的分析来研究某一方面连续性的动态变化,但是界限性难以定义,因此“面”式方法——二维象限法虽然思路结构简单,但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全方位立体分析的考虑,期望采用能够多维度、多要素分析的“面”式方法——二维象限法,以期对高校创新创业改革路径问题有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3.2 二维象限视角下的组合选择
二维象限分析法,一定程度上相对于“点”式方法与“线”式方法协调过渡后的方法,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两维”与“两级”,在教育研究中,基于特定的研究问题与对象,二维现象分析法可以在建构模型、提出假设、类型划分、教育评价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4],本文在研究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上,基于二维象限分析法的视角,采用两个分析维度,至少四个组合方面来分析要素之间的战略选择。
两维度中,维度一包含课程和实践两个方面,维度二包含观念和教育。根据我国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表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从中可以看出原则指在强调课程教育和实践(创业)教育相结合,解决就业压力大与创新创业观念淡薄的问题。因此在维度一方面,从实践领域出发从课程知识到实践加强了实践的应用性;在维度二方面,选择从意识领域出发,从创新创业观念的深化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渗透突出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详见表1。
表1 基于双创教育发展的象限分类

3.2.1 第一分类:观念—课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开设了和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但大多数以选修课或者讲座形式呈现,由于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的课程早已形成一定体系,老师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且部分老师创新创业观念不强,只有通过这种形式一步步将创新创业观点带入,“试探”性的将观点传达给学生,来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但是这样做往往只是在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得到的成效却不大,学生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专业知识重要性高于创新创业素质的心理,这时候试图将创新创业观点融入课程里,就会形成地位的偏差,由于没有占据主体地位,还会面临着观念渗透能力越来越弱甚至消失的状况。
3.2.2 第二分类:教育—课程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中,往往会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广度上是采取全面覆盖还是有针对性的实施,二是在深度上是和专业教育并行还是与其配合。有针对性地实施,将会快速得出一些成效,但覆盖面不足,其实是窄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面;而与高校里已经形成的课程体系并行推行的方法,虽然效果最佳,但是是否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却没有固定的范式而言,但若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成辅助教育则会在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心中丧失重要性。
3.2.3 第三分类:观念—实践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更多地倾向于鼓励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以及知识的培养。当前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实践平台应当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参与的学生相对较少,并且自身没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只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取得经验,忽略了培养创新创业观念和精神与相关知识技能结合后转化为自发行动力这一重要因素,就很难使成效持续扩大,甚至惠及全体学生。
3.2.4 第四分类:教育—实践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认为其目标是发展在创新驱动下的创业教育,因此以实践为主作为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切入方向,但是在形式上却只局限于参加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没有与学生毕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学生在参与的实践,并不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下进行的实践,而仅仅是把其当作大赛来看待;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而目前我国高校所进行相关的实践不仅对参加者的影响较小,也对即将毕业想要创业的学生群体来说也收获甚微。
4 发展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就要从意识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发展,将创新创业观念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高校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定好总体发展方向,明晰实施路径,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4.1 重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个人倾向
意识具有能动性,个人倾向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反映了微观层面个体的意愿,而这正是促进其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深化双创意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具备双创观念,这就需要高校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出发,培养教师的双创意识,在教学上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的形式参与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决策的能力,激发创造性,实现互动提升式教育,使其能自主的将双创精神与知识相结合,转化为从自己主观意识出发的行动,同时将双创精神与学生的个人前程联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个人倾向。
4.2 将双创教育推广纳入高校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要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就需要将推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综合改革紧密联系起来,有计划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采取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的高校教育体系,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开展与相关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建立双创实践课程体系,使其融入学院甚至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实现对职业教育和大众教育更大的包容性,不断缩小“学”与“用”之间的差距,形成个性化与全面化相统一的课程群,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的知识结构。
4.3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以创业为方向的教育模式,创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理论作为支撑最终也要在实践中验证成效,因此在双创教育下的人才培养要以实践导向为目标。从学校层面来说,要重视双创实践平台,例如在“挑战杯”的赛事上要不仅要注重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更要重视前期创新思维的引导以及赛后成果的转化,这就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规划,并且与政府和社会进行联系,形成以产带研,以研促学,学以致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导向的衔接联动。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探索相关激励机制,使双创教育得到多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6.
[2]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3]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
[4]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6.
[5]陈廷柱.二维象限分析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55-59.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8]林嵩,姜彦福.创业活动为何发生:创业倾向迁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6):94-106.
[9]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68-71.
[10]郑瑞伦,翟晓川,唐靖云,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42-147.
[11]阎东彬,陈雪,丁波.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3).
[12]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133-136.
作者简介
朱铭(1992— ),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张学军(1970— ),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