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撒哈拉沙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

——读高淑霞的《去撒哈拉沙漠》人间美好情怀的礼赞

高淑霞是北京石景山区作协的会员,2013年才开始文学创作,却势头很猛,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爱过恨过》,中篇小说《走出抑郁》《谁是凶手》,一篇短篇小说还获过一个全国大赛的奖,起步不长,却成绩斐然,实在不易。她的勤奋,她的才华,都是她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近来,她又开始了小小说和闪小说的写作,仍然是卓有成效。这本小小说集《去撒哈拉沙漠》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小说集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对社会上丑恶事物的抨击和揭露,这些作品对我们有警示作用,但我觉得,她更多的篇目讴歌了人间的真情,这是她小说的亮点。纵观我们当前国内的小小说,多是批评型的。这部分小小说有它的社会意义和流传的价值。但我以为,宣传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对匡正日益颓废的世风,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更为重大。可惜,当下这类作品偏少,精品更是鲜见。从这个角度说,高淑霞的小说,自有它存在的重要性。

《嘉措,我懂你》写一个叫嘉措的藏族青年,在一次火灾中救了四个小孩,自己身负重伤。特别是他为了让自己喜爱的人不为自己担心,假说自己去世了。小说表面写得很平静和淡定,但字里行间,却蕴藏着汹涌的激情,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

《安教授的秘密》时间横跨了几十年。写一个叫秋花的女子,当初为了安教授能获得真爱,毅然牺牲自己的幸福,主动退出婚姻。到了安教授的晚年,她又来照顾教授。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很弱小的女子,却又有非常博大的胸怀。她的真挚,她的深情,让许多身在高位的或声名显赫的人汗颜。小说实际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我们怎么做人的教科书。不图回报,不为私利,多为他人着想,在道德缺失的年代,非常值得深思和倡导。

《你这个孩子啊》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说。前半部用了大量的篇幅和很多的层次,极力写陈家老太对二儿媳的不满。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方面,给读者造成一种思维定式,对二儿媳形成很差的印象,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让读者误以为又是一篇婆媳不和的俗套故事。结尾却出人意料:二儿媳主动放弃应得的房子遗产,回到农村。一个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的农村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钦佩。小说对儿媳的笔墨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却分外突出。

《3栋502号女人》,写了一个卓尔不群,似乎很“另类”(与一般人的行为截然不同)的女人,最后却揭出她是一个园林设计师,退而不休,继续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小说没有讲述惊天动地的伟业,在平淡无奇的常见事物的叙述中,突出人物的不凡情怀。

《窗里的女人》所写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相径庭。一个女子被车子撞成重伤,导致了下肢瘫痪。其结果是婚姻告吹,工作失去,她终身与轮椅为伴。但她却对撞伤她的司机没有一点怨言,甚至为司机着想。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多次报道的“碰瓷”事件,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也许,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但是,榜样的力量毕竟有着极大的教育作用。

《那一抹高原红》写了一对藏族姐妹的故事。姐姐为了照顾病重的妈妈,放弃了学业,让妹妹继续读书还上了大学。值得思考的是,作者没有按照常见的小说套路来写,而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情节:妹妹是被收养的,与这一家人没有血缘关系。这样,不仅使小说让人感到新颖,而且人物的境界更提升了一个层次。

高淑霞的小说不仅在意蕴上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在写作的技巧上,也是颇下苦功的,她善于探索多种构思方式。如《瞪大眼》,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写出人物由嚣张一时到偃旗息鼓的过程,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我曾多次提出,小小说篇幅极短,因此,它必须寻找与中、短篇小说完全不同的创造方法。对比就是其中一个事半功倍的好策略。另一点是,注意情节的曲折。著名作家孙方友曾提出小小说情节“翻三番”的论断,但这是极不容易的。在小小说这么短的篇幅里,要做到跌宕起伏,是需要有一定功力的。《为了玲儿》就是一篇有多重曲折的小说。小说中李海为了追求韩冰,与妻子鲁璐离婚。韩冰诱惑了李海,又刻意让他看到了与自己男友周杰缠绵的情景,旨在无情地耍弄李海,目的是为了替被李海抛弃的家乡的女友报仇,而李海的女友玲儿原来是韩冰的表姐。事情到此应该结束了,可作者又设了一层转折:那“男友”周杰竟是韩冰雇来假扮男友的。层层转,情节扑朔迷离,但却是天衣无缝。如此巧妙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结尾的陡转,是小小说这种文体最大的特色。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但要运用得脱俗、新鲜,却很不容易。前面所提到的《你这个孩子啊》,就是一篇成功之作。《脸上有刀疤的男人》也颇不平常。前半部极写一个男子的粗俗,后半部笔锋突然一转,写他在歹徒动刀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震天动地的气魄,一击制胜,让人大开眼界!小小说陡转的关键,在于前面大力的渲染,以及“转”得出人意料。这篇小说的处理都很到位。

《梦醒时分》和《隐秘的情人》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限于篇幅,不一一分析。由此可见,陡转在淑霞的小说中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风格,也说明她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特质有比较明确深刻的把握。

如果说,淑霞的小说还有提升的空间的话,那就是有的小说的结尾还显仓促了一些,需要再好好设计与推敲。

但航向已明,风帆已经扬起,努力前行,太阳就在前方。

是为序。

顾建新[1]

2016年8月

注释

[1] 顾建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曾任中文系主任,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微型小说学》等专著五部,在新加坡《新华文学》及国内《文艺评论》《红楼梦学刊》《文艺报》《文学报》《写作》等报刊上发表评论200多篇。曾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全国征文大赛10届综评委,参与《中国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等的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