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与焦虑:中西医视角下的心身同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父母引航“乐观世界”

世界观代表着一个人的眼界和认知维度,决定了你的思想高度,是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图式集合”。世界观一旦形成,会产生持久不变的观念模式,对人的行为活动发挥支配作用。

悲观和乐观,是两个对立维度的世界观,代表着我们看待世界的不同焦点,体现出冷暖两重天的两种色调。在现实生活中,乐观的世界都是相似的,悲观的世界各有各的不幸。

叔本华说过:“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悲观是凸显不幸与痛苦的世界观,对世界持有消极评价,对未来抱有消极预期。悲观者认为,世界变化无常,人生苦难重重,不幸与痛苦甚至是世界观的出发点。

人生上的第一堂课是严酷的现实主义,婴儿刚一出世就脱离相对“真空”的母体,置身于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从摇篮期到青少年期,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甚至博弈过程中,对世界的看法逐渐具象化。我们经历着现实中的挫折、困难、残酷和冷漠,形成一个人审视世界的悲观视角。

当每每遭遇不幸和挫折时,我们需要用保守惰性的“悲观”来守护心灵,担心尝试挑战的“乐观”更暴露人性脆弱。我们选择被动、消极和退缩不前,渐渐形成悲观主义的世界观。悲观者认为,不幸和痛苦才是世界本质和生活常态,幸运和幸福不过是偶然的生活点缀。这犹如叔本华笔下的冷色人生:“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乐观是以积极信念看待世界和未来的世界观,是萌生美好与希望的恒动力,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乐观者认为逆境挫折是暂时的,不会被眼前的失败和困难所击倒,他们对人生抱有希望,对未来抱有信心。所有的努力与坚持都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个人的成败也在于拥有乐观的心态。人生是一种挑战,我们需要用乐观去激发斗志,无论面对怎样的艰辛困苦,我们的志向不变,勇往直前。

有人说,乐观是乐观者的通行证,悲观是悲观者的墓志铭。当我们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更需要振奋的乐观心态,支撑起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在每一次跌倒后爬起来,抖落身上的尘土,永不退缩。乐观者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成功就在拐角处。即使全世界与我为敌,我依然坚信这是一个乐观的世界:“我为自己喝彩”。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悲观的世界观是一种消极的“木马图式”,使人感到世界晦暗无光,在悲观中消耗自己的意志,埋葬自己的潜能,轻易放弃追逐理想的决心和动力,将希望扼杀在萌芽之中。这些图式往往从童年时期就已经植入,与原生态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教养方式密不可分。

对悲观和乐观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幼年时期的悲观会造成抑郁和低成就感,是埋藏在一个人心中的摧毁性暗流。某些悲观者更容易向无助感屈服,患抑郁症的危险性较高,甚至会降低对生理疾病的抵抗力;乐观者会抵抗无助感,在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会轻言放弃[46]。乐观,是心理内稳态的平衡焦点,是抗御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心态力量。

塞利格曼认为,悲观并非与生俱来,是父母和社会环境灌输的结果;乐观也不是天生禀赋,能够在父母的协助下学习养成。当坏事情发生时,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习得性乐观”技巧,通过捕捉、评估、正确解读和化解脑海中的那些灾难化思维,扭转自我挫败的悲观想法,养成阳光的乐观心态。

例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珊珊捕捉到头脑中闪回的自动思维:“我总是倒霉”“这会永久发生”“这是我的世界末日”,她感到非常沮丧,整日闷闷不乐。珊珊的母亲发现后,帮助她学会如何评估这些负面思维,搜集证据去证明这些想法是否成立,然后对这次考试结果找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去化解上述灾难化的思维:“这不过是一次考试”“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天不会塌下来”,通过对负性事件的再评价,培养自己的心智力量,养成永不放弃的乐观心态。

从悲观到乐观,是消极图式向积极图式的转变,是孩子后天学习磨砺的心路历程。乐观是在积极尝试的努力过程中积累的,是排除万难的成功喜悦中实现的,经历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失败正是孩子学习的机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直升机父母”和“扫雪机父母”为了“防患未然”,时刻盘旋在子女的头上担任警戒,恰恰剥夺了他们自我磨炼心智的机会。

乐观的世界观,是原生态家庭赠予孩子受益一生的礼物。

当孩子踌躇不前时,耳边响起爸爸的话:“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当孩子遭人冷遇时,耳边响起妈妈的话:“世上总是好人多”。孩子的乐观可以学习,心智力量可以磨炼,父母是最好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