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原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中小企业销售时的赊销、采购时的预付,以及库存对资金的占用是造成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银行又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就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一直堵不上,严重的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其实,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根本原因,科学地说,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双方对同一个对象掌握的信息不对等,信息多的一方有可能蒙蔽信息少的一方,这是后者遭受损失的风险来源。在融资活动中,如果只看借贷双方,贷方需要对借方充分了解,但再了解也不及借方对自己的了解。信息不对称又分成事前和事后两种,放贷之前是事前信息不对称,放贷之后是事后信息不对称。
事前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在交易之前,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多,信息少的一方为了降低风险,会把条件定得很苛刻。这样一来,信息多的一方再怎么保证不会骗人,对方也不信,毕竟在商业交易中,人品是靠不住的。比如二手车交易就是典型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要买一辆二手车,但对这个车的了解肯定没有卖家多,卖家越跟你说这个车多好,你越会觉得可疑。你会担心虽然这车现在看起来不错,万一买回去了隔三岔五出毛病都没处说理去。于是你会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先入为主地把它当成车况比较差的车,出个很低的价格,保证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是,如果这台车确实车况良好,卖家肯定不愿意低价出售,这个生意就做不成了,大多数情况是卖家为了保证他的利润,会推荐你另一辆车况更差的车。
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也是这个道理。中小企业对银行说它会到期还钱,可是它既没抵押又没担保,银行也不相信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所以,银行就干脆不放贷,或者要抬高贷款利率以补偿放贷的高风险。中小企业如果要堵上资金缺口,就不得不接受高利率的条件,可如果利率高到无法承受的地步,人品好的老板就不融这个资了,人品不好的老板接受条件之后就卷钱跑了。这种因融资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挑客户的现象叫作“逆向选择”。这里的贷款利率,我们一般叫作“融资成本”,或者“资金价格”。
事后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有些交易可能不是买完卖完就结束了,还需要一些后续的内容。比如你买一台洗衣机,由于你不了解洗衣机的技术和质量,一般会选择提供完整售后服务的商家。但你还是会担心,因为你并不知道这个售后承诺是否靠谱,所以就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大品牌,因为大品牌更有信誉。
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还是这个道理。银行原本不属于产业供应链体系的内部成员,不参与企业间的交易协作,所以它并不了解中小企业实际的运营状况和盈利前景。如果中小企业既没抵押又没担保,银行会担心企业拿到融资后不是真的去做商业运营,而是进行投机活动或是挪作他用。这样的话,企业原有的资金缺口还是填不上,商业运营没法正常开展,到期还款便无从保证。如果银行为覆盖风险提高贷款利率,反而进一步坚定了企业赖账不还的决心,风险就这么进一步照进现实了。因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担心企业欠钱不还的行为叫作“道德风险”。
硬信息与软信息
经济学家把信息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两种。硬信息一般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符号,比较容易获取;而软信息一般是指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了解或信念,不太容易获取。打个比方,相亲时由于双方彼此不了解,往往是首先获取对方的硬信息,比如家庭出身啊、学历啊、是否有房有车啊等等,以此来判断今后生活幸福的可能性;但是,朋友间的日久生情,则是通过长期的交往,相互间对彼此的才情、品格、上进心之类的软信息充分了解,即使没车没房,也能判断今后生活幸福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与相亲相比,这种由朋友演变成恋人的情感更加稳固。至少在借钱的时候,多年的朋友总会比刚认识的相亲对象更靠谱一些。
同样的道理,由于银行并不直接参与供应链协作体系的具体运营,所以银行并不了解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盈利前景,它只能通过切实可行的抵押资产、担保主体、完整可信的财务报表以及苛刻的信用评级等硬信息,来判断企业未来的偿还能力,但这些都是中小企业所缺乏的。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的硬信息评价,自然无法从银行那里获得融资。那为什么供应链金融就能帮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呢?因为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协作体系衍生出来的一种融资模式。在现代供应链协作体系中,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统筹,可以通过软信息把这个bug补上。
“四流”降低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从上游那里把原材料买来,加工成新产品之后卖给下游,这么一步一步,最终把成品卖给消费者。很多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往往不止一家,所以这个过程看似像个链条,实则是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会有大量的货物、资金、信息和交易价值的流通,这些流通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的软信息。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的原理,就是通过软信息来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不同的货物在供应链网络中被卖来卖去,网络中企业间货物的流动,产生了交易间的物流;买东西就得给钱,可以先给或者后给,可以一起给或者分期给,资金在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了资金流;货物和资金等交易信息都会被上下游企业记录在案,随着合作的时间越长、程度越深,相互间的了解就越透彻,形成了信息流;虽然大家都很熟了,但大家交往图的不是白头偕老,更不是请客吃饭做文章,而是通过交易获取价值,形成了商流。
供应链中的这“四流”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软信息,优秀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软信息,反映未来的盈利前景和发展空间,从另一侧面证明自己有还款的能力。但这些软信息只有供应链内部成员了解,银行这种局外人不了解,所以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挖掘中小企业软信息的融资模式,降低融资的事前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活动中,参与方不仅包括融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涉及上下游的其他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如果融资企业欠钱不还,损失的不仅是银行,还会波及上下游的相关企业,甚至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利益,这个后果任哪家中小企业都承担不起,其他企业也不会给它这个机会。因此供应链中“四流”反映出来的软信息,还能对企业形成一种监督机制(见图1-2)。
简单地说,银行可以在供应链协作的环境下,通过对中小企业与上下游的交易行为,以及对其所在供应链的整体评价,预测该企业的成长前景,打消它借钱以后没钱还的顾虑;还可以通过供应链中其他企业对该企业的监督,打消它借钱以后不想还的顾虑。也就是说,我相信你确实是有偿还能力的,我才会借你钱;就算你不还钱,你七大姑八大姨我都认识了,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