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供应链金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套利贸易:不同体制的利率拼缝

套利贸易的基础是国际间的利率差,如果是跨国交易,就肯定会牵扯到用不同货币结算的问题,不同国家间的利率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有些人就会利用虚假的国际贸易赚取利率差收益。这本身就是钻政策和法律的漏洞,很多企业却还偏偏要立个供应链金融的牌坊,这样不仅会扰乱行业秩序、攫取国家利益,还会败坏供应链金融的名声。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看看这种套利贸易是怎么玩的。

国际贸易结算往往会用到信用证,信用证其实是一种结算方式,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企业在银行那里的支付宝。比如,中国企业要从美国企业那里进口一批粮食,但这两个企业都不信任对方,那么这时候中国的进口企业就先在中国这边的银行里存一笔钱,或者抵押个什么东西,请这个中国的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帮自己开一个保证付钱的证明,等美国企业把这批粮食发出去后,拿着已经发货的票据去找美国分行要钱,美国分行再把货款付给它(见图2-6)。就像在电商平台上买东西,买家怕付钱了卖家不发货,卖家怕发货了买家不付钱,那买家就先把钱放到支付宝上,等卖家发完货、买家确认收货了,支付宝再把钱转给卖家。信用证就是这个道理,两个银行可能是上下级关系,也可能是合作关系。

picture

图2-6 国际信用证交易的基本流程

明白了信用证的概念,我们假设几个前提。近年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1∶6,中国的定期存款利率大概是3%左右,美国的贴现利率是1%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的定期存款利率比美国的贴现利率要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一家公司A要套利,首先要在美国设立个皮包公司B;然后,A公司在中国国内的X银行里存6万元人民币做抵押,请X银行通过美国的Y银行开个一年的、额度为6万元人民币的远期信用证。也就是说,现在先不付这6万元人民币的货款,但是保证一年以后肯定支付。

接下来,A公司从美国的B公司那里进口一批价值6万元人民币的货物,然后开个一年以后再把这6万元人民币付给B公司的凭证,这样就形成了进口,这个凭证就叫远期汇票。也就是说,B公司一年以后可以拿着这个远期汇票去银行把6万元人民币的货款取出来。接下来,B公司拿这6万元人民币的远期汇票再找到美国的Y银行,6万元人民币等于1万美元,B公司把汇票转让Y银行,Y银行扣掉1%的贴现利息,这样B公司就马上得到了9 900美元,这个过程就叫贴现,扣掉的那1%的利息就是贴现利率。再然后,B公司在美国把这9 900美元,按照1∶6的汇率,换成59 400元人民币,再用这些人民币从A公司那里再把当初那批货物买回来,这又形成了A公司的出口。最后,A公司拿着回流的这59 400元人民币,在中国的任何银行存个一年的定期,赚一年3%的利息,等一年之后,就能取出61 182元人民币了。并且一年后,A公司通过前面的远期信用证,把当初6万元的货款转给Y银行兑现,剩下的1 182元人民币就是它净赚的了。这里还要注意,A公司当初就存在X银行6万元人民币,还能再拿一道3%的利率收益,总利率收益是2 982元,再加上汇率浮动,它再买点理财产品、放点小额贷款什么的,还会赚得更多(见图2-7)。

picture

图2-7 套利贸易的基本套路

A公司这种方式虽然跟贸易和物流有关,但同一批货物在两地公司之间转一圈,根本就不是真实贸易。很多时候甚至都不用货物通关,买卖提单就把事给办了,这种交易跟国际产业分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还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利用进出口骗取国家退税。国家设立保税区制度,本来是为了方便进出口贸易,可也方便了这帮货,连国际物流都省了,有时候一批货物跨条马路转一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