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概述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
按照汉语构词法的理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是“事业单位”与“会计实务”复合而成的一个概念。在深入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前,有必要先对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等重要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有助于读者理解事业单位、会计实务背后蕴含的逻辑关系。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的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根据上述事业单位的定义,可对事业单位有如下认识:
(1)事业单位的数量众多、涉及内容广泛、人才济济。目前,中国有100多万个事业单位,其职工总数接近3 000万人,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中国的经济资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了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其中包括60%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教师、医生、科学家、工程师等)、大量的国有土地、大约三分之二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各级政府综合预算经常性开支的三分之一。[2]
(2)事业单位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它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者虽然提供物质产品,但是将其作为新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来提供,尽管事业单位从事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但其社会职能仍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
(3)事业单位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它一般隶属于以下六个层级政府中的某一级并由其主管:国务院、中央部委、省(市)政府、地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和乡政府。其活动领域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
(4)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其开展专业及辅助活动支付的款项,属于国家财政开支的范围,一般由国家财政予以全部或部分补贴,因此它一般不存在成本补偿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
事业单位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下述分类。
1.按照行业分类
按照行业分类,事业单位可分为: (1)教育事业单位; (2)科研事业单位; (3)文化艺术事业单位; (4)卫生事业单位; (5)体育事业单位; (6)农业、林业、渔业和水利事业单位; (7)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8)城市公用事业单位; (9)交通事业单位; (10)信息咨询事业单位; (11)中介服务事业单位; (12)勘察(探)事业单位; (13)气象事业单位; (14)地震测防事业单位; (15)海洋事业单位; (16)环境保护事业单位; (17)检验检测事业单位; (18)知识产权事业单位; (19)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3]
2.按照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分类
按照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分类,可将其分为国务院所属、中央部委所属、省(市)政府所属、地区(市)政府所属、县(市、区)政府所属和乡政府所属六个层次。
3.按照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分类
按照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分类,可将其分为:(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三)事业单位的特征
与行政单位、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事业单位活动目的:公益性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均衡,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事业单位活动的目的。事业单位所追求的目标首先是社会效益即公益性。公益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其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共同需求。
事业单位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并不意味着不进行任何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只是这种营利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2.事业单位举办主体:政府性
事业单位是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利用国有资产举办,而不是利用社会资产或私有财产举办;初始资金来源于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组织的资金来源通常包括国有资产、社会募捐、私人投资等,而事业单位运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
3.事业单位活动领域:社会事业性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关系万千家庭,关乎国运昌盛。而事业单位活动范围恰恰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所涉及的领域有如下特点:一是政府和企业不能也不宜涉足;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运行良性循环的要求,可以较政府与企业更能降低交易协调成本;三是并非政府专属,以及虽然不属于政府范围,但企业做不好、做不了又不愿做。
4.事业单位功能:服务性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如教育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科技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卫生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使其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等等。缺乏这些服务支持,或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生产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影响社会稳定。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对服务功能的要求标准也愈高,范围也愈大。服务性,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和组成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一门专业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情况等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监督、管理和决策的一项管理活动。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对事业单位会计有如下认识:
(1)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一个分支。政府会计是一门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政府公共财务资源管理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会计分支。政府会计是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政府单位会计(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所组成,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单位会计的组成部分。
(2)事业单位会计是一门专业会计。首先,事业单位履职和开展各类专业及辅助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其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体现预算会计的特点;其次,事业单位的辅助活动以及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专业性强,对其会计核算体现了生产加工、商品流通、餐饮服务等专业会计特点;再次,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众多,比如有工业型事业单位、农业型事业单位、流通型事业单位、科技型或文化型事业单位等,它们的业务活动特点、管理要求不尽相同,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各具特色。因此,事业单位会计融合了多种专业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会计。
(3)事业单位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相关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活动本身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事业单位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各种经济决策。
(4)事业单位会计内容是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事业单位会计是以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动为核算内容。经济资源可能是有形的,如仪器或设备、房屋、建筑物、自然资源、各类基础设施等;也可能是无形的,如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当事业单位会计内容为广义的经济资源时,该资源包括全部的资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和全部的负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容;当事业单位会计内容为狭义的经济资源时,即经济资源仅为全部的货币资金(主要是指预算资金),以此为基础,便构成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内容。
(5)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程序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确认”是指将经济事项作为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 “计量”是指依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加以衡量、计算、入账、列报,以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记录”是指在确认和计量基础上对经济业务运用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报告”即编制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它是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结果,是连接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载体和桥梁。
(6)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是一项管理活动。事业单位会计是基于人们为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加强预算资金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既是处理经济资源信息与预算信息的载体,为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又直接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履行规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组成
依据不同的会计目标和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它主要以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债权人、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服务对象,以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如单位控制经济资源的存量与消耗、承担的债务与偿还能力等)、运行情况(如运行成本及其补偿情况、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为核算内容。通过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客观评价事业单位过去的运营业绩,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关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2.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
预算会计以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事业单位自身、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服务对象,以立法机构批准的事业单位预算为核算依据和内容,通过设立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这一套自我平衡的预算账户体系,核算预算资金的来源、预算资金的分配,以及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比较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期末报告预算和预算执行结果,帮助预算会计报表使用者评价和考核事业单位预算任务完成情况,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事业单位会计实务
“会计实务”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视角考察会计实务,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会计实务的主体(即会计人员)、客体(会计实务处理的信息内容)、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借贷记账法等)、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工具(手工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狭义的会计实务,是指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总账、日记账或明细分类账的登记,直至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和方法。
本书所讲的“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是狭义的会计实务。它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以会计法规为依据,根据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相关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和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事业单位资金取得与运用的核算。事业单位为了开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房屋、建筑物、车辆、办公用品等财产物资。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是事业单位的资金,它分为相对静止和显著运动两种状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分别对这两方面进行核算。
事业单位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金的取得(来源)与运用。按资金来源分类,事业单位支配使用的资金可分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资金、所属单位上缴收入、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投资收益、接受捐赠收入、内部形成资金、借入资金等类别。按资金运用分类,事业单位取得的资金一般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占用形态,如货币资金,库存物品和债权,房屋、建筑物、设备、车辆等固定资产以及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内容之一是对上述资金的取得(来源)与运用进行核算与监督。
第二,对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核算。事业单位资金随着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活动的开展而运转和发生变化。资金的运动依次经历资金投入(取得)、资金使用、资金退出三个阶段,从而完成运动的全过程。
(1)资金投入(取得)阶段。在资金投入(取得)阶段,事业单位一方面通过建设单位建造、购置并移交使用的房屋及建筑物、大型仪器设备等主要固定资产而取得固定资金;另一方面根据主管部门核定的经费预算,从国家预算中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等预算资金,其占用形态为货币资金。此外,根据合同协议,从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取得横向课题经费、对外服务收入等非税资金,其占用形态为货币资金。
(2)资金使用阶段。在资金使用阶段,随着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活动的进行,一方面动用货币资金购买运营活动所必需的库存物品和预付有关费用(如预付零星开支备用金、差旅费等),货币资金转化为存货和预付款项;另一方面以货币资金支付人员费用、公务费、业务费等有关费用,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一般设备等日常运营的固定资产,形成以公共管理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等资产,资金形态由货币资金分别转化为各种费用或相关资产。此外,日常运营活动领用库存物品等存货,其资金由存货形态转化为各项费用支出,专门为研发活动或建造相关资产而领用的库存物品等存货成本则转化为相关资产成本。
对于事业单位直接为社会开展的教育科技有偿服务活动,需要归集其费用支出并进行必要的成本计算,以便与收入相配比,从而确定收益,并形成累计盈余。
(3)资金退出阶段。在资金退出阶段,事业单位发生的费用或支出随着年终结账而核销,与之相关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入也相应冲销。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应转入下年继续使用。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按照规定,返还财政或留归单位转入累计盈余。
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内容之二是对上述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
注释
[1]《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第411号令),2004-6-27.
[2]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贫和经济管理局.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
[3]黄恒学.分类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