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荀子哲学与柯雄文
序言:缅怀柯雄文先生以及与他的精神对话
沈清松 著
王云鹏 译 刘增光 校
这一期《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特辑的出版,是为了缅怀于2007年3月27日去世的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柯雄文(Antonio S.Cua)先生。他曾长时间担任《中国哲学季刊》的合作编辑,此外,他还是国际中国哲学协会的成员,是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出版过许多重要的学术专著,是《中国哲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的总编辑。在2006年的最初计划里,我们设想的是这期特辑要讨论柯教授的著作——《人性、礼仪与历史:对荀子和中国哲学的研究》(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1],这本书于2005年出版,是柯教授研究荀子思想和中国哲学的重要成果。最初的计划里,我们也准备要与柯教授进行对话,而且我们还希望在期刊的最后能够得到柯教授的回应。不幸的是,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我们未能在柯教授病重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我只能在他去世后,收集好所有的稿件。因此,与柯教授面对面的对话就变成了对他伤感而深刻的缅怀。但是,哲学家是永远不会消逝的,他们只是离开了。正是这种愿景,我们把这期特刊的所有文章都看作与柯教授在精神层面的对话。
柯雄文教授是精通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美国哲学家,他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侨。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西方伦理学、道德心理学、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伦理。在他的早期著作,比如《理性和德性:对理查德·布莱斯伦理学的研究》(Reason and Virtue: A Study in the Ethics of Richard Price)[2]、《道德创造性的维度》(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中,他就已经建立了一个重视道德创造力的人类道德体验的哲学视角。后来,他的哲学关注点逐渐转向中国哲学,大概是受到某种启示,从而写作了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专著——《知行合一,对王阳明的道德心理学的研究》(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tudy in Wang Yang-ming's Moral Psychology)[3]。还有一个成果就是《伦理论争:对荀子道德认识论的研究》(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ue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4],这是一本深入研究荀子思想的著作。这本书在他看来是十分满意的,因为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尝试发展儒学的伦理论争和道德认识理论。在之后的生命里,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儒家伦理和荀子思想,从而写作出他最著名的两本著作:《道德视域与传统:中国伦理学论文集》(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5]和《人性、礼仪与历史:对荀子和中国哲学的研究》。
在现代哲学家中,柯雄文把分析哲学和中国道德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在两种哲学传统之间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在内心深处,他十分关注冲突状态的哲学解决方式以及如何从冲突走向和谐。而这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各种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之间的相互冲突,以及不同宗教团体、语言群体、文明之间的不断扩大的暴力冲突。在此,我们可以说,柯雄文所作的哲学探索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不同传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模型和案例。
当今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传统相互对话。这种对话可以通过我近些年的倡议来理解:互相外推(向他人延伸或外推),作为一种不同传统间相互对话的方式,被不断地从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的相互作用所引导,通过把我们的语言翻译为共通的语言,或把它变成他人语用语境中可以使用的语言,或直接绕过这种现实或他人的世界观,从而使某个人之科学的、文化的、宗教的世界观对他人而言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这就是这些作者在他们文章的创作中对哲学的、历史的各方面的关注所采用的精神对话的方式。这期特刊以成中英的文章《作为系统哲学家的荀子:朝向自然、心灵与理性的有机统一》(Xunzi as a Systematic Philosopher: Toward an Organic Unity of Nature, Mind, and Reason)开篇。成中英是柯教授的至交,也是他的合作者,他们拥有年代久远的友谊。这里有必要提一个事实:在柯雄文作为《中国哲学季刊》合作编辑的34年中,他一直与成中英共同工作。所以,我非常理解柯教授的突然去世带给成中英先生心灵上的伤痛。成中英先生通过荀子——柯雄文最欣赏的哲学家——与柯雄文进行对话。他一开始就提出,荀子是一位体系性的思想家,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而柯雄文为我们如何研究作为体系性哲学家的荀子树立了榜样。成中英强调,在荀子的概念——人的本性和人的心灵、天与人、语言和现实——之间要作必要的区别和补充,从而为我们打开一个系统,它由不同部分——伦理学、心理学、宇宙学、人类学和语言哲学——之间的创造性的张力组成。根据这个无穷系统,可以知道柯雄文在他的伦理哲学(ethical philosophy)构架中是怎样被荀子影响的,比如他关于合理行为(reasonable action)和典范人物(paradigmatic individuals)的思想。
安乐哲(Roger T.Ames)是柯雄文先生的私交和对话者,他写了文章《用英语讲儒学:柯雄文论儒家的“自我”》(Using English to Speak Confucianism: Antonio S.Cua on the Confucian Self)——标题就很吸引人。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对儒学本身的真正理解是与对它宇宙论的深刻理解相联系的。他同意柯雄文保留儒学人的相关概念和把反身语法看作自省的儒家伦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采用“自我—”或“—自我”这种反身形式,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自身的非批判前提并把它们搁置在一边,那么它们就只能作为“自我”精炼的结果。对安乐哲而言,只有在定位于气的宇宙论内讨论儒家人的观念时,我们才能认为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假设的自我是无关紧要的。
沈清松在文章《柯雄文对儒家伦理的概念分析》(Antonio Cua's Conceptual Analysis of Confucian Ethics)中指出,柯雄文的概念性分析方法有它的中国哲学传统。追随这种传统、运用现代的分析技巧,柯雄文十分成功地对儒家伦理和荀子哲学进行了概念性分析。在与柯雄文的对话中,沈清松认为应当把概念性或论证性的方法与比喻性或叙述性的方法结合来进行中国哲学研究。柯雄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蕴含在他对概念和道德主体的美德的逻辑推理的结合中,蕴含在他对作为文化准则的礼和作为个体典范的君子的结合中。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他良好的哲学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体现在他不允许道德概念纯粹逻辑化和抽象普遍化的主张之中。在沈清松看来,尽管有人会质疑并以更加合理的观点认识人欲和礼,但是柯雄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把道德概念和道德主体、礼和君子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庄锦章(Kim-chong Chong)也是柯雄文先生的一位文人朋友,他对荀子人性理论的深入探讨,是建立在柯雄文认为荀子是非本质主义者的研究基础上的。而且,他研究道德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把柯雄文关于荀子人性论的阐释和他关于礼的阐释结合起来。在他看来,荀子涉及了早期圣王建立礼制的累积效用,并从礼仪准则和他所称道的理念着手,荀子试图演绎出柯雄文也提到的“基本原理”。庄锦章对柯雄文所提到的礼的“向善的功能”也非常感兴趣。他同意柯雄文认为礼通过(或我们认为的)美和善的观念改变诸如喜和悲这样的情感的观点。在他看来,意识和情感“向善”的可能表明了情感是可以被改变到不再“相同”的程度的。
金鹏程(Paul R.Goldin)在文章《中国古代哲学与修辞的历史诉求》(Appeals to History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hetoric)中,从历史学家的视角与柯雄文进行对话,讨论了作为荀子道德论证的组成部分的过去历史的功用。在他看来,柯雄文通过揭示历史之潜在的教育的、修辞的、解释的、评价的功能,论证了荀子对历史的使用既不是荒谬的也不是多余的,而是他论证的必要条件。但是,金鹏程指出我们今天关注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这不一定就被荀子同时代的人所认同。他质疑荀子所谓经验意义上的根据的承诺。金鹏程对《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中的历史编纂法和司马迁的历史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在司马迁之前,人们追溯历史并不会使用一个精确真实的标准,他还暗示,即使中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司马迁去持久地关注不同来源的长处与短处,历史事实对今天而言也不会表现出完全一样的意义。
赖蕴慧(Karyn L.Lai)虽未曾有机会亲见柯雄文先生,但是她通过邮件与他交流思想,也受到了柯雄文先生的启发。她还曾邀请他参加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但是柯先生由于身体欠佳没能出席。我仍然记得柯先生曾热切地要求我把他的《人性、礼仪与历史:对荀子和中国哲学的研究》这本书作为礼物带给赖蕴慧。在赖蕴慧的文章中,她主要讨论治学的问题,这是荀子思想当然也是柯雄文思想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文章的开篇,她就指出了治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学与思”的重要区别。“学”描述的是对过去与当前生活和信念的收集和整理,而“思”是相对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促使一个人退一步思考他已获得的信息。赖蕴慧证明了早期儒学是把学和思看作教化过程的集成部分。在她看来,柯雄文已经清晰地说明了礼仪形式和道德特征在儒家思想中是如何结合的,以及礼、礼仪形式是个体的自我展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的思想。而且,赖蕴慧对历史和传统以及它们在儒家自我教化中的作用十分感兴趣。在她看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过去或者历史和传统起着阐释观点的案例的作用,提供关于习俗、规范和传统的知识,使个体对处境的多样性和行为与反应的多种可能性警觉,是反映个人关键技能发展的材料,最终作为例证特殊美德的典范模式。
谭明冉(Mingran Tan),一位年轻的学者,是柯雄文晚年的忘年交。他在柯雄文关于荀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心在荀子伦理思想中的作用,他坚持认为心具有先天的道德能力,此外还具有人们经常所声称的认知能力。在他看来,荀子从本性中区分出了心:心是指人的认知和道德能力,而本性却是指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通过这些区分,荀子能够讨论礼仪的产生和它对人的改造功能,使人不被人性恶的信条所困扰。关于心和礼仪的关系,谭明冉指出,心生发出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礼仪反作用于心,使心在道德活动中更加明晰。礼仪约束心的日常规范,而心则通过它不断创造性的运用和阐释而革新礼仪。荀子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了礼仪和儒学的现世性,但是对谭明冉来说,荀子好像对心的调节作用过于乐观。
作为柯雄文先生的周年祭,这期特刊将于2008年3月出版。而且,我们希望这期刊出的所有与柯雄文先生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对话的文章,能够给大家展现一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精神,即要不断地与传统对话。柯雄文先生把他的思想表现并固化于他的文章和著作中,这不断地启发着我们。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是不朽的。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期特辑的观点和感思,能够像作者们一样,在这份献给柯雄文先生的礼物中,通过与他交流思想和对话,与他进行心灵和精神的碰撞。
多伦多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
注释
[1] 柯雄文:《人性、礼仪与历史:对荀子和中国哲学的研究》,华盛顿,美国天主教大学出版社,2005。
[2] 柯雄文:《理性和德性:对理查德·布莱斯伦理学的研究》,阿森斯,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
[3] 柯雄文:《知行合一:对王阳明的道德心理学的研究》,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2。
[4] 柯雄文:《伦理论争:对荀子道德认识论的研究》,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5。
[5] 柯雄文:《道德视域与传统:中国伦理学论文集》,华盛顿,美国天主教大学出版社,1998。